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
   [标签: ]

1、  世上没有坏孩子 

 

        6岁—15岁就确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培养,是“差生”或“优生”,为时过早。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里,世上没有坏孩子,自然不会有“差生”。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常常决定学生的命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需要与班主任的态度密切相关:

 

       班主任对独生子女鼓励越多,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烈、就越自信;反之,就越自卑。偏爱一部分学生而漠视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它最终会导致“社会排斥”。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里,世上没有坏孩子,自然不会有“差生”。

 

2、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自信心和自尊心更重要的了。自信心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发现或培养自己的实力;而对教师来说,则是为学生发现或培养其实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尽管自信心对于成功有决定性的意义,但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常常缺乏自信心。因此,优秀教师的一大特色就是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发现或培养自己的实力;而对于教师,则是为学生发现或培养其实力创造条件。

 

       我国教育家韩风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注: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切断后进生生源的重要手段。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比自信心和自尊心更重要的了。

 

3、  学生干部轮换制 

 

       建议教师朋友彻底地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干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干部都放弃“终身制”念头。

 

       学校是代表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传播社会规范与文化知识,而学生干部会更自觉地接受这些社会规范与文化知识。所以,他们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较强,成材率也较高。

 

       学生的班级地位与学生干部职位、学习成绩正相关。

 

4、教师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热爱学习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教师神圣的职责。

 

       过重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的认知需要很低。认知需要是指学生经常感到学习快乐,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喜欢所学的科目等等。

 

       认知需要是学习需要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是积极的人格特征。

 

5、把分数看作学生的隐私 

 

      有些发达国家已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个人的隐私,而隐私是不能公布的。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无论学生成绩高低,都应该保护其人格尊严。

 

       将成绩排队,公布成绩,常常使考低分的同学无地自容[注: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连家长也抬不起头。其结果是一次次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将成绩看成是学生的隐私,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无论学生成绩高低,都应该保护其人格尊严。

 

6、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真正的人至少应具有这样几种能力: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与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7、公正可引导学生走向高尚而远离卑鄙 

 

       公正对于教师来说有特殊意义,它可以告诉学生是与非,它可以引导学生走向高尚而远离卑鄙。教师的公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助于培养真正的集体。相反,教师的偏心有可能毁掉那些美好的东西。教师应当记住自己的全部使命: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让学生全面发展)。

 

       一位优秀教师的魅力,决不仅仅来自渊博的知识和风度翩翩[注: 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的外表,还来自于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态度。公正对于教师有特殊的意义,它可告诉学生是与非,它可引导学生走向高尚而远离卑鄙。教师的公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助于培养真正的集体。相反,教师的偏心有可能毁掉那些美好的东西。

 

8、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儿童是出现过失最多的时期。儿童的过失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时候也与控制不住自己有关。儿童对自己的过失具有放大性和夸张性。对学生的过失,轻易地采取惩罚的手段,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没有给他以希望。优秀教师不肯轻易处罚学生,他们技高一筹,宽容学生的过失。必要的时候,甚至为学生过失保守秘密,以免其自尊心受挫。在这捉情况下,有过失的学生会像枯死的小苗儿又复苏过来一样,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

 

       对待学生的过失,轻易地采取惩罚的手段,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没有给他以希望。

 

       在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机。教师在处理学生过失时,首先应给其以申述权,让他从容地讲明白过失是怎样发生的;其次,帮助其认清过失的性质和危害。在这样的前提下,再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学生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9、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了终身学习和21世纪教育的4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育必须围绕这4 种基本的学习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种学习更多地是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经过分类的系统知识。”基于上述思想,我们或许会发现学会学习的3大特点:

 

         第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热爱学习才可能成为“科学之友”,也才可能终身学习;

 

&

[1] [2] [3] 下一页

nbsp;        第二,培养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拥有指南针;

 

         第三,培养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为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甚至是一代接一代的持续学习。

 

         真正的教育给人以点石成金[注: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的本领,而不是给人以金子。

 

10、  人才: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的转变。那么,什么是能力呢?“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与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21世纪的教师,应以培养实干家为已任,而决不能培养高学历的书呆子。

 

11、   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 

 

      “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在教他们认识地球上所有的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注: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去理解他人的反应。”

 

        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这种学习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

 

        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

 

12、  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才能造就真正的人 

 

        学会做人的准确含义是“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师应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自己决定。同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形成独特的优势,力争为社会多做贡献。

 

13、   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 

 

       儿童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他们有认识世界的渴望,山川河流会给他们不少的滋养。一个优秀教师会体察孩子的需要与心愿,运用各种方式,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也许,这是现代社会里最好的养生之法。

 

14、 勇于探索是现代教师的天职 

 

      “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并随时准备将自己的假定用实践进行检验。包括认识错误,传授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的责任。”这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对21世纪的教师形象的新界定。教师的巨大的魅力在于为学生做出人格楷模。

 

15、 向孩子学习 

 

       人类学家玛格丽·米德当年所描述的“并喻文化”(两代人互相学习的文化)和“后喻文化”(老一代向新一代学习的文化),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出生、成长在新的时代,对变化的时代有天然的适应能力。老年人不得不向年轻一代学习,以便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并适应新社会。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孩子们比我们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新媒体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媒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此提出“以孩子为师”,并倡议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其三,向孩子学习绝不意味着成人的幼稚,恰恰相反,它标志着成人的成熟与睿智。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16、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可见,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代际隔阂的原因是:一是由两代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距引起的,二是两代人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对新技术适应能力的差距引起的。奉劝做父母的,当孩子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即质问或训斥,而应平心静气[注: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常这样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17、  尊重孩子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根据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权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包括儿童的隐私权(偷看孩子日记、信件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也许,您看了这些权利会坐不住,这么小的孩子有这么多权利,谁还管教得了?其实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因为所有的儿童权利都在教会孩子做人。当父母们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

 

18、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0——14岁的孩子中,弱智能儿童仅占1·07%,也就是说,98·93%的孩子不存在智力问题,存在的是爱不爱学、会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即使是1·07%的弱智儿童,经过适当的训练和热情的鼓励,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当您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请您一定要相信孩子,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的,孩子也是非常愿意学好的,孩子有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这种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在挫折面前镇静下来。“坏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忌言。相反,您应当对孩子肯定地说:“你是个好孩子!”这是一种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思想。事实表明,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19、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抱怨多于赏识的事实比比皆是[注: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这正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抱怨教育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允许失败,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差异扩大;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间的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消失。

 

20、“听话”儿童往往是问题儿童 

 

        中国的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词儿,便是“听话”。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是“淘气不好”。因此,中国孩子最大的缺点是“独立性差”和“胆小”。然而,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庭语言。《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推出这样两句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同时还提出“‘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论。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曾经有“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注: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21、 孩子依赖他自己 

 

        调查发现,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有责任心”的仅占45·9%,认为自己“做事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的仅占40·3%。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孩子的依赖性从哪里来的呢?一般来说都与父母的溺爱有关,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大为减少。

 

22、  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中特别注意对孩子过失的处理。一般说来,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注: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真正爱心。

 

23、   以群治独 

 

       不少独生子女有某种孤独倾向,尽管一人在家感到寂寞,却又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偶尔与人交往或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又表现得不自然,不投入,甚至不知所措[注: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还一些独生子女有独占、独享等不良心理和行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独生子女之“独”呢?其一,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又多为双职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其二,居住环境由平房的开放性转为楼房的封闭性,这种变化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其三,许多家长出于种种考虑,不鼓励孩子间串门走动;其四,父母对孩子娇宠过度,使孩子误以为只要自己快乐就行,不必关心别人,等等。孩子身上某些人格缺陷,靠一家一户的封闭式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应依靠群体的作用,以群治独。在许多时候,孩子们之间的影响超过了大人,因此,以群治独,让孩子走出孤独,融入群体,是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明智能选择。

 

24、  莫给孩子“吃偏饭” 

 

       独生子女的父母,希望老师或有关方面能给自己的孩子以照顾,有的甚至竭尽全力[注: 用尽全部力量。]为学校“做贡献”,只求让自己的孩子“吃偏饭”。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是改进教育的必备条件。但是,给孩子“吃偏饭”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在群体生活中,共同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对于同一起跑线的孩子们极富吸引力。然而,由于家长拉关系,某些教师有些偏心等原因,使有的学生过于轻易地获取了荣誉,而其他学生获取荣誉又过于艰难。其结果,教师失去了公正就失去了威信;“吃偏饭”的学生也会因受到孤立而失去友谊;其他同学奋进的信心还会受到挫折。简言之,这是对所有人的共同伤害。

 

25、  教子应有平常心 

 

        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选择,孩子完全可能实现幸福的追求。现代社会开始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成功也由单一模式转向多种模式。况且,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幸福,通往幸福的路更是千万条。一个人应先生存而后发展,以生存为基础,发展的路子也就宽了。

 

26、 为确保小学生10小时睡眠而奋斗 

 

      据一项国家级调查研究课题显示:30%的小学生与35%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位居第一症状是焦虑。睡眠状况对人的生活、学习、心理都有直接的影响。睡眠不足,导致神经衰弱,心理疾病也容易发生。

 

27、 给孩子一个劳动(服务)岗位 

 

       从教育的角度讲看,独生子女的劳动与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调查发现:第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第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俭朴的品德。因此,父母们应当把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注: 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

 

28、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地、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儿童有机会实现自我、表达自我。而剥夺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独生子女有更强的成就需要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