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比较·探究《拣麦穗》教案6
   [标签: ]

比较·探究   拣麦穗

教学目标:

(一)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二)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四)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1、导语:

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来走进张洁。

2、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字词积累

1、字音:拣麦穗 (suì)  磕(kē)碰  戏谑(xuè)害臊(sào) 山坳(ào)蹒跚(pánshān)

2、词义: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注: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四个同学一组)

思考讨论:

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2。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姑娘们在拣麦穗时有着什么样的梦?我的梦有何不同?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2。姑娘们拣麦穗,梦想是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但梦想总是破灭。“我”的梦想寄托了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

3.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注: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课文赏析

1、精读第一部分,讨论: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注: 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这一部分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

——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1] [2] [3] 下一页

3、精读第三部分,品味语言。

(1)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①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a。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b。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②“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③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2)下文中的“烟荷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雪地贺卡》《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三篇课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注: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注: 指军队士气涣散,跟敌人一接触就崩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请两个朗读较好学生读。

提问: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二)比较探究

比较《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探讨下列问题。

1、注意下列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你对这些使孩子感激、敬重的原因的理解。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阿长与〈山海经〉》

“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拣麦穗》)

讨论,明确:

对两段话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应把握三个要点:

(1)理解第一段话时要重点注意“对比”。文章中的主人公(阿长、卖灶糖老汉)与一般人做法的不同。即人们往往忽视小孩子的愿望、心情、要求,往往不把它当一回事。比如那个远房叔祖是很疏懒的,所以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家中人已传开“我”很想要一部绘图《山海经》,所以连向来并未和她说过的阿长也知道了,但是就是没有人帮“我”解决这件事。理解时不仅要注意到这一般的对比,还要注意到特殊的对比,即知道的人不把这事当一回事,而无需知道此事的人却牢牢记住了(阿长买书回来,特别突出了“有画儿的”一句),郑重其事[注: 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办了。而且办好此事的阿长是连名字都没有的,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的没文化的人。《拣麦穗》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熟悉的村里人(包括“我”的亲人)只是拿“我”开玩笑,而陌生的老汉却看重“我”小孩子的愿望、心情,只不过表现得不如《阿长与〈山海经〉》明显。

(2)理解第二段话时要重点注意“陌生”两字。联系上下文,这“陌生”所强调的不仅仅是非亲非故[注: 故:老友。不是亲属,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对“我”不图回报的疼爱。明明知道“我”不可能做他的媳妇,却至死没有停止他的关爱。没有任何希求,任何企图,疼爱着一个“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同样,以此联系比较,这种无功利的行为在阿长身上表现得一样突出,这从文中处处显出的阿长的质朴无文的个性中可以推断出。

(3)这是两篇文章中各自最精彩的一笔。对于《拣麦穗》在此间体现的“美好的人情”,学生们可能意见比较一致。而如何看待对阿长的赞美,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说法。以下几种看法,供指导时参考:

第一种,认为鲁迅对哪怕有这么多毛病、缺点的小人物,但是她做了一件好事,纵使这件好事微不足道[注: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鲁迅都看得很重,以浓重的笔墨,以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种对小人物的哪怕很微小优长的赞美与作者对小人物的毛病的调侃所取的温和态度是一致的,这表现了鲁迅博大宽厚的人文情怀。

第二种,认为这表现了阿长为人质朴、真诚。前面所描述的阿长的那些毛病,体现的也是阿长不伪饰的质朴个性,尽管这质朴中包含着那些粗鄙、愚昧。讲“长毛”的故事,在她看来也是真实的,并未骗人。教给“我”的许多道理、规矩,包括元旦吃福橘,在她眼里也是好意,为小孩子、为自己好。所以别人并不太关心“我”的《山海经》,而她作为保姆,看“我”如此念念不忘[注: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就主动过问,主动帮“我”了却了心愿,而且事先一点不张扬,这就是她的质朴、真诚之处,因为从她保姆的职份以及她和她所日夜厮守的小孩子的情感关系,她可能觉得这本是她应该做的。这是一个真实的、令人怀念的人。

第三种,认为这是从儿童的眼光,从“我”当时的真情实感去说的。讨厌就是讨厌,不佩服就是不佩服,谋杀了“我”的隐鼠就是怨恨,古怪仪式就是古怪繁烦,认为阿长有伟大的神力也是真这样以为的。因而,当自己日思夜想得到的东西,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大人们却都不予理睬,而向来并未求过的阿长却忽地帮“我”实现了时,那感激和敬佩不仅一样是真真切切的,而且是空前的。并且以小孩子的心理和是非标准作出决定:对她那因谋害隐鼠而心存的一点怨恨也从此完全消失。所以,长大成人忆起此事,仍充满着美好的、诗意般的赞美。

第四种,不仅和前三种一样应联系上下文,而且应联系鲁迅的其他作品和事例来理解此事。鲁迅十分重视对人的尊重,尤其对小人物、小孩子充满着一种人道的关怀。在《风筝》里,他以深深自责的方式,表达了对粗暴践踏、扼杀儿童游戏天性的行为的批判。在《五猖会》里,他对无端败坏孩子兴致的做法表示了不满和谴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社戏》里,充满着对童真童趣童心的肯定和赞美,乃至对孩子淘气贪玩天性的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所以,长妈妈为“我”买来有画儿的《山海经》一事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文中反复讲,这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反复申述“我”的空前的敬意,用诗一般的语言怀念“我”的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长妈妈,愿仁厚黑暗的地母永要她的魂灵。

2、三篇作品里,文中的孩子并不知情(或事先并不知情),文中的大人都照样做出他们的关切、关爱之举,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主要是说明了这些行为是无功利、无希求、无企图、不图回报的是出自真心、真情的关切、关爱之举。

3、阿长连名字都没有,还有种种缺点和令“我”不满之举,卖灶糖的老汉也没有家;阿长黄胖而矮,颈上有疤,卖灶糖的老汉也一口大黄牙,头剃得像半个葫芦,——为什么不把自己感激、敬重的人物写得更漂亮、美好一些呢?

这可从两个角度理解:其一,这是真实性的表现。就特殊的具体的人物,可能作者素材中的原型本来就如此的。就一般的意义,外貌与内心不一致,缺点与优点并存,倒是真实生活的世界里常见的,甚至是更为普遍的现象。正是这真实性使读者更感到亲切、可信。其二,从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反差和错位更为动人,更突出了作品所要赞美的人性、情感的审美效果。不是不可以把人物的各方面写得都完美,但是,不完美才更突出了要赞美的哪部分,才更引起人们关注主人公“美”的那部分。〔上述角度的理解还可参考“主编解读参考参考”及第1小题练习解答中的有关内容。学生表达的想法,大体能说到一个角度即可,更不必一定要出现“错位”“审美”之类的学术性用语。〕

(三)小结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四)作业

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