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6(人教版必修五)
   [标签: ]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点拨: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注: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注: 带讥讽的冷冰冰的话。]嘲讽) 

安然无恙[注: 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

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

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3、列出课文情节提纲。 

二、研习新课 

1、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注: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3、自读与讨论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注: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注: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注: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 ,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注: 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4、自读与讨论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注: 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注: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注: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注: 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5、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注: 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6、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

[1] [2] 下一页

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注: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三、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 教师点拨要点: 

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四、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上一页  [1] [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