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5[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标签: ]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题是“红色经典”。红色象征革命、红旗、流血、牺牲等等。本单元的话题就是革命志士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英勇气概与高尚情操。本文在本单元中是一篇比较探究的文章,主要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演说词,表达作者为了革命宁可舍小家顾大家,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献身精神。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邹韬奋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结合背景,把握课文主旨。

3.品味文中的语言,掌握演说词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通过比较探究,进一步体会演说词口语化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付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清晰严谨的结构,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朴实畅达的语言风格。

3.通过比较探究使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风格并进一步掌握演说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情景激励法  课前资料交流法  开放式讨论法  讲授法 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 走近邹韬奋,师生共同交流搜集的作者的资料。

三. 分析课题,引出文章创作背景。

四. 初读课文,蓄积情感,谈感受。

   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朗读课文。

   2. 师生共同交流初读感受。

五. 研读课文,理清结构,知内容。

   1. 作者演说的意图是什么?

   2. 对朋友来访所问的两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回答的?请用文中的两个词语回答。

   3. 令作者在看守所内感到“心安理得[注: 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

   4. 模拟作者的语气和口吻,大声说出作者的坚定信仰和决心。

六. 定格人物,领略人格魅力。

    1. 邹韬奋因为做编辑“亡命过,坐过牢,是个穷光蛋,被家族埋怨得要命”,那他为什么还要做编辑?试着在文中找到答案。

    2. 邹韬奋写有一条幅“保卫祖国,为民先锋”,结合课文和和邹韬奋的事迹资料谈一谈,他是如何实践这一诺言的。

七. 搜索词语,品位语言特点。

   1.我问你答,你问我答,师生共同归纳演说词的特点。

   2.结合文本,师生共同探讨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八. 比较探究,强化内容。

九.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十.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品味文中的语言,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作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付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猜他是谁。
波澜壮阔[注: 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的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中,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注: 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新闻出版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士。宋庆龄称赞他“精神爱国”,在他去世时,毛泽东同志题词说他“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周恩来为他题词说他“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他是谁?
邹韬奋(1895-1944),中国新闻出版界是最优秀、最有影响力者之一。他被称为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政论家、出版家、散文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今天我们学习他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
2。同学交流搜集的邹韬奋的资料。
二。内容感知
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并阐述
三。邹韬奋的人格魅力
1。韬奋在1937年时自己曾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注: 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自愿“老死此乡”。 
2。韬奋因为做编辑“亡命过,坐过牢,是个穷光蛋,被家族埋怨得要命”,那他为什么还要做编辑?你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
努力于大众所要求的事情,无论力之大小,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抗战的胜利)
个人心目中,惟大众的事,务须和大众有益,以前皆可以不管,但愿今后能合作。(凡事以大众为重)
个人尽可杀即杀,打即打,心中满不在乎[注: 丝毫不在意。](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
3。邹韬奋写有一条幅“保卫祖国,为民先锋”,结合课文和和邹韬奋的事迹资料谈一谈,他是如何实践这一诺言的。

四。邹韬奋和《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集》
1939年,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出版了一本《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集》,这本集子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蒋介石发表过的抗战言论,第二部分是有关国共合作实行抗战以及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和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宣言。有些人不明白,生活书店是个进步书店,怎么会出蒋介石的书?解放后的非常时期,一些别有企图的人把当年出版这本言论集说成生活书店是黑店的罪证。其实揭开谜底,这是一个高超斗争艺术的举措。它的发明人是毛泽东。毛主席对周恩来说:“在国民党

[1] [2] 下一页

地区还应该出版蒋介石主张抗日救国的言论集,这比我们自己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有时还要有用,因为我们自己的宣传在国民党地区常常是不合法的,而宣传蒋介石的言论则是合法的;国民党顽固派如果反对我们作这样的宣传,那末他们就是非法的了。”还说:“许多共产党员还不知道去利用蒋介石的抗战言论去作为动员人民和孤立顽固派的武器,应该懂得这个策略。”带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再版了四次,最后被国民党宣布为禁书。
四。语言特点
简略,质朴,口语化,多用短句
五。补充资料
六次流亡,一次入狱,九死而未悔
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宋庆龄领导救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营救“七君子”。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9月26日宋与董必武等发起召开邹韬奋追悼大会,并在重庆《新华日报》刊登启事。10月1日宋参加重庆道门口银社举行的邹韬奋追悼大会,亲题“精神爱国”的挽词。1949年7月24日宋在上海市纪念邹韬奋逝世五周年大会上致词,赞扬“韬奋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英勇的人民战士。他的斗争历史,提供了革命知识分子所走道路的一个最光辉的榜样。”指出“在我和韬奋先生几年工作接触的中间,他所发挥的革命知识分子的特点,一直受到大家的敬仰。他完全舍己为公[注: 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凡是人民革命的利益所在,总是竭尽全力[注: 用尽全部力量。]以赴;对于任何反人民、反民主的恶势力,他绝不肯作丝毫的片刻的妥协。”强调“韬奋先生的一支笔,曾经鼓动了中国无数万爱国民众走上争取民族解放与人民民主的道路。”1981年5月12日宋应邹韬奋纪念馆的要求,为《韬奋手迹》一书题写书名。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

 

【学习目标】
    1、把握作品清晰严谨的结构,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朴实畅达的语言风格。
    3、掌握演说词的相关知识。
    4、学习作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付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作者】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是中国新闻出版界是最优秀、最有影响力者之一。他被称为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政论家、出版家、散文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中。

【演讲】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叫演说或讲演。起一种让人信服或明白的作用。

【讲解】
读这篇文章,要设身处地[注: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才能充分领悟。
被关在监狱,很长时间里,前途,命运,甚至生命,都在敌人的股掌之间,这是何等痛苦;一旦获得释放,又是何等欢欣。这是正义人士多方奔走、抗议、营救的结果,这是政治斗争的胜利。邹先生当然是胜利的英雄,这位英雄所面对的,又是支持、拥护自己的大众。场面是很热烈的。前面发言的人,又讲了许多热情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演讲,应该是热情洋溢的。但是,邹先生却并不显得激动,相反很是平静。
平静的演讲,能够打动听众吗?
演讲,就是与听众进行现场交流,不但是理念上的,而且是感情上的,不但在有声语言上,而且还在无声的躯体、姿态、表情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不论是思想、情感,还是动作,当然是以幅度大的为上。平静的演讲,以什么取胜呢?这就要说到演讲与文章的不同了。写文章,无须与读者现场交流;而演讲,则以现场交流为特点,哪怕演讲的内容属于自然科学原理,也有交流的特点。这一点,我们在郑也夫先生的演讲稿中已经有所领略了。而这一篇演讲,不是讲自然科学原理的,而是属于政治斗争性质的,直抒胸臆,宣泄自己的感情,是理所当然[注: 按道理应当这样。]的事。我们设想,如果换成闻一多,做这样的演讲,应该是多么煽情,多么慷慨!如果是郭沫若,会不会有某种凯旋的、夸张的、鼓动的姿态?但是,他是邹韬奋,他没有这些,他的演讲词十分平实。当然,也有可能是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是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应该有诸多不便直言的东西(例如严厉地批评当局)。但是,正面表述自己的信念的坚定,用比较强烈的字眼,应该是人之常情[注: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但邹韬奋在演说中,从头到尾,都表现得异乎寻常[注: 异:不同;乎:于;寻常:平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心平气和[注: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这种在情绪上的平静,和演讲的现场鼓动;似乎是不协调的。但是,激动的交流,只是一种风格,那就是政治鼓动的风格;而在严峻的政治斗争中的平静,是另外一种交流风格。交流,最根本的法门,就是缩短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物理的、身份的距离是不可缩短的,但是,心理距离是可以缩短的。
在开头,作者的自称,用了一个今天看来比较陌生的字眼:“兄弟”。为什么不自称“我”呢?就是称“本人”“鄙人”也不是不行啊。这是当时人们甚至是政治文化人士中的流行用法,而且也是黑社会中流行的用法。当年这个说法为什么会流行呢?可能是因为,它有利于缩短说话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是居高临下[注: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而是和对方平等。这就是说,不仅仅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人情关系上是亲近的。这个词语有利于构成一种语境,有利于缩短现场的心理距离,而缩短心理距离,是顺利交流的关键。如果相反,一味居高临下,就不是缩短心理距离,而是扩大心理距离,听众就可能感到隔膜了。
文章中第二个关键词是“心安理得”。其妙在不是单义的,而是有多重内涵的。第一重内涵是,心情相当平静。这种平静,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即使在命运转折的关头,在如此盛大的场面中,也是心平气和。这种心平气和,和《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被捕、受酷刑时表现出来的平静是一致的,不过伏契克在心平气和中,多了一层幽默和调侃;而邹先生的平和,却有某种个性的朴素。第二重内涵是,信仰坚定。这是作者自己已经讲出来了的:“兄弟有坚定之信仰”。正因为信仰是坚定的,所以受难才是心平气和的。就是自我“反省”,也只用了一个很普通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无错”。说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同样也没有强烈的形容,只用了“大众”这样的平常的字眼。说到自己所付出的失去自由的代价,所用的字眼是“随便”“不要紧”。似乎坐牢是很轻松的事情。最强烈的语言不过是:在看守所内感想是什么?个人都不要紧,可栖牲,可抛弃一切,但不能出卖大众,违反良心做事。个人尽可杀即杀,打即打,心中满不在乎。但邹先生的演讲,又不完全是一味消极的。在表面的“随便”“满不在乎”中,又有很在乎的事情,那就是“很想早些出来,和大众做一些事”。这就是讲话中的“骨头”,或者叫做“主旨”。主旨本来应该是要突出的,但是作者却把它埋得相当深,用很不显眼的、中性的词语“做一些事”,来掩饰他所做的民族救亡的政治工作大业。这在演讲术中,可以叫做“绵里藏针[注: 绵:丝棉。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因为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听众是很复杂的,有各式各样的政治和社会心理,而不仅仅是志同道合[注: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者。为了争取和最广大的听众、读者沟通,作者有意省略、淡化了政治内涵和感情色彩,有意把话说得含混,给听众的想象和补充留下余地。这种演讲的功夫,叫做“低调演讲”,和高调的鼓动相对,主要是把话讲得平淡,但是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一切不求个人胜利,亦没恨人的心… … 以前一切皆可以不管,但愿今后能合作。
“不求个人胜利”,这话好懂;“亦没恨人的心”,这话怎讲?恨谁?为什么不讲清楚?还有“合作”,和谁合作?好像没有对象。这些讲清楚,是不是更好?但讲清楚,不如不讲清楚。这话是讲给国民党人士听的:你们把我关进了监牢,我不但不记仇恨,相反,为了抗日大业,还要合作。只要你们抗日,个人的一切都可以随便。

一般地说,文章要做得明白晓畅,准确鲜明,关键地方,明人不说暗话,用足笔力,甚至反复渲染。但是,这是一般的演讲术。有时恰恰相反,明话不能明说,文章恰恰故意做得不鲜明,关键地方一笔带过,含含糊糊,但又不是绝对含混,而是潜在量很深,点到为止,明白人心领神会[注: 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一听就明白,让他有相应的、无声的、心照不宣[注: 照:知道;宣:公开说出。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的潜在的体会。没有这种潜在的体会,根本就没有印象,那也无所谓。
这就是这篇演讲的特点。一般的演讲是说给所有的听众听的,而这里却是有些话要说给听得明白的人听的,甚至是给场外人传递信息的,场内的人听不懂无所谓,场外的人听得懂却是很重要的。
从在场听众的角度来说,高水平的听讲者,不但要听言内之音,而且要听言外之音。从演讲的角度来讲,不但要传达言内之意,而且要善于掩饰言内之意,把它转化为弦外之音[注: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小结】
文章简短也令人振奋,平实又使人敬佩。既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又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主张。文章语言虽然略显粗糙,却情真意切,铿锵有声,思路清晰,短小精悍[注: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让我们领略了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风范。

上一页  [1] [2]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