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先秦诸子——《论语》教学(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二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仁者无敌”。那么在这儿所指的“仁”是什么呢,仁者为什么能够无敌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有关孔子的“仁”的阐述。
耶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又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穆罕默德曾宣布:“最高贵 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今天通过具体的课文,让我们领会儒家“仁”的思想吧。
一、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  )  皋陶(  )  弘毅(  )  枉(  )
(提示:fán、gāo、yáo、hóng、wǎng)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2)为仁由己
(3)请问其目
(4)回虽不敏
(5)请事斯语矣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7)尧舜其犹病诸
(8)能近取譬[注: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9)士不可以不弘毅
(10)死而后已[注: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12)克己复礼[注: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仁
(提示:(1)赞许(2)靠(3)详情(4)资质愚钝(5)实行(6)字(7)担忧(8)比方(9)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停止(11)贫困(12)实现)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提示:(1)“知”通“智”(2)“错”通“措”(3)“乡”通“向”(4)“知”通“智”)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5、注意特殊词语的用法。
诸、其

  二、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 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注: 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 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 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 从此销声匿迹[注: 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注: 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 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注: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子曰:“志士仁人[注: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注: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注: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维护正义的人。”
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三、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
2、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中主要通过对话和语录的形式,来阐述有关“仁”的问题。这两种文体形式也是《论语》中最常用的形式,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论语》的这个特点。
3、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 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注: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 恕”。
4、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关键是将心比心[注: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推己及人。

  四、问题探索。
1、“仁”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请把自己有 关"仁"的体会用文字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2、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才能够实现“仁”。
3、孔子在谈到“仁”的时候,说道:“克己复礼为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复”字呢,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义”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崇德尚义的传统。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与“义”有关的词语,如义不容辞[注: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义愤、义举、义士、义师……
这些“义”在孔子那里又是怎么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这一点。 
请同学们先根据上几课学习的思路,结合注释来阅读课文。

  一、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肱(  )  枕(  )  颠沛(  )  臧(  )  忿(  )
(提示:gōng、zhěn、diān、pèi、zāng、fèn)

  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虽执鞭之士
2、从吾所好
3、以告者过也
4、夫子时然后言
5、饭疏食饮水
6、于我如浮云
7、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8、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9、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0、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11、造次必于是
12、颠沛必于是
13、文之以礼乐
14、见危授命[注: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15、君子尚勇乎
(提示:1、即使2、顺从3、犯错误4、在适当的时候5、粗糙的饭6、对于7、接受8、厌恶9、离开10、吃完一顿饭的工夫11、慌忙12、受挫折13、修饰14、付出15、尊崇)

  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富而可求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2、若臧武仲之知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3、久要不忘[注: 久要:旧约、旧交。不忘旧约或旧交。]平生之言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提示:1、“而”通“如”,如果;2、“知”通“智”,明智;3、“要”通“约”,贫困)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饭疏食饮水
2、曲肱而枕之
(提示: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动词)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古今义,注意其区别。
1、虽执鞭之士  虽,今义是_____________,在句子中指_____________
2、子路问成人  成人,今义是_____________,在句子中指___________
(提示:1、虽然,即使;2、大人,完美无缺[注: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的人)

  六、注意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一词多义现象。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提示:1、厌恶2、何、哪)

  七、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君子义以为上
2、见义不为,无勇也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5、子曰:“隐者也。”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提示:1、宾语前置句2--6均为判断句)

  八、了解内容,疏通文意。
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也在其中了!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象天上的浮云。”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如此。”
5、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注: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注: 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就可以算完人 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注: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看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工作时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时要考虑请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患、见到好处时要考虑道义。”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
8、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说:“君子提倡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上,君子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颠覆国家,小人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成为强盗。”
9、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1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祭奠别人的先人,是谄媚;遇到符合道义的事不敢做,是懦夫。”

  九、问题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论述的核心是什么?如何理解?
论述的核心是孔子的义利观。义主要是指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合乎规范。对物质利益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会把奉行仁义道德[注: 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放在追求富贵之上。 
2、孔子在第三则内容中,是如何突出自己对于仁义的重视的?
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强调了快乐。快乐不一定非要有丰足的物质来保证,有时候粗茶淡饭[注: 粗:粗糙、简单;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未必不快乐。然后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缺少仁义的富贵,就如同天下的浮云。
3、孔子在第四则内容中提到的“道”是指什么?
这儿所提到的“道”是指仁爱、仁义。
4、读罢本文,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孔子那义薄云天[注: 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的人格,孔子在物质利益面前,仍然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摘出一些能够体现孔子这种思想的语句。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以为上、闻义能徙、见义勇为[注: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十、问题探索。
1、 孔子对于“富贵”的看法,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十一、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参差之中蕴含整齐。请同学们自己找出一些语句加中体会和理解。

六、有教无类[注: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同学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首开私人教学的人,因此他的门生很多,相传有三千多人。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是空前绝后[注: 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的。明世宗嘉靖九年封他为“至圣先师[注: 至:最。旧时特指孔子。]”,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尊他为“万世师表[注: 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有一套相当科学完整的教材,即“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中就比较完整地记叙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和教育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孔子有关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已经过去几千年了,但是他们对于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一、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1、可以语上也
2、无愠色
3、崔子弑齐君
4、陈文子有马十乘
5、不悱不发[注: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不而不学而殆
(提示:yù、yùn、shì、shèng、fěi、wǎng、dài)

  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闻斯行诸
2、由也兼人
3、三已之
4、无愠色
5、弃而违之
6、不愤不启[注: 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7、不悱不发
8、学而不思则罔
9、思不而不学而殆
10、贫而无谄
(提示:1、就;2、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3、罢免;4、生气、怨恨的脸色;5、离开;6、有疑难问题而想弄明白;开导、启发;7、想说而说不出来;8、迷惑;9、危险;10、讨好、奉承别人)

  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1、闻斯行之
2、三已之
3、之一邦
(提示:1、代词2、代词3、动词)

  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
2、由也兼人,故退之
(提示:1、2均为使动用法)

  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 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 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 大,所以要约束他。”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 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 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 “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 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注: 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译文】孔子说:“颜回对我没帮助,我所说的一切他都洗耳恭听[注: 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注: 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注: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无人。],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 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笑脸真灿烂啊,美目真妩媚啊,天生丽质打扮得真高雅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子夏问:“先有仁义,后有礼法吗?”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诗了!”

  七、问题探索。 
1、如何理解“有教无类”?这种思想有什么意义?
“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孔子的这种思想,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这对教育和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第二三则内容体现了什么思想?
教育要因材施教[注: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3、从四五两则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时非常注重什么方法?
自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培养弟子举一反三[注: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的思维能力。
4、孔子非常注重“学”与“思”的关系,请同学们结合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略。
5、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同学们是如何看到“教学相长[注: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这个问题的?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师长常常教导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但是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呢:什么是学习呢?
学习的内容很多,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所学的内容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一些了解。

  一、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葸(  )   绞(  )
(提示:xǐ、jiǎo)

  二、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1、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2、好知不好学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3、今也则亡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4、出则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提示:1、“女”通“汝”,你;2、“知”通“智”,聪明;3、“亡”通“无”,没有;4、“弟”通“悌”,敬重年长的人;)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语。
1、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居,吾语女
3、其蔽也荡
4、其蔽也贼
5、其蔽也绞
6、恭而无礼则劳
7、慎而无礼则葸
8、君子笃于亲
9、故旧不遗
10、则民不偷
11、贤贤易色
12、事君,能致其身
13、不贰过
(提示:1、勤勉;2、坐;3、放荡而无所持守;4、有害;5、急切,不容忍而伤人;6、辛苦;7、畏惧;8、笃厚;9、遗弃;10、为厚道;11、轻视;12、献;13、重复)

  四、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贤贤易色
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提示:1、第一个贤作动词,意思是尊重、崇高的意思;第二个贤是指有才德的人。2、疏远,指不偏爱)

  五、注意下列加红词语的用法。
就有道而正焉
(提示:接近)

  六、疏通文意。 
1、孔子曰:“生而知之[注: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注: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注: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
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
4、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没有。”“坐下,我对你说。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
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恭敬而无礼则辛苦,谨慎而无礼则胆怯,勇猛而无礼则闯祸,直率而无礼则尖刻。如果领导能真心爱护亲属,则百姓就会崇尚仁爱;如果领导能真心爱护故旧,则百姓就不会冷漠无情。”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注: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8、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却没有,没听说过谁好学。”
9、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注: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 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学到了密传吗?”伯鱼答:“没有。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不学诗,就不 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我回去学诗。一次他又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回去学礼, 就听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到三方面收获:知道诗的作用,礼的作用,又知道了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七、问题思考。
1、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2、孔子是人分成几等,这说明了什么?
孔子把人从高到低分成四等,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困而学之者以及困而不学者。第一种人只是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中不极少出现的。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现实中大部分都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解决“疑惑”。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一则内容体现了孔子的什么?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又说明了什么?
孔子常常把自己比绝大多数人好学当成非常自豪的事情。人世间好学的人太少了。
4、如何理解孔子所谈到的“学”?
孔子在这儿所谈到的“学”,主要是指学礼和修身。这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学礼的立足点和归宿就是修身,修身的根本标准或者规范就是礼。

  八、问题探索。
1、孔子关于“学”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请同学们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具体谈一谈孔子这种思想。
2、培养德行和“好学”何者为先?
九、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扩写第十一则的内容。要充分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