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高中语文《声声慢》课堂教学案例
   [标签: ]

【教学设想】

1、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充分调控课堂流程,不仅让学生按教师的计划进入课堂学习,而且让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备课上,备好教学资料,备对教学的独特理解。

2、朗读是主线。分四次读:一读,读准音,理解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说出感受;三读,读出意蕴,培养语感;四读,开声朗读,放胆评点。

3、体验是主导。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语言积累和生活常识,丰富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4、实践是主旨。注重语言实践运用。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如梦令》吧?

生:学过!

师:那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生:李清照,南宋的。

师:大家还知道关于李清照生平的一些什么知识呢?

生1:她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词人。

生2:她是婉约派的词人代表。

师:是的,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历史都是男性为主,而李清照能在中国的文坛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确实是一位女中豪杰。今天我们来学习她创作的一首词——《声声慢》。(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学习古诗文必须反复诵读,直到能背诵。古人言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不诵读就难以领会文章的意蕴。这一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声声慢》。读第一遍,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弄懂大体意思。读完后,存在疑问的,可以与相邻的同学商量,定不一来的,请提出来。(学生读,师板书:一读,读准音,理文意。)……

师:大家读过了。用两分钟时间理清大意。……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1:黄花是什么花?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2:黄花指菊花。

师:从哪里看得出是黄花?

生2:秋天的黄花大都是菊花。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秋天呢?

生3:“咋暖还寒时候”这正是忽暖忽寒的秋天时节。

师:是这样的,还有其它问题吗?

生:“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意思?

师:你明白其中字面的意思吗?

生:大意是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

师:这既是词人的感叹,又是词人的自问,你是不是觉得有些自相矛盾[注: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生:对。

师:全词的文意,都归结在“愁”字,这里却说“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得自然、巧妙,但我这样说,你可能还不清楚,待我们在反复朗读后,再具体解释,记得提醒老师。

师: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两句的“得”字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1:第一个“得”是到达;第二个是完了,结束。

师:对,我们在读的时候要仔细品出其中的不同意思。

师:这样我们是不是基本明白这首词的大意了?

生:这首词写了词人饱经忧患、离乱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师:看来这位同学是早有预习了,有准备。回答得不错,其他同学要弄明白这个意思。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次朗读,要求要带上感情,读出感受。(学生读,师板书:二读,读出情,谈感受。)……

师:读过了,同学们稍稍疏理一下头绪。……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粗略感受,看看词人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感情基调。不强求一致,能表达清楚即可。

生1:痛苦,绝望,悲愁。

生2:哀愁忧伤,惆怅迷惘,

生3:寂苦无告,内心痛苦。

师:好,同学们的感受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我们是否可以从文中找到一些句子来分析?看谁来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1:凄凄惨惨戚戚。

生2:正伤心。

生3: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好,同学们找得很准确,那词人到底有哪些痛苦、忧愁、伤心的事呢?

生1:颠沛流离[注: 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沦落他乡。

生2:南宋灭亡,丧夫孀居。

生3:思亲思乡。

师:噢,人生许多的不幸,词人李清照都品赏到了。同学们,词人除了直接抒发内心的不快之外,还借助了什么来抒情?

生1:在第一段写了淡酒、雁、风。

师:淡酒有什么含义?

生1:淡酒烘托了浓郁的离愁。

生2:对,因为古时文人常常以酒寄愁,请你再说说“雁”、“风”的含义。

生1:古人常借“雁”来传递乡情、亲情,词人以“雁”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风急”,又使势单力薄的词人力不从心[注: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更增加了无奈。

师:对,说得很好。第二段里有没有呢?

生2:黄花、梧桐、细雨、窗儿,都寄托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2:“黄花”既是词人眼前所见之物,同时还是词人自喻。

师:何以见得?

生2:词人看到这些曾经盛开过,如今枯萎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她想到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之情。

师:这位同学能根据上下文的大意来理解词的含义,很好,还有梧桐、细雨、窗儿的含义呢?

生3:“梧桐更兼细雨”烘托了词人痛失亲人,流落他乡的凄凉、悲伤,“独自守着窗儿”是思乡思念远方亲人常见的事。

师:对,我们归纳一下,以上同学们找出来的“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窗儿”等正是词人在创作中借来抒情的媒介,这在古诗词中,我们称之为“意象”,将它们与词人所寄托的情感联系起来就成了诗词中的“意境”。

师:为了将这些意象表现得更具体可感,词人还用了一些词把它们写活了,请找出来。

生:“怎敌它晚来风急”中“急”,“满地黄花堆积”的“堆积”,“独自守着窗儿”中“守着”,还有“细雨”的“细”。

师:好,基本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把集中表现词人内心思想的一句话找出来。

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弄清楚了词人所要抒发的内心之苦。下面,我们准备读第三遍,这遍要求同学们要把握好语言,品味个中的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体现了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读,师板书:三读,读意蕴,养语感。)……

师:谁来谈谈读的体会?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

师:好,我们就这几个字来赏析一下,词人在寻觅什么呢?

生1:寻觅她从前所拥有的一切,比如:青春,亲人,丈夫,故土。

生2:寻觅一种寄托,摆脱孤苦无依的心境。

师:都说得过去,“冷冷清清”呢?

生:因为她找不到寄托,所以处境孤独,形单影只[注: 形:身体;只:单独。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没有同伴。],无人相伴。

师:对,这主要写出了现实的环境状况。还有“凄凄惨惨戚戚”呢?

生:这是词人内心真实感受:悲怆,愁苦。

师:好,同学们已经理解得比较透彻了,这三组叠字,我们还可以这样看,“寻寻觅觅”动作描写,“冷冷清清”是环境描写,“凄凄惨惨戚戚”是心理描写。但是为什么要用叠字呢,这个由我来说说吧,叠字有重复加强的意义,在这里,三句用叠字,将词人的内心苦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又将这种愁苦渲染到全词,使读者一读开始就进入了作者渲染的氛围之中。

师:我们可否从文中找到一些特别能表达词人内心感受的词语、句子?

生1:“最难将息”,表现词人在忽冷忽暖的季节里,遭遇国家、世道的多事之秋[注: 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以及本身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这季节正是哀愁的来源。

师:理解得很准确,能联系家事、国事的不幸来考虑。

生2:老师,我觉得“到黄昏点点滴滴”把雨的形象写活了。

师:说说看。

生2:沥沥秋雨细密,带有寒意,持续时间长,何时是尽头,也好像滴进了词人的心头。尤其是到了黄昏时分,更是悲苦凄凉。

师:对,词人通过对秋风秋雨的描述,寄寓了情怀,更加突出一个“愁”字。大家再留意下,看看全词押什么韵?

生:押i韵。

师:对,i韵的字通常有悲凄的情调。大家以后特别留意看看,是不是这样。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四遍诵读,要求放声读,然后,对文中还存在疑问的地方作质疑,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齐读,师板书:四读,开声读,放胆评。)……

师:同学们已经读过了,看看还有些什么问题?

生1: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什么作用?我觉得里面还有深层的意思,但又理不清,该怎么说?

师:好,提得好,看谁来回答?

生2:这应该是总结全文的一句吧?更深层的意思,我也说不出来。

师:对,这是总括上文的一句,这里面的更深层的意思,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这次第”三字收笔有力,概括了上述的种种情景:家散夫亡,流离乱世,孤苦无依,离乡别亲的悲愁、凄凉。“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至此,我该问同学们,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

生1:老师,我可以说出来了,这里是提醒人们,除了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孤苦无依一类的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

师:对了,这样一来,刚才我们留下的问题也一并得到解决了,这句话既是感叹,又是自问,这样的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两者并不矛盾,而是扩大并深化文章的主题。

师:最后,我还想拿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跟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比较,这两句都写了“愁”,但表现的手法不一样,大家能比较出来吗?

生1: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直截了当[注: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简单直白,不作对比,不作渲染,也许词人“愁”得难以形容和表达,李煜则将“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注: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但依然可以形容,李清照的愁绪已经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应该说,李清照的这一句要比李后主的一句更胜一筹。

师:同学们,通过对这一课的诵读、赏析,我们看到了一颗痛苦、绝望、寂寞、至愁的心,让我们刻骨铭心[注: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李清照的作品真的是千古绝唱,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菩萨蛮》、《醉花阴》、《武陵春》,今天的作业就是迅速把《声声慢》背诵下来,并能默写下来。

【教学后记】

1、这一课以朗读作为主线,每读一遍,带着不同的目的,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由外到内,通过读解决了感情主旨等突出问题,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2、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互助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体验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体现。

4、遗憾的是没能让学生把课文当堂背下来。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