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篱笆那边》教案2
   [标签: ]

教学目标

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寓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层面上来阐述哲理的。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讨论: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注: 至: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注: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注: 归结到根本上。],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7、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 

    8、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三、小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作文专题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