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玉楼春》课堂实录
   [标签: ]

《玉楼春》课堂实录片断
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受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师:对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诗句,历朝历代评论家都给予盛赞。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曾这样评价:“闹”字尤能撮出花繁之神,宜其擅名千古也。沈雄在《古今词话》中甚至因此诗句而称宋祁为“红杏尚书”(宋祁曾任尚书工部员外郎)。
师:“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从写作技巧上来说确实想象新颖,别致生动。诗人运用通感,化静为动,写出了繁花盛开、蜂蝶争喧的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的景象。
生:老师,我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诗句本身和古今名家对这一句的评价都有些不恰当。因为联系上下阕来看,虽有“红杏”在“枝头”,但“晓寒”尚在,面对即将归去的“斜阳”和即将逝去的“晚照”,词人感叹的是人生的漂浮不定,短暂无常,缺少欢娱,要千金买笑[注: 花费千金,买得一笑。旧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及时行乐[注: 不失时机,寻欢作乐。];所以,词的上下阕之间的意境和抒情基调是矛盾的,这样矛盾的诗句还当得起那么多古今名家的溢美之词吗?
师:这位同学,质疑得很好,求证得也很有说服力。确实,鉴赏每一部文学作品,一定要先对它进行整体感知,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一下这首词。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春日绚丽的景色,赞颂了明媚的春光,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位同学的疑惑在于这样的意境与下阕的抒情是否矛盾?其实作者点染这样的意境的目的恰恰正是为了下阕的抒情。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美景面前,谁能不陶醉呢?只不过诗人在片刻的欢娱之后就想到了胜景难在,美景易逝,不由得背从中来,感叹人生短暂,不如饮酒寻乐。显然,作者正是因为看了这样明媚的春景才产生了失意和伤感,正是为了用这样明媚的春景来反衬内心的失意和伤感,所谓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这正是反衬手法的妙用啊。王夫之《薑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抒情效果会更为强烈。其实,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生(很受启发):老师,我想到了《诗经•采薇》篇写被征兵士告别家乡的那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依依垂柳的美好春景,反衬士兵离乡背井[注: 离开家乡到外地。],抛亲别友之痛。
师:这位同学联想得很好。
生(受到鼓舞):老师,我也想到了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诗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诗人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
师:对啊,正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好就好在以美好的花鸟,来反衬出感时恨别的情怀,使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同学们,现在你们说《玉楼春》这样的构思好不好呢?这样的笔法妙不妙啊?古今名家对它的评价恰当不恰当呢?
生(齐声回答):很好,很妙,很恰当。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