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剃光头发微》教学反思
   [标签: ]

牵一“发”而动全文

 

                    ——《剃光头发微》教学反思

 

教学当代杂文家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理清从“剃光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落实这一教学任务所涉及的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初读感知:顺次朗读,概括各自然段大意。

 

采取请学生依次朗读,分小组概括段意的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各段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意。

 

2.研读探究:讨论从“剃光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

 

在上一步骤概括段意、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文章联想丰富,涉及的材料广泛,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请大家探讨从‘剃光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个别发言。

 

作为“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上述的教学环节安排应该说无可厚非[注: 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初读感知”时,部分学生显出厌烦的情绪,提不起兴趣;而进行到“研读探究”,学生的回答又散漫不着边际[注: 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对于这个教学片段而言,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点兴奋点并且推进他们的思维,如何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集中凸现教学的主线,如何使课堂呈现出应有的生机活力使教学更加有效,如何针对这一篇因“材”(材料、课文)施教处理得新颖独特,成了我久久不能释怀的问题。

 

反思这个教学片段,教学方法过于常规陈旧,环节设计过于简单粗浅应该是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初读感知”环节,逐段朗读、概括的学习任务显得循规蹈矩[注: 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按部就班[注: 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挑战性;而“研读探究”环节,问题太大又缺乏必要的化解铺垫,同样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如何引导、触动学生的深层思维,精心设计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质疑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仍然是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教师高质量的提问常常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关键。有时候,只需一个核心问题,就能串起整堂课的主要内容,达到纲举目张[注: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以简驭繁[注: 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以少胜多的理想效果。如教学《药》时有教师这样设问:“这味‘药’是由什么构成的?你怎么看待这味‘药’?文中的那些人对这味‘药’又是如何对待、评价、感受的呢?”学生得出“药”由馒头加人血构成,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让人觉得恶心、恐怖以后,课堂就自然聚焦于“文中的那些人”——茶客们以及他们如何谈“药”——如何谈论革命者及其身后的那场革命了。《道士塔》中教师设问“文末作者说‘我好恨’,他恨什么?(明确作者恨的是中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流失。)那么谁是造成敦煌文献流失的罪人?”这个问题实际上统领了下面对于王道士、当时的学者官僚、清政府等言语行为的分析,据此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是全民族的失职,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悲哀。《祭十二郎文》中教师设问“全文传达的是生离死别[注: 分离好象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之悲情,具体来看,韩愈都为了哪些事、哪些情而悲?”这一问就自然地牵出了作者对于十二郎、对于自己、对于家世的悲悯,体现出作者心中悲之广悲之深,利于学生理解本文“祭文中千年绝调”的赞誉。其他诸如《雷雨》中设问“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感情?”《失街亭》中设问“失街亭,究竟谁之过?”等也都能起到“一问牵全文”的作用。课堂上有了这样的核心问题,就能牢牢锁住学生探寻的目光,好比给了他们一根思维的线索,循着它就能够深入文本的堂奥。当然,设计这样的核心问题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和独出心裁[注: 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的教学智慧。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个教学片段作了改进,改进以后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1.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剃光头发微》,“发微”是什么意思?

 

明确“发微”,发,发挥、探究之意;微,细微、隐匿、奥妙之意。“发微”即从细微的事物说开去,进而探究隐含着的奥妙。“剃光头发微”,可见作者要由“剃光头”这一生活琐事生发开去,进行深入地挖掘。

 

2.浏览全文,理解作者由“剃光头”出发实际谈了社会生活中的哪个重大问题?

 

明确由掌剃头刀联想到掌权,讽刺少数人玩弄权术、以权欺人。

 

3.找一找除此之外,文章还涉及了哪些内容,作了哪些发挥?这些涉及的内容可以舍弃吗?从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看,如果舍弃会有什么影响?

 

明确文章还涉及了清朝“留发不留头”的法令、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一连串头发的故事,古代的刑法“髡”、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的做法,“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城里的理发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的原因等内容。

 

如果舍弃这些内容,对结构而言,开篇就写读者来信显得突兀,从“剃光头”直接写到“掌权”显得生硬,而且不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要求;对主旨而言,“发微”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论事[注: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现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应当就“剃光头”这一话题加以联想和发挥,另外开篇引述旧社会理发师地位低下受到歧视与下文理发师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之事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愤恨。

 

4.作者是怎样串联这些内容的?

 

明确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一连串头发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某理发店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法“髡”,联想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力。

 

设计说明:四个小问题看似散漫,实际上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即:“剃光头”如何“发微”?第一问“‘发微’是什么意思?”从标题入手,切入点小,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问“由‘剃光头’出发谈了哪个重大问题?”问题的指向是“发了什么微”,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第三问和第四问“文章还作了哪些发挥?这些内容是否可以舍弃?”“作者是怎样串联这些内容的?” 两个问题实际要回答的是“怎么发微的”,前一问已经触及文章的内容安排、组织结构和主旨表达,在此基础上就能水到渠成[注: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地回答后一问。四个小问题以“发微”为纲,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得教学内容紧凑集中,这样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文的作用。而教学的主要任务——理清从“剃光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也已经潜移默化[注: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在其中了。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