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作文修改课课堂实录
   [标签: ]

作文修改课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那就是我们班杨理同学的《点滴的感动》。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朗读、默读、浏览、精读……

师:边读边随手写点什么,圈点勾画都可以。

(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要以欣赏的眼光,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认真阅读文章,尊重作者文字和情感,真诚地写下自己的评语。)

师:读完了吗?差不多了吧?老规矩,让我们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以感动为主题,感动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点一滴的感悟。

师:同意她的这种观点吗?以时间为线索。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以感动为线索。

师:以感动为线索,而不是以时间为线索,因为感动贯穿全文的始终。谁再谈读后的感受?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采用了镜头剪接的方式,把二、三、四段的三个事例贯穿在一起。

师:镜头剪接式,很好!

生:采用总分总形式,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师:结构严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生:这篇文章语言朴素平实,华而……

师:华而不实[注: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差点说错了,别紧张。

生: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师:语言非常的朴实。点评到位。

生:我感觉这文章结构巧妙,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和不同的人群中的感动,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生活非常细致。

师:你观察得也很仔细,能看出这么多的不同。

生:文章的结尾用了反问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

师:反问吗?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是设问?

师:设问吗?我们来区别一下这两种修辞的特点,设问自问自答,有回答吗?

生(齐声):没有。

师:反问呢?是答在问中,不需要回答,一般表达肯定意思。最后的“你呢”?符合这两种句子的特点吗?

生(齐声):不符合。

师:所以“你呢?”是一般疑问。

生:我认为文章的开头过于平淡,不能吸引读者。

师:有优点,有不足,不能吸引读者,看来开头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缺憾。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用词准确,比如第二段中“朝气”一词,既可以表示早晨清新的空气,也可以与下文孩子们的活动相呼应,表现他们的活力。

师:很好,用词准确,而且词语含义丰富。

生:我认为第二段选择的事例不典型,无法使读者感受到生命力的震撼。

师:请具体解释一下。

生:因为他选的事例写的是孩子们在春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中玩耍,不如选择枯木逢春[注: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的例子更能给人以震撼。

师:选材的例子不够典型,原文当中有一个重点的词“震撼”,而所选材料无法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震撼”。

生:最后一个段落中的“你呢?”,可以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师:很好,这是文章结尾的一个优点。难道同学们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最精彩的一段吗?

生:我最喜欢倒数第二段,这一段有细节描写,把两位老人暮年的相依相偎表现得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很让人感动。

师:相濡以沫[注: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一幅具有童话色彩的老年依恋图,展现眼前。

师:没有补充了吗?……好了,我们可以达成共识,这篇文章的闪光点很多,不过也有值得修改的地方。现在就拿起你的笔,动手修改你擅长修改的地方吧。

(学生修改作文,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灵活运用增、删、调、换等修改方法。)

师:现在能展示你们的作文修改成果吗?

生:这篇文章的开头不精彩,,我就把开头做了修改,我采用引用名人名言开头法。改为:亚当桑德勒曾经说过:“感动就是生活。”感动虽然无法预定无法奢求,可是它源自于生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感动,感染了这个世界,也在不经意间牵动我们的嘴角,让我们会心的展颜一笑。我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名人名言精炼深刻,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感动的真实内涵,阐释得非常准确,更能突出主题,还与作者的观点有机结合,另外体现作者的博学多才[注: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展现其深厚的阅读功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师:很好,引用名言,同样也展示了李聃扬同学的博学多才,别忘了她同样是我们班上的小作家啊。其他同学还有何评价?

生:我认为引用名言开头非常精炼,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向下读。

师:不错,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这样开头不大恰当,原文语言简洁质朴,而李聃扬同学修改的开头比较华丽,有些不协调的感觉。

师:认为李聃扬提供的修改稿,语言比较华丽,与整篇文章的朴素的语言风格不相一致。 看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是西湖,而不是这篇文章啊。

生:我认为虽然修改的开头简练而且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没有概括出下文的内容,没有提示作用。

师:意见很好,这位同学指出文章的开头没有与下文的内容相照应,只是点出了感动的来源。那你怎样修改可以避免这一点呢?

生:我认为可用排比开头,“感动是春风,吹起心底的温暖;感动是阳光,给万物带来温暖;感动是落叶,染红了心中的温情。生活永远蕴含着点点滴滴的感动滋味,让心在纷繁的世界中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感动吧。”这样可以丰富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我的这个开头中的春风、阳光、落叶,就分别扣住了下文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引出下文。

生:她的这个开头比较有气势,感觉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师:创作旋律,有节奏感,还可以营造气氛。

生:总领全文,脉络清晰,条理清楚。

生(作者):我认为我的这篇文章的开头用排比的方式好些,因为这样内容丰富,符合点滴的特点,而且与下文呼应。

师:综合一下同学们的观点,改为排比开头好些,它可以点题,与下文相照应,并暗示了感动的点点滴滴。还有其他值得修改的地方吗?

生:我修改的是第二段,这一段选用的材料不典型,无法突出“震撼”二字。所以我把原文修改为:春日的早晨,雷声轰鸣,雨点从空中之砸下来,一切都被乌云包拢着,而就在这昏暗的世界里的一点新绿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只是一棵柳树,但在风雨中傲然挺立,同风雨搏击着。这一刹那,我深深地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了。(投影)我认为这样就突出震撼了。

师:刚才同学们在点评的时候,就指出了第二段选材不能引发读者的心灵“震撼”,所以我们同学就选择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很有针对性。其他同学的意见?

 

生:我觉得她这样的修改确实突出了“震撼”,但联系下文来看,第三段、第四段写夏日和秋日都联系了人生,而她这一段只对春天进行描写,而没有与人生联系,所以与下文不大相符。

师:原文的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除了一天的时间,清晨、午后、傍晚,还有一年中的季节春、夏、秋,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人生的三个历程。如果这样修改,就缺少了人的活动,缺少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还有补充吗?

生:并且这样改不符合春天的实况(师:不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雨点是“从空中直砸下来”,而现在的雨是那种淅淅沥沥的,软绵绵的感觉;“同风雨搏击”,柳枝随风飘起,(师:春天的柳树非常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的柔和)用“搏击”这个词不太恰当。

师:所以在修改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季节特征,春雨是缠绵的,不能是雷声轰响,从空中直砸下来,这成了夏天的暴风骤雨[注: 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了。可能我们同学受了刚学过的《海燕》的启发,“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确实能给我们以震撼力,但是与这篇文章的感情是不一致的。原文情感如茶,很淡却清香。

生:除了这两个原因以外,读了下文我觉得作者在描写感动的时候,并不是像《背影》中那种触目伤怀的很强烈的感觉,我认为这篇文章描写的感动是缠绵的,它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小而且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点点滴滴,我认为去掉震撼选择一个比较温馨的场面,就与下文的感情基调相符了。

师:那就展示你的修改成果吧。

生:我选择的是一个人生中的第一阶段,一个孩子蹒跚学步的样子。春天的早晨,我来到窗前,伴随着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口,我感到了朝气的清新。窗外,一对嬉笑的母子在草坪上跑着。小家伙可爱极了,一、二岁的样子,运动着两条藉节似的胖乎乎的小腿在前面一颠一颠地跑着,似乎是很喜欢 “跑”的感觉。小家伙越跑越快,不断的转换方向,身体也开始在两臂的宽度间摇晃,身后的母亲则始终含着腰,和儿子相同的步伐,相同的方向,紧跟在后面,张开双臂像两道坚实的屏障里在儿子左右。“宝宝,慢点。”小家伙听到妈妈熟悉的声音,格外兴奋,一回头看到了妈妈张开的双臂,就一下子钻入妈妈温暖的怀抱,咯咯地笑了起来。伴随着孩子天真的笑声,使我想起了法国有句谚语:母爱如春,永驻人间。在这温馨的时刻,我被温暖平凡的母爱所感动。(投影)

师:修改得很好,作者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她写得很好,她用的是新生儿的事例,用词非常精炼、准确,而且写得非常生动。

师:你能写出来吗?

生:能。

师:很有自信,下次超过她。

师:同学的改稿,有春天的自然景色,更难得是人们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谁再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春天就是一个有蓬勃生命力的(季节),这个修改的之所以好,是因为她在开头写出了孩子蓬勃的生命力。

师:纠正一下,不是开头,是第二段,请继续。

生:春天是个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季节,她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写了孩子,值得我们学习。

师:写出了孩子的朝气。尤其是有人物、景色,也有作者的感情蕴含其中。不错。

生:景物描写简练而准确,景中人的安排得妙笔生花。景与人相融和,自然生动。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的感觉,也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师:评价得很好,自然之景、人物,当然还包含了读者的感情,这三方面相容在一起,很具有感染力。我们可以把改稿同原文比较一下,原文只是简单的点了点景,没有把人物置身于这个景,没有做到情景交融。

师:哪位同学再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修改成果?……太沉闷了,不要紧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我这一段虽然没有很大的篇幅写春景,但我在文中引用了一句谚语“母爱如春。”在这个春的季节里,有了母爱一切都会变得有生机。母亲两臂的宽度就像母爱的宽度一样,它会无限地延伸。

师:高凡同学修改后又有了新的感受,

生:她这篇文章结尾引用谚语非常好,不但扣题,而且也能看出她平时的阅读量很大,而且用得非常准确,“母爱如春,永驻人间”,既凸现了春天的生机,又凸现了母爱的伟大含义。

师:看出高凡同学也是博览群书[注: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我们班的另一位才子,才女。

师:其他同学呢?这几个同学说得都很好啊,你不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吗?

师:谁修改好了?……再展示一位同学的修改稿,马文欣的。来谈谈你是怎样修改的。

(投影:春天的早晨,我来到窗前,透过窗口,阳光投射下来,柳叶反射着一层蜡质的光泽,是生命新生的颜色。一些孩童在院中玩耍,时而嬉笑,时而呼喊打闹,震颤着柳枝也拂动起来。声音向空中散去,他们的朝气把初升的阳光打成碎片,像金子般撒落在庭院的角落。我呆立凝视,被眼前这一幅春朝图所感动。)

生:我认为我的这个修改稿,能将景、人都表现出来,紧扣住感动这个主题,能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通过景物的生机来引发感动。

师:不错,还是抓住季节的特点,特别是春天那种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气象。

生:经过马文欣同学修改后,语言优美,并且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联系到了人,同时修改后的文章,感情与全文比较一致。感情蕴育在文字中,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所以我很欣赏她的这篇文章。

师:我有个问题刚才两位同学的改文有相似之处,都是注意了情景交融,和人物活动的交融,如果用在原文中,哪篇更好些?为什么?

我喜欢第一篇修改稿,突出了温馨,而下一段也有对温馨的描写。前后呼应。

生:我喜欢高凡的,因为她的突出了家庭的温馨,而下文也有一段关于温馨的描写,可以做到前后呼应。

生:我认为马文欣同学的好,因为下文第三段写了家人的温馨,高凡改的就与它内容重复了。而马文欣不但改的符合作者的原意,还通过细节描写使蓬勃的生机更(鲜明)。

师:杨东宁同学分析得很到位。他注意到了高凡同学的语言非常优美,也做到了情景交融,写了母子两个人之间的温情,可下文也有一个夏日温馨图,有些重复了。原文构思的精巧恰恰就在这里,第一幅是一群孩子们,是个群体,第二幅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最后呢是一对老年夫妇。从这个角度看,还是马文欣修改得好些。没有违背作者的意愿。再就是篇幅上,高凡的过于详尽,与原文的语言简练不相符合,修改文章还要注意详略得当的问题。

生:马文欣同学改的文章结尾处点出了春朝图,与下文段末句子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条理。

师:在结构上她也注意到了原文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段末排比。前后是相呼应的,展现给我们几幅图画,有春朝图、夏天是(生:纷纷小声回答)对温馨图,秋天呢是老年依恋图。有节奏感,前后呼应。

生:我也认为马文欣同学的好,她用了个初升的太阳可以与嬉笑着照应,而高凡同学注重的是人物描写,没有体现枯木逢春的景象。

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枯木逢春,用在这篇文章里好不好?

生:枯木逢春可以体现生命力的震撼,但是从全文来看第三、四段都是以人为主题,所以这一段还是写孩子好。

师:还是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枯木逢春的例子可以突出震撼力,但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就不相符合了。

生:我还是喜欢高凡的那一篇,她从细节中写出了感动,与下文的感情基调相符合,也能突出点滴的感动。

师:当然,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强求一致。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放。你还对其它地方进行了修改了吗?……

这样吧,时间有限,我们就来谈谈,通过这节作文修改课,你有什么收获。限制一下,用一两句话来回答,语言要精炼。

生: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修改文章应该先从主题、结构、选材这三方面入手,最后再修改字词和语句。

师:很好,这也是我们修改文章从大到小的一个顺序。先从大的方面主题、结构、选材入手,然后再字斟句酌[注: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从细小的方面修改。这篇文章我们就是主要从结构、语言方面修改的,当然也涉及到选材的问题。

生:我知道了一篇成功的文章,需要多次修改。比如说,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就改了七遍。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也是作者鲁迅经过160多次修改才定稿的。我认为只有不断的揣摩用词,修改文章才能使内容能更好表达我们的思想。

师:说明一下高凡同学这一句话,中间都用得逗号。(生笑)

生:我认为杨理的这篇文章很好,和我们产生了共鸣,他有丰富的感情,注意了观察,观察到了我们平时不易看到的一些事情,所以我们也要多观察身边的事情,也许其中就蕴藏着感动。

师:就像李聃扬的修改稿中提到的“感动就是生活”,只要做有心人就能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

生:我觉得杨理同学非常善于观察生活,他写的文章中令人感动的都是生活中平常的小事,就是这些平常的小事,在杨理的笔下化作感动。所以我觉得他用朴素的文字去描写出了(平常但)不平凡的事。

师: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出点滴的感动。

生:我认为写作应该有详有略,语言不一定用很华丽的。

师:归纳一下同学的意见,第一文章应该详略得当,第二语言风格的问题,当然还是刚才谈的那个问题,每个人各有所好[注: 好:爱好。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指人的爱好出自人的本性,只应听其自然。],写作要用你所擅长的风格,不求统一,写出个性就可以了。

生:刚才高凡同学的修改稿中引用了名言“母爱如春,永驻人间”,李聃扬引用了亚当桑德勒的一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增加自己的知识蕴含,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作文时就能如鱼得水[注: 好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也可以为文章增加色彩。

师:作文写作、作文修改最根本的源泉就是生活,再通过读书来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能相得益彰[注: 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了。

生:我觉得杨理同学这篇文章题材新颖,我也想到了以后写作时要找新颖的题材,这样的话我们写的内容才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

师:又一个新的课题“题材新颖”,这篇文章题材新颖吗?

生:新颖,在文章第三、四段都采用了一幅画的形式。

师:那是语言、构思的问题,而不是选材的问题。这位同学之所以感到新颖是平时没有注意到这些平凡的事,所以就是刚才我说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好,最后作者(发言)。

生:这是篇限时作文,我很高兴老师和同学们对它的重视。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平常(观察到)的事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比较有好奇心,也喜欢看书,书中的和日常积累的有些共性,就这样通过提炼修改,这篇文章的内容就基本构思完了。因为是篇限时作文,写的内容有些漏洞,语句不够通顺,都没有注意到,这节课同学们都帮我改过来了,让我很受启发。我很感老师和同学么对我这篇文章的重视和修改。

 

师:激动得反复强调。好了最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句广告词,可以用在我们的作文修改中,那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部分同学附和)谢谢大家,下课。

(课堂实录整理人:济南五中  孙衍博)

高三作文修改训练教学实录

   点 评:韩 军

   整 理:孙 慧 芳

   课堂准备:实物投影器

   时 间:两节连堂课。

   过 程: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上次作文课,我们进行了以一次“以美为话题”的写作训练,这节课我们进行一次修改训练,训练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根据已有内容,采用最好的形式最好地表达中心”。

   师:(出示投影)投影内容,是从上次“以美为话题”作文中,选出的一篇非常感人的美文,它写出了人性之美。但在行文(思路、结构、语言)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品味揣摩之后,请试着找一找。时间五分钟。

   (投影内容:)

   美丽的乡村之夜

   过厌了城市生活的张杰,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农村,这农村离省城一千多公里。张杰在那里办起了一所诊所。

   冬天的夜晚来得特别早,高原上的夜晚明显得很冷,夜出的人,有的耳朵被冻掉了。

   “张医生吗?我的孩子病了,发着高烧,你能不能来一下。”拿起电话,一阵急促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这样的夜晚,如果出车,很可能会出现被冻死在车里的危险。前些日子,一司机遇上雪崩而丧生,还有一位司机滑下了公路。

   张杰快速地回答:“我不知道你的住所啊。”“我马上告诉你,你沿着公路开车10公里,遇到加油站向左转……,在我的门口有一个大卡车。”那农民又重复了一遍,张杰还是被他搞糊涂了。

   “你还是来吧,求你了,我求了许多医生,他们都不愿来,听说你非常好,所以……我给沿途的农家打电话,让他们把灯打开,你就可以了。”农民终于想出了办法,高兴地说。凭着医德,张洁答应了他。

   张杰带着工具,乘着小车,把空调调到最大,向着那茫茫黑色进军了。呼呼的风声,把玻璃打得直响,张杰的手脚都有点冷。张杰开始有点后悔了。

   忽然前方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张洁内心感到欣慰。加了加速,眼前的灯光越来越亮。走着走着,也不知见到了多少灯光,张杰的内心火热火热的。眼前的一切让张杰感到自己的选择对了。

   一路的灯光,一路平安[注: 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也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张杰顺利找到了明亮的卡车前灯。

   “小家伙烧得真历害,390c。打一针明天早晨吃点药就会好的。”张洁诊断完,把病因等情况诉了农民。

   “我该怎么回去呀。”张洁心里想到。

   “今天,你住在我家吧,明天再回去。”农民热情地邀情。

   张杰望望大卡车的灯光,望望那夜色,“不,我还是回去吧,如果有人会诊呢。”

   张杰驾驶着小车,沿着原来的方向向回走,他发现沿途的灯都亮着。他过去之后,那灯光才熄灭。而对于这个地区如此贵的电,他们是非常珍惜的。张洁内心无比激动,眼睛火热火热的。车内的寒冷已经少了,全身感到暖烘烘的。

   小车轻快地在灯光下行驶,漆黑的夜在张杰眼里变得阳光般灿烂。通过车窗,张杰看到了,感到了这美丽的夜色。

   师:谁来谈谈这篇文章的优点?

   生1:这篇文章的选材较好,立意高。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1:他以一个医生救死扶伤[注: 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事为题材,表现了他美好的心灵,符合“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要求。

   师:立意高呢?

   生1:它表现的是一种人性之美,也就是人的善良、博爱、相互救助的本性。这是一般心胸狭隘的人所想不到的。

   众生:(哄笑)

   师:谁还有要补充的?

   生2:一路的灯光,使夜景美丽,也映出了美好的乡风民俗,因而也是美的。

   生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运用了多种手法,也较好。

   师:譬如——

   生3:第二节中写天气之冷,是铺垫。打电话给其他医生,而他们都不去,是反衬。其它还有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也较出色。

   师:好,通过大家的发言来看,这的确是一篇写的较好的作文,但它有没有不够妥当的地方呢?

   生4: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对环境恶劣的叙写,可以合并。

   师:合并到哪里?

   生4:放到第三段,作为心理活动。

   生5:第二段、第三段主人公的心理,交代不清。特别是第三段的“快速”,一词,在上文的犹豫与下文的同意前行之间,很暧昧。

   生(众):笑。

   生6:“我求了许多医生,他们都不愿来”,这是反衬,但以众多医生的见死不救[注: 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衬托张医生的美德,让人不舒服。

   师:唔,有道理。刚才我好像听谁在大叫“大卡车”。怎么回事?

   生6:是我。有认为“大卡车”的出现是个败笔。既然这个农户有车,而且又多次打电话求医碰壁,情况有那么紧急,他为何不自己开车求医?

   师:这的确有些不合常理。请坐。

   生6:我还没说完——在倒数第三段中,“张杰望望大卡车的灯光”,为何如此,也让人莫明其妙[注: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师:读得很仔细。再次请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生7:“小家伙烧得真历害,390c。”这病并不严重,这使张洁冒险的意义大大降低。

   师:也就是造境不够。对吧?

   师:刚才,大家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了很多这篇文章中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根据咱们平时所讲得写作技巧,谁来谈在改写时,应注重做哪几方面的问题?考虑时间三分钟。

   生8: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总思路应保留,但前半部分的条件恶劣应再强化一下。

   师:为什么?

   生8:条件越差,越难能可贵[注: 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生9: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应多写,并且要写清心理发展的过程。原文交代太少,只凭一个“医德”二字,张医生就冒死前往行医,总有点——有点——

   师:不够真实可信。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很好,总而言之[注: 总的说起来。],在写法上有三点需注意,一是造境上注意“抑与扬”,使主人公活动的意义最大;二是构思上注意“情与理”,人物活动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三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历程要交代清。

   (板书:)

  

  

   师:好,刚才,我们对作文“美丽的乡村之夜”的优缺点,作了充分的讨论,下面我们的任务是——

   生:写!时间30分钟,不少于600字。

   师:那真是赵本山做广告——都知道。

   生:(笑,接着开始写作)

   第二课时

   (上课后,学生陆续交卷,教师边收边阅,十五分钟后,全部停止。)

   师:好,停止作文,到现在为止,已经有80%的同学写完了作文。没写完的,以后要加强训练。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作文《美丽的乡村之夜》的优缺点,对此文,我们提出了三条修改意见。

   生(众)(纷纷):一、造境上注意“抑”与“扬”;二、“情”与“理”要有机结合;三、人物心理变化要交代清楚。

   师:我手头上是刚选出的三篇作文,咱们一块看看,它们在我们提出的建方面,哪一点做得较好。阅读时间五分钟。

   (投影显示第一篇)

   灿 烂 的 那 片 光

   张春晓

   “叮铃铃……”在外出诊忙了一天的张洁刚刚睡去,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

   “张医生!张医生!我妻子难产!快!快!”电话那端的声音疾得像窗外高原的风雪。

   “你的住所?”

   “蒙噶尔集最西边就是我家……”

   张洁披起那件乡亲送他的毛皮大衣,背起药箱,开着吉普车冲向高原茫茫的夜色深处。

   吉普颠簸,抖落了驾驶前台上他大学时最爱的歌带——《风雨无阻[注: 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歌带久已蒙尘,但灰尘蒙不住张洁那颗风雨无阻的心。带着那颗心,他毅然离开了喧闹的都市,踏上了几百里才有一个聚居地的高原……

   前些日子一个高原上的汽车兵在夜行时滑入了道旁的深渊,还有一辆运输车夜行时雪崩被埋在了雪底。整个高原还笼罩在“不夜行”的忌讳中。但张洁的耳边又一次响起那乞求的声音:“你一定要来呀,我已打电话给沿途的居民,让他们在您经过时把灯打开,给您照路。”

   前方的灯果然依次亮着!

   风雪仍无情地敲打车窗,张洁的脚有些发木了。但他眼前却是辉煌的灯光。灯光耀着雪花,雪花映着灯光,形成电费偏贵的高原上少见的奇观。张洁发现有些灯光下居然还有人影,张洁知道了,牧民们怕风雪声掩盖了汽车的马列达声,都纷纷起床等待着哪!

   他的心在沸腾着,往日的一幕幕又一次展现在眼前。他刚来这里时县委书记亲自看望他说:“你是本县的第一个大学生啊。”县委书记期待的眼神让他难忘;一位老大妈送来了皮袄皮靴,这是她一夜未眠赶制出来的,大妈布满血丝的眼睛让他难忘;每到一处,牧民们端出的热奶茶更让他难忘……

   灯光阑珊处,是城的最西。城的最西,是那牧民的家。

   张洁终于赶到,人们殷切、无奈、焦急的目光全部变成了希望。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婴儿哭声响彻高原,母亲汗泪交夹的脸上浮出了微笑……

   “张医生,留下吧。”牧民们苦留。

   “万一再有别的急诊呢?”张洁的话让牧民无话,有泪。 高原的天气变得好快,老天爷一抖手把风雪收起换上了睛朗的夜空,不换的是沿途的灯光。路面上的雪晶莹闪烁。灯光灿烂,雪光灿烂,星光也灿烂…… (804字)

   师:下面,针对这篇文章,同桌间交流以下意见。看看它,在三点建议上,哪方面做得好。

   生:(讨论两分钟)

   师:好,谁来说说?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在“情”与“理”上结合较好。

   师:好,你先一停。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请你接着说。

   生1:这篇文章,心理活动写得较多、较好。人物心理活动写得较细。特别是是回忆刚到高原时一段,能很好地解释张洁冒险出诊的原因。

   师:也就是说,它道出了主人公行为的思想基础。

   生1:——因而更真实可信。

   生2:插入对磁带的描写,也是一种衬托,说明主人公早就有这种思想品格。

   生3:这篇文章中,没写农户的大卡车,(众生笑)并且将病症改为难产,(众生笑),这使故事也更真实可信。

   生4:故事的结尾,寄情于景,通过几个“灿烂”,使文章的主旨升华。

   师:写得很好,评得也不错。的确,在构思上,张春晓同学注意到了“情”与“理”的有机融合,他不仅写出了主人公的活动,而且点明了主人公为何这样做的思想基础。所以,这可算是一篇很出色的作文。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好,咱们现在来看第二篇。要求跟刚才一样。

   (投影显示第二篇文章)

   灯

   孙晓锋

   萧晨,一位医生,一位在荒郊诊所工作的医生,他来这里已有好多年了,虽已习惯,但他厌烦,厌烦这的寒冷、这的路、这的落后、还有那比金子还要贵的电。

   那天下午,天已微微发暗,一只信使鸽突然飞来,挟带着sos的求救信。萧晨出发了,他已习惯了,习惯了驾着那辆军用吉普车攀山越岭,悬壶济世。

   夕阳西下,车窗外寒风凛冽……

   终于到了农家,萧晨见到了病倒的孩子,“高寒症”——一个萧晨晚来一步孩子就要归西的急症,也是一个最为棘手的病症。窗外寒风怒号,打的窗纸啪啪地响,阴冷的月光射进窗内,诉说着深夜的来临。

   萧晨头上满是汗水,一方面孩子高烧不退,另一方面他晓得这里黑暗的厉害,曾经有无数的司机被那夜晚的黑暗和寒冷吞噬,被那无情的山路和无情的山狼吞噬。

   孩子的烧终于退了,萧晨站起来,他恐惧、他害怕,但他又不能不走,他担心有更多的病号。在主人的感激的目光中,萧晨毅然踏上了那辆吉普车,作为这儿唯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的医生,他没有理由停留。

   车上路了,寒冷叫人没法忍受,萧晨已被冻得发僵了,他开始后悔了,后悔当年一时冲动来这个破地方……这时萧晨偶然发现路没有他想的那样黑,抬起头,他惊呆了,这时家家灯火通明。萧晨觉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了,他晓得这灯是为他,这一路的灯光都是为他,因为这里的村民从来就不开灯。

   萧晨慢慢地行驶,他不觉得自己所走的是土路了,他感觉这是条金光大道,这是条爱之路。村民用“灯”去送走也是挽留他们所爱的人……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巴金在《灯》中如是说。 (614字)

   (生读、讨论作文。约六分钟后,教室静下来。)

   师:刚才的一篇,在“情”与“理”的融合上很有特色。那这一篇,哪一方面最出色?

   生(众):“抑”与“扬”。

   师:谁具体说说?

   生5:开篇的交代,就是一种“抑”。如写到他的厌烦。他的厌烦,是心理上压抑的产物。正是由于压抑,所以看什么都是阴沉的、灰暗的。它与后面的“扬”——“他感觉这是条金光大道,这是条爱之路”——形成了对比。

   师:这种“抑”与“扬”,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吗?

   生6:有,正是从主人公的态度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心灵的美。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美,主人公才能不顾疲惫,冒险行医,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美,主人公才因担心另有病号而不顾夜行之险,要连夜赶回,也正有了这种美,才感动了沿途的村民,使他们打开自己的灯,让主人公一路畅行。美在文中,时时出现了,主人公的心灵是美的,由此折射出的纯朴的乡俗民情也是美的。

   师:本文写作上有抑有扬,那这两个方面在文中是平均用力的吗?

   生:不是,是重点写抑。

   师:平均用力,对称来写,不合适吗

   生:不好,一是浪费笔墨,二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很好。看来以上两篇,都能根据咱们的建议,抓住一点,突出中心。还有最后一篇,我们看看是否在最后一点——心理描写方面最突出。

   (投影显示第三篇)

   一 路 灯 光

   刘华

   高原上的风丝毫不知人情冷暖[注: 人情:指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冷:冷淡;暖:亲热。泛指人情的变化。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到夜晚就更加肆虐来,呼呼地,像是要卷起这天地间的一切。

   张洁,忙碌了一天,正坐在小火炉旁用铝饭盒煮着自己的晚餐。听着外面的风专声,环视自己这个简陋的诊所,他心里涌上来些许“假如”。假如我当初没有离开城市,假如我当初不开这个诊所,假如……

   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张杰冷不丁吓了个激灵。心里掠过一丝阴影。他犹豫着不想去接电话,他依然低下头想自己的心事:假如……电话铃声依然响个不停,响得他心乱如麻[注: 心里乱得象一团乱麻。形容心里非常烦乱。],他霍地站起来,抓起了听筒,那边果然传来了焦急的话语:“张医生吗,我的孩子病得医害,你来一下可以吗?”

   “你看这鬼天气,路上那么滑,我怎么出门呀!”

   “要不,这样吧,我给沿途的人家打电话,让他们把灯打开给您照路。”

   “那好吧!”张洁无奈地摇了摇头。

   端起饭盒紧扒了两口,把自己浑身上下裹了个严实,这才打开门出去。还未走到车库呢,就已冻了个透心凉,他哆嗦着打开车门钻进去,好歹把风关在了外面,但还是筛糠似的哆嗦着。

   刚刚下了场大雪——给公路上又打了层蜡。张洁小心翼翼[注: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地行驶着。忽然,当他抬起头远眺时,发现了一排微弱的灯光在风中摇曳,仿佛一下就可了吹灭,但他们亮着,亮在张杰的车前,而车后却又是漆黑一片,张杰不再抖了,他感到周围暖烘烘的。高原上的电是很贵,但这沿路的人家却毫不吝啬地为他——这个素不相识[注: 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的人开了方便的灯,张洁迎着灯光一路走下去,又想开了他的心事,假如,当初我拒绝了这个病号、假如我不开这个诊所,假如……我怎么会看到这美丽的夜景,还有这美丽诱人的一路灯光?

   张杰激动地张着嘴,他想说声谢谢,却不知要说给谁,但他终于说了出来:“谢谢,你这美丽的、温暖的一路灯光!” (689字)

   师:谁来谈谈这一篇在心理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生:这篇文章中心理描写出色,表现有两点:一是写得细;二是写得清。如“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张杰冷不丁吓了个激灵”,写得很真实,我有时就这样。还有,“还未走到车库呢,就已冻了个透心凉,他哆嗦着打开车门钻进去,好歹把风关在了外面,但还是筛糠似的哆嗦着”也写得细腻。

   师:还有吗?

   生:文章中的几个“假如”,我认为用得很好。它前后照应,使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而且通过几个“假如”的对比,又写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来看,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侧重点上,对原文进行了修改,而且做得较好。其实,这几篇文章的特色,并不仅仅有刚才说的几点,我们突出几点的目的,在于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在注意运用一下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三条写作技巧。

   师: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情况?

   生:今天作文的任务是修改作文,目标是“在记叙文写作中,采用最好的形式来最充分地表达已有材料的中心”。

   师:好,今天,我们进行了一很好的修改训练,但能否真正掌握修改文章的要领,还要看我们在平时写作中的努力程度。课下请根据本课的训练思路,将自己上次的作文修改一下,任务重吗?

   生:不算重。

   师:ok,下课!

  

   评语:

   近年来,高玉强老师致力于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效果。综观高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将电教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大大扩展了课堂容量,整课堂利用投影设备,投影字数2500多字,课堂辐射面大,节奏紧凑,学生活动紧张的序。

   2.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主要由学生进行,教师穿针引线[注: 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点拔巧妙、到位,设问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起到了调节节奏、整合内容的作用,课堂气氛及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3.课堂思路明确。整堂课由“‘抑’与‘扬’”——“‘情’与‘理’”——“人物心理变化”三个阶梯构成,逐层深入,逐级扩展。

   4.有效克服了作文教学中常见的弊端。这种“写、评、析”高度结合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对“如何采用最好的形式表达中心”有了真切、直观的认识,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大量写作、轻视讲评、学生缺乏写作知识、写作水来停止不前等弊端。

   评课人: 韩军(国家级骨干教师)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围绕主旨、观点、结构、体式、材料、语言等方面考虑,看文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恰当,是否体现了作文的要求,是否易于被读者接受。

修改的一般方法可以概括为“增、删、改、调”四种。增,就是增加、补充有关内容,增补某些修饰文字;删,就是对某些材料或语句进行必要的删削;改,就是对原文的语言进行必要的润色和锤炼;调,就是对结构顺序或某些词句进行逻辑或表达上的调整。

 

  1.认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了解修改的原则。

 

  2.通过写——改的训练,提高作文的水平。

 

  自选一篇文章,从主题、结构、叙述、论证、语言等方面进行修改。按照文章修改的原则,先从宏观角度分析,而后处理具体的文字等。

上海 陈亮

 

  八月的天气真恼人——骄阳似火,连清晨都是暑气逼人。我在房间里实在呆不下去了,便悄悄跑出了无锡某招待所的大门,到外面“换换气”。一到外边,仿佛换了一个季节:秋高气爽[注: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天还未尽亮,朦朦胧胧的,反倒给一望无际[注: 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的稻田增添了几分妩媚,也给我带来了某种神秘的感觉。我信步向前走着,贪婪地呼吸着大地香甜的气息。是啊,这儿虽无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却是我这个住腻了喧闹大都市的女孩子眼中的桃花源。

 

  “哈哈……”一阵欢快的笑声伴随着轻风飘来。我下意识地停住脚步,想去寻找那串音符。噢,我看见了,不远处那口老井边四五个孩子正簇拥着一位年轻女子。“快看,太阳要升起了……”一个温柔的女声。顺着她手指的地方,孩子们都往那边张望。“没有啊!”一个天真的声音。是的,我也没看出那边天空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淡蓝,淡得似乎贴着一张透明的玻璃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与渐渐发亮的绿田相映,更像是一片寂静、幽幽的湖……

 

  忽然,那片和稻田相连的显得发白的天空,不知道什么时候吐出了一缕红线。一个红红的、圆圆的东西从稻田上露出了小半张脸。“太阳,太阳升起来喽!”随着一阵欢呼,我的心也激荡起来。我看到那红色的生命似乎又跳了一下,便露出了娇艳的面庞。

 

  她静静地站着,那身影就像是一座恬静安详的雕塑。她目不转睛[注: 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地望着初升的太阳,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祷告。过了好久,她开口了:“你们说,太阳像什么?”“像火球。”“像铜锣。”“像大烧饼……”“哈……哈……”孩子们哄笑起来。她也笑了,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同学们,今天的作文题目就叫《观日出》吧。现在,我们去追赶太阳,好吗?”“好!”几乎是异口同声[注: 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孩子们的眼里闪现出兴奋的光。她刚往前走了几步,忽又折回身来,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一束野花放在井边,然后拍了拍孩子们的肩,轻快地说:“让我们出发吧!”她带领着那群孩子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去……这时天已大亮,大阳渐渐升高了。

 

  那个早晨,我看到了有生以来[注: 从出生到现在。]最壮观的一幅“绿海日出”图!

 

  原稿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一、内容比较单薄,故事情节没有适当展开,女教师形象不够丰满生动。重视了正面描写,却忽视了侧面烘托。二、平铺直叙[注: 铺:铺陈;叙:叙述。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文笔缺少变化。有些地方,不太注意叙述节奏的调节。

 

陈 亮

 

  八月的天气真恼人——骄阳似火,清晨时就暑气逼人。我在房间里实在呆不下去了,便悄悄跑出了无锡某招待所的大门,到外面“换换气”。再说,明天我就要随妈妈回上海,结束假期旅游生活了,真想见识见识郊外的风光。

 

  一到外边,仿佛换了个季节:秋高气爽。天还未尽亮,朦朦胧胧的,反倒给一望无际的稻田增添了几分妩媚。我信步向前走着,贪婪地呼吸着大地香甜的气息。是啊,这儿虽无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却是我这个住腻了喧闹大都市的女孩子眼中的桃花源。

 

  “哈哈……”一阵欢快的笑声伴随着轻风飘来。我下意识地停住脚步,想去寻找那串音符。噢,我看见了,不远处那口老井边四五个孩子正簇拥着一位年轻女子。“快看,太阳要升起了……”顺着她手指的地方,孩子们都往那边张望。“没有啊!”一个天真的声音。是的,我也没有看出那边天空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淡蓝,淡得似乎贴着一张透明的玻璃纸,与渐渐发亮的绿田相映,更像是一片寂静、幽幽的湖……

 

  忽然,那片和稻田相连的显得发白的天空,不知道什么时候吐出了一缕红线。这红线不断地向两边扩散,一会儿就把那片天空染成了红色的纱巾。一个红红的、圆圆的东西从稻田上露出了小半张脸。“太阳,太阳升起来喽!”随着那一阵欢呼,我的心也激荡起来。我看到那红色的生命似乎又跳了一下,便露出了她娇艳的面庞。我想,在那一刻,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吧。不知不觉[注: 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中,我又把目光移向了那位姑娘。

 

  她静静地站着,那身影就像一座恬静安详的雕塑。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初升的太阳,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祷告。过了好久,她开口了:“你们说,太阳像什么?”“像火球!”“像铜锣!”“像大烧饼……”“哈……哈……”孩子们哄笑起来。

 

  她也笑了,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她笑得那么甜,那么美。“同学们,今天的作文题目就叫《观日出》吧。现在,我们去追赶太阳,好吗?”“好!”几乎是异口同声,孩子们的眼里闪现出兴奋的光。她刚往前走了几步,忽然又折回身来,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一束野花放在井边,然后拍了拍孩子们的肩头,轻快地说: “让我们出发吧!”她带领着那群孩子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去了……

 

  这时天已大亮,太阳渐渐升高了。

 

  我的眼光却怎么也离不开那束静静躺在井边的野花。好奇心促使我走到一位正在井边提水的大嫂身边。“她是谁?”我指着她的背影问道。“她是我们这儿的女教师,哎,是个苦命的孩子。她的未婚夫也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为了救一个落井的孩子牺牲了。”大嫂说着,眼圈红了,“那阵子,我们可真怕出事,她整天呆立在井边。现在总算好了,她把心都交给孩子们了,去年她还被评为县里的先进教师呢。”

 

  我什么话也没说,默默地走开了。太阳,野花,女教师,孩子,在我眼前交替闪现。我忽然感到自己的思绪很乱……

 

  第二天,临出发前,我采了一大把美丽的野花,恭敬地放在那口井边。我想,就让那些野花代我问候她,并且告诉她,还有一个陌生的孩子在她身边,在一个美丽的早晨,看到了有生以来最壮观的一幅“绿海日出” 图!

 

  汽车开走了,我的思念却留在了那口老井边……

 

  修改后的《日出绿海》,别具一格[注: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饶有情趣。既有巧妙的构思,又有浓郁的诗情。作者将眼前的实景同丰富奇特的联想结合起来,构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人遐思,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原文)

 

  有人说:“人,生来是要品尝世间之苦的。要不然,婴儿降世的瞬间为何总是号啕大哭[注: 号啕:大哭声。放声大哭。]?”虽然这种幽默的说法是唯心的,但人生注定会充满坎坷险阻却是不容置疑[注: 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的。

 

  哲人加缪将人生比做西绪弗斯所服的苦役。单调、枯燥,循环不息。歌德也曾向友人抱怨:“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

 

  在茫茫沙漠中根植着这一种小花。它把根扎得很深很深,然后再努力从沙丘中挺起身来,为此,它需要付出四年时光。当这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它会在一夜之间绽放出七色花瓣,玲珑娇艳。翌日,伴随着红日的升起,它的一生便会宣告结束。

 

  有人曾赞叹:“多么伟大啊!为了美丽一次它不惜付出数年心血。”我在想:它的付出不只是为了自己,它的辛苦也不只是为自己。它在用行动为这荒凉的沙漠增添一些色彩,唤起一些生气。这才是它出众之处。而人生不正像这顽强的小花?我们需要的就是用无悔的奉献来换得闪亮一次的机会。

 

  人生中总是充满了敬畏。我们对鬼神的膜拜,对君王的臣服,以及对图腾的信仰都在传达着同样的信息:人生是一条正在拓展的路,我们无法预见前面的地形,它随时都会被河流、高山所阻断。察看这条曲折艰险的道路时,我所发出的最大感慨就是“不易”。我们得用保护玻璃饰物的细心来照看这条路,我们得想方设法[注: 想种种办法。]去规避那外界频来的冲击,以便它能更好地延续。

 

  乔丹曾说过:“我会接受失败,但我不会接受放弃。”爱迪生面对数千次失败时,坦然言道:“我只不过还没有成功,这些经历就是登顶的阶梯。”大作曲家贝多芬要“扼住生命的咽喉”。数学天才欧拉在双目失明后坚持工作了17年。

 

  历数前贤今秀,遍览人生历程,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甜美的清泉。乐观、顽强、自信,这一处处征途上的驿站,沙漠中的绿洲,汪洋中的岛屿,让我们得以驻足,休息,补充沛力,继而去发起更强的冲击,接受更高的挑战。

 

  时空无限,人生有涯。何不抓住这转瞬即逝的韶光,像流星为夜空带来光明,像昙花为世间留下芳香。

 

  (修改稿)

 

  在茫茫沙漠中生长着一种植物,它忍受着戈壁滩恶劣的气候,把根深深扎入黄沙之中,任炽热的阳光炙烤,任肆虐的风沙吹打,它匍匐着自己的身躯,一年一开出艳丽的花朵!它,就是被誉为“沙漠皇后”的树种——红柳。

 

  红柳的伟大在于它的坚韧。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它以超出寻常的坚强以及难以想像的付出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不仅为自己,更为荒凉的戈壁增添了生机。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歌德曾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加缪则将人生比作西绪弗斯所服的苦役,推石上山,在即将达顶的时候,复又滚下,于是循环不息,单调枯燥。

 

  也许人生经历的风景真的是单调乏味,也许人生来就要接受这样那样的磨难,但这绝不应成为人生消沉的理由,因为,人有信念。西绪弗斯明知自己的工作徒劳无益[注: 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但他乐此不疲[注: 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歌德一生辛苦耕耘,终成大师之名。人生无法左右命运,但却可以自强、自励,即使无法绽放七彩的花蕾,也要摇曳绿色的身躯。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我们无法预见前面的地形是坦途还是险峰。也许,我们用尽全力,登上的却是一面绝壁;也许,我们志在必得,得到的却是痛苦的失落和辛酸。在人的旅途上,这样的挫折和磨难不可避免。我想起了贝多芬。这个遭受失明打击的作曲家,硬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出举世闻名[注: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的不朽乐章。还有爱迪生,当他经历数千次失败时,竟是如此坦然:“我只不过还没有成功,这些经历就是登顶的阶梯。”乔丹:“我会接受失败,但我不会接受放弃。”这就是成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的秘诀——孜孜以求[注: 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永不言弃。

 

  历数前贤今秀,遍览人生图景,我们可以吸吮到许多有益的营养。乐观、顽强、自信、拼搏,甘露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鼓舞着我们的斗志,鞭策我们在美丽的梦想中风雨兼程。如果你走进了沙漠,那就做一棵红柳吧,虽然微小,却会活出一个坚强的生命。

 

  原文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题目笼统,不够醒目;第二,首段和第三段内容重叠,都是列举现象;第三,第三段的沙漠植物名称不详,缺乏说服力;第四,第七段的例子顺序安排随意,不够有序。修改稿从上述各方面进行了相应修改,主题更为集中,逻辑性增强了。

 

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桥”:横跨江河之上的石拱桥、铁索桥; 飞架都市上空的桥、立交桥;连接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心桥、鹊桥……桥或有形,或无形,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蕴涵着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的哲理。请以“桥”为话题作文。

写作要求:⑴立意自定。

 

  ⑵文体自选。

 

  ⑶题目自拟。

 

  ⑷不少于800字。

 

  山东 张晓

  “抚凌波而袅跃”,桥,在人们心中是力与美的完美契合,它总是以通达的胸怀容纳来来往往的过客。长桥卧波,给我们多少的联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徐徐飘散的炊烟是家的味道,浪迹天涯的游子你何时才能回家?汩汩的溪水上的那座小桥连接的是游子的心与温暖的家;“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彼黍离离,物是人非[注: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这桥连接的是国家兴盛与衰败;“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是知己之情,灞桥是友人的心灵之桥;赵州桥,中国第一座石拱桥,是古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艺术之桥;而今,北京的各式各样的立交桥如雨后春笋[注: 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又怎不让人感慨于祖国蒸蒸日上[注: 蒸蒸:一升、兴盛的样子。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繁荣昌盛[注: 繁荣:兴旺发达;昌盛:兴旺。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桥的故事,我们又能读懂多少?谁不为牛郎与织女的鹊桥相会而感叹不已?谁不为白娘子与许仙的断桥之缘而颤动心扉?谁不为卢沟桥上承载的血与火而血脉贲张、义愤填膺[注: 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谁不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柔肠百结[注: 柔和的心肠打了无数的结;形容心中郁结着许多愁苦。]?谁不为《魂断蓝桥》的动人故事而心潮澎湃[注: 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象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桥,有桥的地方就会有说不尽的事诉不完的情。桥是路的延伸,桥也是人们情感的链接,桥让人的情感化作清清柔波,在它的裙裾边绕过,滑过它的脚踝,千百年来未曾阻断,它沟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连接着你我他之间的丝丝情愫,缕缕相思!

  桥是通途,它能将我们送到彼岸,去采撷芬芳的花朵,因而一代伟人才会赞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些负笈留洋,漂洋过海的文化使者们难道不是一座座传播文化的桥梁?鉴真历尽沧桑,六次东渡,带去的是大唐的繁荣与文明;玄奘西游,遭遇多方磨难,带回的是天竺精妙的佛法和教义;郑和下西洋,直达红海,了解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还有近代那些探求救国真理的勇士们,为了国家的复兴与繁荣、为了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注: 水火:比喻灾难。灾难困苦之中。],抛头颅洒热血。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桥越来越多地在更多的领域中得以应用。商桥、心桥、健康桥、爱桥、法律桥、文化桥、经济桥、新闻桥……桥,真真实实,确确切切地形成了有形的“连接”,无形的“沟通”。

  桥,在人类的历史中演绎着人生。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桥”,人生中不能没有“桥”。

  这篇文章叙古写今,联想丰富,语言也很优美,多侧面多角度地扣“桥”来写,总体看,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不过,这篇作文还存在不足与缺陷。

  首先,文章标题拟得有点平庸、一般化,不够新颖、生动、富有文采。

  其次,文章写得散,中心不够明确。只是从各方面写与桥有关的事,缺少点旨的语句,文章就缺少了灵魂,成为一盘散沙[注: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最后,文章的立意也不是很好。文章只是从各方面写出了桥的作用,立意上显得“大众化”、“肤浅化”,文章缺乏厚度。如在立意上向深处拓展一下,上升到有新意、深刻透彻上,就可使文章获得发展等级分,这是在写议论文时很值得注意的一点。

  那么,如何才能使这篇文章立意拔高,有新意有深度呢?那就需要“由实入虚、由物及人”才行。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别具慧眼、独辟蹊径[注: 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在内容的挖掘上讲究“梯度和层次”。对某一事物,我们不但要具体地写它,还要上升到对它的内在品质、精神及比喻意、象征意等的挖掘上,不但要写事物的“形”,还要剥出它的“神”,这样,事物才会被写得深,也有新意。

 

  

  张晓

  “抚凌波而袅跃”,桥,在人们心中是力与美的完美契合,它总是以通达的胸怀容纳来来往往的过客。长桥卧波,给我们多少的联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徐徐飘散的炊烟是家的味道,浪迹天涯的游子你何时才能回家?汩汩的溪水上的那座小桥连接的是游子的心与温暖的家;“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彼黍离离,物是人非,这桥连接的是国家兴盛与衰败;“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是知己之情,灞桥是友人的心灵之桥;赵州桥,中国第一座石拱桥,是古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艺术之桥;而今,北京的各式各样的立交桥如雨后春笋,又怎不让人感慨于祖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

 

  桥的故事,我们又能读懂多少?谁不为牛郎与织女的鹊桥相会而感叹不已?谁不为白娘子与许仙的断桥相遇而感动?谁不为卢沟桥上承载的血泪而血脉贲张、义愤填膺?谁不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柔肠百结?谁不为《魂断蓝桥》的动人故事而心潮澎湃?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桥,有桥的地方就会有说不尽的事诉不完的情。桥是路的延伸,桥也是人们情感的链接,桥让人的情感化作清清柔波,在它的裙裾边绕过,滑过它的脚踝,千百年来未曾阻断,它沟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连接着你我他之间的丝丝情愫,缕缕相思!这就是桥的魅力。

  桥是通途,它能将我们送到彼岸,去采撷芬芳的花朵,因而一代伟人才会赞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些负笈留洋,漂洋过海的文化使者们难道不是一座座传播文化的桥梁?鉴真历尽沧桑,六次东渡,带去的是大唐的繁荣与文明;玄奘西游,遭遇多方磨难,带回的是天竺精妙的佛法和教义;郑和下西洋,直达红海,了解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还有近代那些探求救国真理的勇士们,为了国家的复兴与繁荣、为了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抛头颅洒热血。

  其实,时代是洪流,我们都是架在上面的一座座桥。木桥朽了,改作石桥,石桥垮了,又架铁桥……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注: 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将人类的文明和遗产传送到下一代。到那时,他们也会化作坚实而通达的桥。思想、文化的传承因为有了桥而放异彩,桥因为有了伟大使命而不朽。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千千万万[注: 形容为数极多。]的“人桥”,才将人类的历史之车从洪荒蛮夷走到社会文明,从蒙昧无知[注: 蒙昧:知识未开。没有知识,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走到现代科技。很难想像,没有我们这些“人桥”的承载,历史又怎会在时间的浪涛中前进!

  桥是一种连接,一种沟通,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奉献与牺牲。那些为人类辛勤劳作、无私忘我,抛头颅洒热血之人,他们是社会的脊梁,他们更是名副其实[注: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的“桥”,他们躺着是“桥”,竖起来便成了碑,铸就人类历史的丰碑。为别人架起一座“桥”,你为世界添精彩!躺下甘做一座“桥”,世界为你立丰碑!

  第二稿在第一稿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挖掘,由单纯写桥的作用深入到写人,由单纯的歌颂桥深入到歌颂人,弘扬了一种“桥”的精神。由实写到虚写,使文章在立意上做到了“化平庸为不俗,化肤浅为深厚”,并给人以感悟,颇有新意。文章标题巧妙一改,生动形象,对文章主旨的揭示也起到了“画龙点睛[注: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的作用。结尾巧妙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把文章内容作了很好的串联,使文章中心变得明确而集中,结构亦变得严谨。

1.作家与文章修改

  ⑴俄国19世纪的作家果戈里,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次;托尔斯泰写过一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手稿却有800页;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近两百遍才拿出付印;曹雪芹写巨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⑵鲁迅先生在逝世的前两天,还在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当时,他深感“已经没有力气了”,可他仍然坚持着写完并认真修改,在这篇文稿上,修改的痕迹竟达58处(删改28处,增加25处)之多。

  2.修改六原则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中,有一段评析《左传》的写作技巧的文字:“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从文章修改的角度来看,“纷”“孤”“板”“直”“俗”“枯”也是写文章容易犯的六种毛病;而“整”“辅”“活”“婉”“雅”“腴”则是克服上述弊病的六种途径,或是通过文章修改所应达到的六种效果。

  (1)“纷”就是冗繁,杂乱。诸如材料臃肿,思绪混乱,横生枝节[注: 枝节:比喻细小或旁出的事情。比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意外地发生了一些麻烦事。]尾大不掉[注: 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都在可“整”之列。其结果,应使文章做到简洁明快,首尾圆合,脉络分明,详略得当。

  (2)“孤”是单薄,只有红花,没有绿叶;只会“单线平涂”式地直叙其事,不会运用背景、旁证、对比、映照等“辅”的材料和手段来充实文章内容和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直”是浅露。“婉”则含有“曲折”、“委婉”两方面的意思。编写故事要有矛盾冲突,开展论战要能伺隙乘虚,文章才能波澜起伏,擒纵自如;“委婉”要求的是含蓄和深沉,要善于把作者的思想感受渗透在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不要空说抽象、生硬的大道理。

  (4)“板”是刻板、滞呆。文章格式、语调上的千篇一律[注: 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没有变化,固然令人乏味;思想内容上的就事论事[注: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现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平淡肤浅,不会举一反三[注: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由表及里,或是不懂得如何通过寓意和联想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同样也是“板”而不“活”的表现。这就应该运用联想开拓思路,或调整结构、变换手法,更生动活泼地表现主题。

  (5)“枯”是干瘪、枯涩。这主要是材料和语言的贫乏所造成的。“腴”的办法,应是加强调查研究和观察生活的训练,积累素材,丰富词汇。

  (6)“俗”是粗鄙、庸俗,牵涉到语言文风和思想情趣的问题。要通过有的放矢[注: 的:箭靶子;矢:箭。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的评析活动,提高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的自觉性。

  思维训练

  作文,一般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面对题目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一是语无伦次[注: 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想写点东西不知道该怎样组织。这两个毛病不是语言的问题,根源在思维能力上。叶圣陶先生说:“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理的语言。”一篇作文的完成,大体要经历观察、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三个阶段,不论哪个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思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