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让秋景在笔尖动起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标签: ]

让秋景在笔尖动起来

一、引言

我担任七年级语文。开学以来,我们已经写过两次作文,从作文质量来看,并不理想。我执教的这个班,共有65人,作文基础很差,只有十几个基础较好。这些学生平时写作文字数总在四百字左右,所写内容单调乏味,不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平铺直叙[注: 铺:铺陈;叙:叙述。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较为简单的生活、学习事件。这个单元习作是:描写景物,这次为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作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我精心设计了一堂作文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拓展学生的思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并结合课文使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力求文章有声、有色、有味、有情。

二、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基础不好的学生,初学写景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勉强写来,只能空表感叹,写不具体;或心中有景,又不知如何表达,一时语塞。如果以写景为话题的话,总觉得题目太宽,基础差的学生难以把握,最后只会适得其反[注: 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这次作文的要求,读几篇范文,然后叫他们写作,这样效果肯定也不好。因此,我把题目定为:秋景。虽然农村的孩子少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注: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大江绿流。但是,他们生活在一个绿色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界的山、水、树、花等也是常见的。所以,我结合现在的季节、环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最后引导他们由感到说到写。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间,请同学们走出教室细心观察校园的景色,捕捉景物的特点,把看到的默记在心里。

要求:每个同学要选取一角,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详说。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深秋到了,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秋天的校园仍旧光彩迷人,树依旧是那么绿,它时而随风摇摆,时而站立不动,时而从树枝上落下几片可怜的树叶;花儿好象不知道深秋已经来了,依旧竟香开放,依旧用它那芳香吸引着只只蜜蜂;蝴蝶依旧在校园里翩翩起舞[注: 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依旧用它那美丽的身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这么美丽的校园,就让我们来说说它的美姿。

(二)、我说我见

1、检查课前布置的任务,请三个学生轮流来说他们看到的景色。其它同学课后说给同桌听,互相交流。

2、学生评价。(教师引导他们从用词,条理,语言等几方面来评论)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得怎样啊?如果把它写下来,可以说是一篇好的写景文章吗?

(三)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注: 形容层次、脉络清楚。]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话,按照一定的顺序,再加上一些修饰,补充,融入感受,展开联想,这样就成为一篇文章了。

1、学生自读习作,找出如何描写景物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1)、描写景物要捕捉景物的特点,

(2)、要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3)、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4)、要观察细致,用词准确,注意用比较的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5)、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2、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明确方法。

(1)、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写景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比如: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时间顺序,从春到夏到秋再到冬;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四种 :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2)、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我们刚刚读过的第三单元一组课文,分别写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树林和草原的黎明弥漫着雾气,空气中充满着苦艾的新鲜味和三叶草的甘香;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3)、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写了红、粉、白各色花之后,又联想到果实累累的季节。写春风,用触觉写风“像母亲抚摸着你的手”用嗅觉写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接着还用听觉写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多富有诗意的春意啊!就像一幅会动的图画! 
(4)、要写好景物,仅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我们在注意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注意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要注意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老舍在《济南的冬天》这样来描绘雪后美景:“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绘出了景物的特征。 
(5)、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感情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语言。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朱自清在《春》中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把那当做自己的家乡来写,充满真情。

)、情景现,真情表达。

1、展示风景优美的山水图四副,请同学们选择他们最喜欢的一幅画,然后对这些画的颜色、景物、意境等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我们刚总结出来的写景的方法,选择其中一副写一段话。(教师巡堂检查)

2、个别展示,请同学念出他写的内容,学生评价,教师点评、指导,最后总结。

)、下笔成文,展示个性。

我们今天学到的是如何来写景,那么,我们把范围缩小,就以秋天的校园或者秋天的家乡为话题,题目自定。课后,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打算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大家在心中打腹稿,构思。根据你准备写的内容再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六)、习作实践,课后完成。

 

四、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老师师:深秋到了,我今天早上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但秋天的校园仍旧光彩迷人,树依旧是那么绿,它时而随风摇摆,时而站立不动,时而从树枝上落下几片可怜的树叶;花儿好象不知道深秋已经来了,依旧竟香开放,依旧用它那芳香吸引着只只蜜蜂;蝴蝶依旧在校园里翩翩起舞,依旧用它那美丽的身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这么美丽的校园,就让我们来说说它的美姿。

(二)、我说我见

老师:今天早上我已叫你们出去观察校园,现在比一比谁说的更好。请三位同学来轮流来说他看到的景色。(有人举手)

学生1:盼望着,盼望着,秋天来了,校园的外衣换了。一走进校园,一阵清凉的

[1] [2] [3] 下一页

风迎面吹来。校门两侧的花,好像忘了秋天的到来,依旧开的那么灿烂。操场边的樟树,像勇敢的士兵,穿着绿色的军装,挺拔的站着。一阵风吹来,他们打了个冷颤,几片黄叶,“嗦”的一声就落下来了。

学生2:秋天悄悄地来了,但太阳仍旧天天上班,给予植物足够的光和热,使它们能够在深秋依然长得很好。校园里的榕树时而随风摇摆;时而站立不动;时而从树枝上落下几片可怜的树叶,同学们在树下尽情地追逐、玩耍。下雨了,雨点打在树上,榕树用它厚健的身躯为我们遮风挡雨,所以我们依然在玩得很开心

学生3:清晨,快乐的鸟儿唱着歌,伴随着我们一路走过洒满花香的小路,目送着我们走进校园,眼里全是笑意。微风轻柔地托起一丝丝柳絮,太阳把它金色的光辉悄然披在一棵棵俊俏的樟树上,美丽的花瓣在空中悠悠地达几个卷儿,再轻轻落地,我们正幸福地享受着烂漫的校园生活.

老师:同学们,三位同学用他们自己的话把我们美丽的校园描述的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那么请其他来同学评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来评。要说清楚那位同学他讲得好还是不好,原因是什么?你们可以从他们用词,条理,语言等几方面来评论。

学生:第一位同学讲得很好,语言优美,而且有顺序。

学生:我觉得不够,她没有把重点详细讲。

学生:第二位同学,我想问他讲的是我们的校园吗?我怎么没有看到榕树啊!(同学们笑)

学生:是啊,他乱来的。

学生:第三个同学不错,用拟人手法写校园,句子很美。

学生:…… 

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三位同学各有优点。总的来说三位同学说的语言很优美,都会应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还有些不够的。     

如果把它写下来,可以说是一篇好的写景文章吗?

学生:还不行。

老师:为什么不行呢?我就接着学习怎样写景。

(三)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老师: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话,按照一定的顺序,再加上一些修饰,补充,融入感受,展开联想,这样就成为一篇文章了。

老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习作,找出如何描写景物的方法。小组可以讨论交流后,并翻开前面所学名篇佳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1、学生交流讨论。

2、老师:请几个同学。把他的答案和我们分享

学生:把景物拟人化;用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用色彩来描写景物;用比较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老师:不错你把书上的都找出来。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学生:可以随着方位变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也可以选择几个景点,一一进行观察;还可以选取特定对象,进行重点观察。

老师:两位同学都把习作里面关于写景的都列举出来,那么我们能不能结合学过的课文,举例子说明呢?

学生:重点是抓住景物特点,例如:《春》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特点写春花争艳,春草的嫩、绿、软,春风的温柔等

学生:综合应用修辞手法。朱自清在《春》中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老舍在《济南的冬天》,“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学生:按顺序,从不同角度观察。《济南的冬天》作者写冬天的水,用了空间描写。……

3、老师整理归纳(板书):

(1)、描写景物要捕捉景物的特点,

(2)、要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3)、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4)、要观察细致,用词准确,注意用比较的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5)、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情景现,真情表达。

1、展示风景优美的山水图四副。

老师:请同学们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幅画,然后对这些画的颜色、景物、意境等谈自己的看法,谈完之后,根据我们刚总结出来的写景的方法,选择其中一副写一段话。(教师巡堂检查)

2、谈画

学生1:我喜欢第一副,特别是那一条长长的瀑布,非常壮观,我不由得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老师:如果写成作文,重点你会写什么呢?

学生:瀑布

老师:不错,你们认为可以这样写吗

学生:可以

学生2:我喜欢第四幅。我觉得画里的情景就像人间仙境,我也不由地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生3:我喜欢第二幅,那些晚霞很漂亮,颜色各异……

老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而且都会引用诗句。那么现在请学们拿起笔来,把你们心里想的,根据我们学的写景的方法,写出来。

3、个别展示,请同学念出他写的内容,学生评价。教师点评、指导,最后总结。

老师:我刚才巡视了同学们写的内容,看来大家都掌握了方法,但还有很多同学写得有点罗嗦,以后在语言方面还需要多练笔。

)、下笔成文,展示个性。

老师:我们今天已经学会了如何来写景,那么,我们把范围缩小,就以秋天的校园或者秋天的家乡为话题,题目自定。课后,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打算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大家在心中打腹稿,构思。根据你准备写的内容再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六)、习作实践,课后完成。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作文课,我发觉作文已在学生的心海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平时一些较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的学生也能有条理的写出400多字,有几十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写非常不错。由此可见,学生作文是可以写好的,只要看你怎么教,只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抒写真情实感,由厌恶到喜欢,由普通到新颖,由浅层到深刻。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1、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动起来,创造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的环境。

我在教学开头让学生谈秋天然后合作探究找答案到最后的谈画,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大胆的说,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紧张恐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轻松进入写作状态。通过说为写打下良好基础。

2、实景教学和直观教学

让学生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观察他们最熟悉的环境,并且把优美的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集中学生的精神,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条件下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去感知自然之美。

    但是,这节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自主探究。如条件允许,可播放一些美丽的秋景图像,并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的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向一个忘我的意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差生的写作热情。另外由于学生基础水平的局限,写作思维仍旧单一,未能进行较好的想象、联想,在文本中呈现的语句表达仍旧直露,不含蓄,未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

上一页  [1] [2] [3]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没有相关写作指导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