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新理念新模式阅读教研课之三《五柳先生传》侧重反馈课
   [标签: ]

初中语文公开课——  

侧重反馈课:《五 柳 先生传》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的能力。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内容回顾。  

1、加点字解释及句子翻译。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以“读‘              ’,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五柳先生。”的句式来分析这一形象。  

a、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 柳 先生。
b
、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淡泊明志[注: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恬淡自足的五 柳 先生。
c
、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注: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 柳 先生。
d
、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 柳 先生。
e
、读环堵萧然[注: 环堵:玶着四堵墙;萧然: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注: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的五 柳 先生。
f
、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注: 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不随世俗的五 柳 先生。 )  

3、通过刚才的讨论分析,你一定更了解了五柳先生,请你为他设置个人档案。  

姓名:五 柳 先生  

性别:男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志趣):读书、饮酒、著文章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注: 短褐:粗布短衣;穿:破;结:打结。形容衣衫褴褛。]箪瓢屡空[注: 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吃的喝的匮乏。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三、再读探究:  

在记述五 柳 先生的这众多的语句中,有一句是写他对待读书的态度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他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求的是什么?(他读书只求精神的满足与享受,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换言之:读书不是为了功名,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在我们实际的读书过程中,你赞成这种读书方法吗?请说出理由。  

四、拓展升华  

 《陶渊明传》(节录)【南朝 梁代  萧统】  

渊明少有高志,博学,善著文。亲老家贫,初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后为彭泽令。在县,公田二顷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邪!”遂去职,赋《归去来兮[注: 归:返回。回去吧。指归隐乡里。]辞》。  

注解:①州祭酒:学官名。  ②主簿: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③羸(léi):瘦弱。 ④秫(shú)谷: 黍米,可酿酒。⑤督邮:官名。始置于西汉中期,郡守属吏,掌监属官。凡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无所不管

听课反思:

三堂课下来,让我们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周老师的预习课,以前总是在课前对学生布置一下,不知道原来光预习也可以上一节课,有这么多的方法。由此我们也认识到应充分地相信我们的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相信他们自己也能得出对文本的理解。以下几点是着三堂课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

1.三堂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2.课堂形式新颖,把教学流程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

3.注重生成,这样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在课堂上是不是该对学生自由发言进行适当的点评,指导呢?因为学生通过预习,并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地理解课文,如果稍做指导,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对于爱国情感的教育是不是该再浓厚一点?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商讨。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