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高考作文讲义之时评集锦(第1辑)
   [标签: ]

我们为何难以孝敬自己的爸妈?

  近日,一些网友在一起聊自己的父母。有网友表示:以前总觉得孝敬爸妈的机会还很多,可仔细一算,爸妈能再活二十年,我每年平均回去一两次,跟他们在一起最多就30来次;假若他们只能再活十年,跟他们见面的机会就只有十多次了。(10月22日山西新闻网)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自然是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注: 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的将孩子培养成人十分容易。孩子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理应抽出时间来陪陪父母,哪怕只是和他们简单的唠唠家常。可是,我们为何很少回家?难道真的是我们不懂得孝敬自己的爸妈?
  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毕竟是少数。实际上,谁不愿回家看看自己的爸妈?可是,像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一年也难得回家一趟。原因在哪里?一是工作了,却没有了时间。除了五一、十一和春节长假,其余剩下的时间根本寥寥无几[注: 非常稀少,没有几个。]。就拿笔者而言,从工作地到家乡,在路上就要花去两天的时间。要是遇上火车晚点之类,则要三天时间了。而五一、十一和春节,可谓人山人海[注: 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一票难求。来回一趟,人累个半死不算,真正在家的时间也就一两天。而为此花去的费用,却够我交半年的房租。
  本想将父母接来同住,可是房子问题一时又无法解决。租住的房子,只是一个标准间,如何让父母同住?而且,房租还随着房价的疯涨一路水涨船高[注: 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租一套大房子,于经济上难以支撑。所以只有等到买了房子之后,才能圆上和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梦想。但看看自己的存款,再看看越来越让人高不可攀[注: 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的房价,要到何时我们才可以买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呢?
  不是我不懂得孝敬父母,更不是我不想去孝敬父母,而是现实迫使我难以孝敬父母。什么时候,单位能让我带薪休假;什么时候,回家的路不再让我望而生畏[注: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什么时候,我能把爸妈接到属于自己的家?当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才会好好的去孝敬自己的爸妈,而不至于感到自己活着实在太累。

在今天已经成了奢侈品吗

    郑州一对老夫妇,因为小女儿张丽萍自2002年起,出于对一些琐事不满就对他们“不管不问,从来不回家探望”,而一怒之下将张丽萍告上了法庭。日前,法庭做出了一审判决:张丽萍不仅要每月向老人支付200元钱的赡养费,而且还必须每半月回家探望一次(10月25日《河南商报》)。
    在我看来,这一判决传递出两个令人忧虑的信号:一是维系我们社会的一些普适道德,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脆弱;二是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社会基本上是疲于应付,苦无良策。
    先说第一个问题。赡养父母,探望父母,这本来是任何一个做子女的应尽的义务,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但这种义务却对“小女儿张丽萍”没有任何约束力,老夫妇将她告上法庭,想必也是万般无奈之举。当然,如果这样的事情仅仅是一桩个案,我们似乎也不必过于担忧,但近些年来,诸如此类[注: 诸:众多;此:这,这样。象这类的各种事物。]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说明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现象而并非偶然事件。比如,容貌并无缺陷的女生,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一些,竟让父亲卖肾为自己筹整容费;再比如,母亲身患癌症,儿子却以“母亲再怎么花钱治疗,也是没有希望的,应该不要浪费钱财”为理由,不愿意节省自己的婚礼花费等等……总之,在今天,“孝”似乎成了一个奢侈品。

    “孝”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价值。道理很简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如果没有孝心,不知道尊老敬老,则家庭必然就不和谐;而家庭不和谐,则社会和谐又从何谈起?从中国社会的传统来看,“孝”是整套社会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家庭都没有责任感,我们又如何相信他会对自己服务的组织、单位乃至社会大众有责任感呢?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孝”,指的是天伦之爱,而不是古代宗法社会的“孝道”,那是一种片面的法权,在今天应该被扬弃。
    再说第二个问题。“孝”既然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价值,那么社会就应该调动起各种力量去维护它。遗憾的是,在这个案例中,除了司法的力量,我们却没有看到其他的力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司法判决虽然具有强制力,但用来维护社会道德,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判决只能约束人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的内心。
    试想,即便是张丽萍服从判决,每月回去探望父母两次,但如果她不是出于对父母的真实感情,而仅仅是出于对惩罚的畏惧,那这种徒具形式的探望恐怕不仅不能使父母感到欣慰,反而会更让他们感到堵心吧?对此,老人的一位邻居可谓一语破的[注: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就说中要害。]:“如果每次去都吊个脸,没一点高兴劲儿,去看了又有啥意思呢?”
    显然,单靠司法审判无法维系或重建我们社会的道德,郑州的这一判决,与其说是找到了重建道德的有效方式,不如说是暴露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无力和无奈。重建社会道德,还须要我们放开眼光,调动起舆论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典范的力量乃至宗教的力量一起投入,庶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点击下载本文件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