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竞选州长》教案
   [标签: ]

竞选州长

[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所谓“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真相。

2.学习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掌握引文书写的格式。

3.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4.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品。

[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从开头到“和他们公开竞选”为第一部分,写“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后的矛盾心情。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揭示了矛盾,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准备。从“我也正是这么想呀”到“叫我爸爸”为第二部分,写“我”在竞选中遭到一系列的诬陷、攻击,得了“一大串晦气的头衔”,失去了“还好”的声望。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和高潮,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从“我放弃了竞选”到结尾为第三部分,写“我”满怀懊恼地退出了竞选。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这部分内容意味深长[注: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引入深思,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没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那种故事情节和出场人物,通篇是“我”——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经过。在安排上,作者反复摘引了大量报纸、信件上的材料,层层加深地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引文,既是构成事件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故事情节的基本线索,它与作者的叙述、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全篇完整的情节。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议论,或说明事情真相,或点明事情的严重后果,或表明“我”的心情,这样,不仅能看出情节发展的脉络,而且可品味出主题的深刻含义。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我”对竞选一无所知[注: 什么也不知道。],对竞选中对方的诬蔑、攻击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注: 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的老实正直与对方的狡诈阴险形成对比,使幽默和讽刺的作用更加强烈。

4.课文的思想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析: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注: 争夺权力和利益。]、残酷倾轧的遮羞布。小说也暴露了资本主义“言论自由”的虚伪。资产阶级的所谓“言论自由”实质就是用谎言来诬蔑、攻击、陷害对方,来蒙蔽欺骗人民群众。小说还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画皮。资产阶级政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欺骗性的好教材。

5.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1)巧妙地安排明暗两条线索。

不让竞选对手正面出场,把他们大量卑鄙无耻[注: 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的竞选活动放在幕后;大量引用报纸上的文字,然后用“我”这条明线把它串起来,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安排,不仅节省笔墨,而且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的余地,大大深化了主题。

这里,有两点需要具体指明:

第一,作者采用大量安排摘录“引文”,与“我”的辩白穿插起来的办法,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一场一方连连进攻,一方连连退却、无从招架的战斗。摘录一次“引文”,那条暗线就向前延伸一步,体现为报纸的围攻又升了一级,竞选对手政治流氓的嘴脸暴露得又充分了一层。暗线通过摘录的文字交织在明线“我”的反应上;“我”受一次诬陷、围剿,自信心就少了一些,“懊恼”就多了几分,接连后退,以致“动摇”,直至“退出竞选”。这一明一暗,一进一退,且矛盾冲突层层加深,愈演愈烈,构成了小说故事情节演进的脉络。

第二,小说选取第一人称的写法起了重要作用。主人公“我”置于明处,他站在阳光下,惶惶然承受四面八方[注: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阴暗处泼过来的脏水。通过“我”的自白,有力地揭穿了竞选对手制造的谎言。他们纯属无中生有[注: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连捕风捉影[注: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都谈不上,却让一位正派的竞选者有口难辩,只能忍污含垢,惨遭凌辱。“我”怎样才能击败对手?只有比他们更坏,更毒,更无耻,造更大的谣,扯更大的谎,把民众骗得更结实!否则,只能让脏水淹死。这篇小说主题之深,就深在这里。这一点,写得越真实可信,读者的同情感也就越深厚,主题的力度也就越强。而选用第一人称,剖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恰恰最易于道破事实真相,博得读者的理解和同情。

(2)运用多种多样的幽默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首先,作者安排了矛盾双方是在人品上完全对立的两种人。一方是正派人,带有“天真”和“憨气”,另一方是能干出任何卑劣勾当的政治流氓。结果,臭名昭著[注: 坏名声人人都知道。]的政治流氓成了正人君子[注: 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成了控告者,正派人反而成了被告,遭到一连串骇人听闻[注: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的“揭露”,这就产生了喜剧性。并且,政治流氓们竟然是“满腔义愤”,“正义凛然”,他们所指控的罪行也越来越离奇可怕。坏蛋在控诉和诬陷别人时越是装模作样[注: 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地表现“正经”,就越是显得滑稽可笑,他们编排别人的罪行越是耸人听闻[注: 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就越是不值一驳,反而暴露了他们自己,形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其次,作者的幽默还表现在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不少离奇的事件。比如,“义愤填膺[注: 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的“公众”一进门就捣毁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走了”。“义愤”和私盗财物是极不协调的,产生了幽默效果,说明这些“仗义者”原来是伙强盗。再如因为妨碍视线而放火焚烧疯人院、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一齐上台叫爸爸,都是用明显的夸张产生幽默的例子,既显得滑稽又具有讽刺力量。

再次,小说的语言幽默含蓄,富有讽刺意味。比如,作者引用造谣者的谣言为造谣者画像,像这一段报纸上攻击“我”的话:“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端的谣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没有。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注: 九泉:地下。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的死者、并以谰言玷污他的声名的无耻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实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说得多么冠冕堂皇[注: 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而事实上,用谰言玷污别人声誉,“博得政治上的成功”的人,正是伍德福、霍夫曼他们自己。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讽刺。这种幽默含蓄的嘲弄,比起金刚怒目[注: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的严词斥责来,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6.有同学说,像“我”这样的人提名当州长候选人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作者把老实人作为主人公,与他作品的讽刺特色有什么联系?

分析:美国的现实生活中,像“我”这样的竞选人确实是不存在的。作者安排这样一个老实人,让他好像对什么叫“民主”选举一无所知,以为“名声不错”就一定能选上,“醉心于自己的长处”,当报刊造谣诬蔑他时,又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这样的夸张,才显出讽刺的分量,使读者对老实人的窘相觉得可笑,而对另一方的阴险恶毒、凶相毕露[注: 毕:尽,全。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指原来伪装和善,遇事就露出了本相。],更感到憎恨。作者把老实正直与狡诈阴险作对比,使幽默与讽刺的作用更强烈。

采用老实人做主人公是马克•吐温讽刺小说的一个特色。《百万英镑》、《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等小说都是老实人当主角。马克•吐温自己说过:“主人公的单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

因此,“老实人”与幽默讽刺的关系:主人公越单纯,他的想法就越显出是在说反话,但由于他本意诚恳,不是故意抬杠,他那些表现就富有幽默感,而这种幽默又含有隽永的讽刺意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学读过中国的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但初中学生接触外国小说较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竞选州长》,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二)讲析课文。

1.快速默读,要求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认为较生疏的字、词。

2.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明确:①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竞选州长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②主要人物是“我”。③教师挂出小黑板,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落实。

小黑板内容:(加点字是需注意读音的)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注: 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偃旗息鼓[注: 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甘拜下风、声望、动辄、相提并论[注: 相提:相对照;并:齐。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不知所措[注: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以释群疑、改过自新[注: 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居心险恶[注: 居心:存心;险:阴险;恶:恶毒。心地阴险恶毒。]、正人君子、悲恸、讹诈、下款

3.分析小说开始部分。(以下采用问答式)

(1)故事是怎样开始的?答:“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

(2)“我”对竞选的态度及心理感受如何?答: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①“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那两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注: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③祖母的来信加剧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认为参加竞选是一桩可耻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与那下流无耻的二位竞选。④祖母的想法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无法撒手”,“我”参加竞选是被动的。

(3)竞选丑剧拉开了序幕,“我”被动地卷进了竞选的漩涡,好戏还在后面。故事开始部分写到哪里为止?答:自开头至“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

(4)故事开端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目的何在?

答: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将“我”声望还好与斯图阿特•伍德福、约翰•霍夫曼的无耻下流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所谓“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真相。 
  2.学习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掌握引文书写的格式。 
 3.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4.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品。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学读过中国的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但初中学生接触外国小说较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竞选州长》,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二)研析课文。 
1.快速默读,要求了解放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认为较生疏的字、词。 
2.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明确:①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竞选州长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②主要人物是“我”。③教师挂出小黑板,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落实。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声望、动辄、相提并论、不知所措、以释群疑、改过自新、居心险恶、正人君子、悲恸、讹诈、下款 
3.分析小说开始部分。(以下采用问答式) 
1)故事是怎样开始的?答:“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 
2)“我”对竞选的态度及心理感受如何?答: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①“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那两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③祖母的来信加剧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认为参加竞选是一桩可耻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与那下流无耻的二位竞选。④祖母的想法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无法撒手”,“我”参加竞选是被动的。 
(3)竞选丑剧拉开了序幕,“我”被动地卷进了竞选的漩涡,好戏还在后面。故事开始部分写到哪里为止?答:自开头至“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 
(4)故事开端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目的何在? 
 答: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将“我”声望还好与斯图阿特•伍德福、约翰•霍夫曼的无耻下流作对比。用对比手法有利于揭示主题和突出主题。 
(5)开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答:证明“我”是个清白的人。 
(6)开端部分的文字中大号字体与小号字体的作用有何不同?答:大号字体是“我”的叙述,小号字体是引用的材料,作用在突出大号字体的内容,小号字体的内容起辅助作用。 
(7)开端部分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答: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②是故事的引子,摆出了矛盾,预示了故事的发展,暗示了竞选“漩涡”的险恶与混浊。 
(三)总体分析,把握小说第二大部分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早餐时……叫我爸爸”,概括这部分内容。明确:这是小说的重点所在。“我”在竞选过程中遭到种种诬陷、恐吓与迫害,“我”从“正人君子”的宝座上瞬间跌入“罪大恶极[注: 罪恶大到了极点。]”的深渊,变成了“声名狼藉”的罪人。 
 2.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手法使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明确:运用了大量的引文。 
3.概括引文的内容与作用。明确:①引文列举了“我”的罪状。②引文把“我”从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罪大恶极”。③引文大部分取自报纸新闻,而新闻要求真实。显而易见[注: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引文失实,这本身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明确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按照引文内容——实际情况——“我”受诬陷的心情分类逐层写来。 
 (四)分析前六条罪状。教师可就前两条罪状详加讲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导学生分析完成。 
第一条罪状:伪证罪。时、地、证人俱全。引文内容概括: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注: 形容孤苦无依。]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有到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没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

[1] [2] 下一页

别。这是“残酷无情的污蔑”!“我”受诬蔑时的心情是:“我诧异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错乱,不知所措”。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①刻画了“我”天真老实的性格。只有从引文的内容中才真正意识到这种事确实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人才会干出来。②作者故意把香蕉园与袋鼠相提并论,是写“我”气糊涂了吗?不是,是为了进一步揭露新闻制造者的卑劣,达到讽刺的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主题。③引文所言“罪行”发生在好几年前的遥远的交趾支那,谁能去核实?指控者貌似仗义执言[注: 执言:说公道话。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为孤儿寡妇[注: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伸冤,不明真相的公众当然易被欺骗。小说中,这才仅仅是造谣诬蔑的开始,紧接着还有更卑劣、更离奇的事在后头,从而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 
第二条罪状:偷窃罪。引文内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窃且遭刑罚。人证、物证一应俱全[注: 一应:一切;俱:都。一切齐全,应有尽有。]。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到过蒙大拿。心情感受是:“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胆[注: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第三条罪状:诽谤罪。(比偷窃罪又升格了)引文的内容概括:“我”诬蔑德高望重[注: 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的党的领袖霍夫曼的祖父。实际情况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从来没有诽谤过”,“从来没有听说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心情当然是挺激动。 
第四条罪状:酒疯子。(较前又升一级)引文内容概括:“我”在竞选前花天酒地[注: 形容荒淫腐化、吃喝嫖赌的生活。]。实际情况是:“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尝过酒了。心情是:“我”听到“酒疯子”的挥名已不感苦恼,对挨骂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注: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了。 
第五条罪状:贿赂罪。第六条讹诈罪。“舆论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极,也默认了,永远也不能翻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 
教师小结:①上述六条罪状是可证明“我”是个罪人了。②有了上面一系列事件已把故事由发展部分推向高潮部分。③造谣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着又推出了四大罪状,把小说推入高潮。 
(五)分析后四条罪状。 
 1.由学生列出四大罪状:纵火罪、谋杀罪、以权谋私罪、生活腐化罪(九儿寻父)。 
2.教师讲析要点:①前面六条罪状已将“我”全面定罪了,而这后四条罪状又欲置“我”于死地,因为这四条是触犯刑律的。②“我”对这一大串晦气头衔深感羞辱,虽认识到是一堆无稽的指控和下流恶毒的谣言攻击,但还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来作答复,表现了“我”的老实乃至迂腐,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台的命运。③“九地寻父”是迫害“我”到了极点,摧毁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自尊。小说高潮的标志:一个清白无辜的“我”变成罪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约翰•霍夫曼和斯图阿特•伍德福二位却变成了“正人君子”。 
(六)师生共同总结第二大部分写法。 
1.双线并行发展。以“我”的描述为一条线,以“我”的罪名的不断升级(穿插摘录的报纸新闻——引文)为另一条线。丰富了小说内容,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2.通过“我”的心情变化,更加表现出“我”的憨厚、老实,反衬了造谣中伤[注: 中伤:攻击和陷害别人。制造谣言,陷害别人。]者的卑劣。 

  3.夸张式的幽默讽刺在这部分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尤其是高潮中的“九儿寻父”,除了阴谋之外,还能做出什么解释呢?小说设计了这种离奇得令人叹为观止[注: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的事件作为高潮,向公众点破了“正人君子”和“民主选举”的“庐山真面目[注: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及其实质。本文主题也就包蕴于其中了。 
(七)分析小说第三部分。 
1.让学生按诬陷罪行的顺序指导朗读全文。(注意表情、语气) 
 2.小说在“九儿寻父”这个离奇的情节中具然而止,为什么?答:表现了“我”这个老实人陷入“自由竞选”的漩涡,到此吃尽苦头,已身败名裂[注: 身:身分,地位;败:毁坏;裂:破损。地位丧失,名誉扫地。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落得个悲剧下场,故事中心已突出了。“我”不能苦撑下去了,“我”已恐慌到几乎“发疯”,“我”的幻想被粉碎了,只得退出竞选。这一结局本身即是对资产阶级竞选活动的有力讽刺。 
  3.结尾引用了“信”的签名,作用何在?答:用签名作结,把对方列举的罪名—一列出,将现在与过去对比,点出参加竞选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哑然失笑[注: 失笑:忍不住地笑起来。禁不住笑出声来。],留下广泛的联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与突出主题的作用。 
(八)主题归纳:通过描写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竞选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恐吓,最后退出竞选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美国所谓“民主政治”、“自由选举”的丑恶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反动性。 (九)小说的构思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归纳明确:没有常见的故事情节和景物描写,通篇是“我”的自白。全文三大部分,水到渠成[注: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清楚明白。结尾具然而止,引人深思。一般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本文不是通过正面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借助大量引文和“我”的心理变化来形成冲突:“我”节节后退,内心由自信→恐惧→懊丧→绝望→放弃竞选。另一方则是贼喊捉贼[注: 做贼的人喊捉贼。比喻坏人为了自己逃脱,故意制造混乱,转移目标,把别人说成是坏人。],步步紧逼,必欲置“我”于死地,揭示出这完全是事先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双方一明一暗,这种背靠背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基础,展现了人物性格。 

(十)关于引文的字体、符号:黑体字起强调作用,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罪名。小字属引文内容。而括号里的字属“我”对引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另外黑体字与小字属直接引用,而高潮部分的间接转引又同一般字体,以示区别。 
(十一)“夸张”是本文产生强烈讽刺效果的第一手法。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诬陷者的卑劣作法虽然不是美国社会中有名有姓的事情,却是美国社会中会有的,符合生活的真实。正如鲁迅指出的,作者是“不甘于这样生活的缘故了”。总之,只有反映生活本质的“夸张”,才具有讽刺力量。当然,讽刺还有其他多种手法。 
(十二)第一人称的运用。本文的故事叙述人、作品的主人公、作者自己,这三者,全靠第一人称融合起来,仿佛马克•吐温自己在叙述受难经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原名为塞莫尔•朗荷恩•克莱门斯。父亲是地方法官,收入微薄。12岁时父亲去世,不得不出外谋生。先后当过印刷所的学徒、排字工人,内华达银矿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和报社的新闻记者。他体验过各种各样的生活,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第一部出名的短篇小说集在1867年出版, 从此以后就以马克•吐温作笔名。(“马克•吐温”, mark•twain,原意是“两得”,领航员术语,即水深两得,航船可以顺利通过。)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赤道环球游记》等。他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抨击美国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和美帝国主义对外的侵略和扩张。鲁迅指出,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作品中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佳作。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至1865年结束,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国家的统一。此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由少数金融财团操纵全国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仅。对内,实行两党制(共和党与民主党),以民主、自由为幌子,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对外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扩张。当时,美国总统的选举采用间接选举制度,即先由各州选民选出该州的总统选举人,可由这些选举人去投票选举总统。各州州长也是由两党竞选而产生的,民主党与共和党各自拉拢选票,不惜付重金收买。为了在竞选中获胜,两党互相攻击,不惜造谣中伤。《竞选州长》反映了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二、关于幽默。 
幽默是英语词humour的译音,意思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夸张等手法,揭露生活中丑恶的东西和不通情理的地方。幽默的基础,或是建立在巧妙地揭露客观事物的矛盾上,或是建立在人物性格中某些有趣的矛盾上。幽默的作品可以使人含着眼泪笑或笑得落下了眼泪,它的艺术效果是其他笔法难以达到的。 
三、马克•吐温创作轶事。 
马克•吐温是一位同情各国人民、英勇反帝的战士。1900年他写了《新年祝词》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愤恨。下面就是他的这篇祝词。 
   19世纪致20世纪的祝词 
    马克•吐温速记 

我把这位名叫基督的尊严的女士交托给你,她刚刚从胶州、满州、南非和菲律宾的海盗袭击中回来,邋里邋通,污秽不堪,名声扫地。她灵魂里充满了卑污,衣袋里塞满了贿金,嘴里满是虔诚的伪善的话语。给她一块肥皂和一条毛巾,镜子可千万要藏起来。 
四、马克•吐温幽默轶事。 
据说美国有一个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于是花了许多钱装了一只假眼,假眼装得很好,人们看不出来,富翁也很得意。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问:“你猜得出吗,我哪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端详了一会,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富翁万分惊异,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的?”马克•吐温十分平静地回答:“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五、马克•吐温的幽默。 
“没有什么东西能抵挡得住笑的攻击。” 
你知道说这句话的是谁吗?他就是《竞选州长》的作者、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他在小说中,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对美国社会中的拜金主义、种族歧视、虚伪的“民主”“自由”、伪善的道德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揭露,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生动形象的教材。在生活中,马克•吐温也常常是妙语联珠,出口成趣,很有幽默感。下面引摘几则: 
马克•吐温成名后,许多人给他寄来了附有自己照片的信件,希望马克•吐温说一声“您的面貌真像我”,马克•吐温写了封回信,印了几百份,发至各地。回信是这样写的: 
先生,我衷心感谢您的来信及照片。正全。您希望的,我认为阁下的尊容比所有那些像我的人更为相似。我可以荣幸地通知您,您像我,已经远远超过我像我自己。 每当我早晨刮脸而找不到镜子时,我很自然地用您的照片来代替了。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他与另一位作家合写的《镀金时代》,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位企业家兼政客的描写,揭露了西部投机家、东部企业家和政府官吏三位一体[注: 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常用来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整体。]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黑幕。小说的描写都有史实根据,发表后反响很强烈。有位记者以《镀金时代》的真实性问题就询于马克•吐温。马克•吐温在酒席上回答。 
“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 
这番话被公诸于报端,国会议员大为愤慨,纷纷要求他澄清或道歉,并威胁要诉诸法律。马克•吐温答应登报道歉,数天后,《纽约时报》登载了他的“启事”: 
“日前小的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注: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言是不妥当的,故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幸祈谅鉴。即: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提供者:zhaotao
email:[email protected]

上一页  [1] [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