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教学重点: 
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注: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注: 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注: 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注: 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三、指名朗读,教者指导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生读,教师读
四、分析诗歌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注: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注: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注: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注: 酬:实现。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注: 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注: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然而时过境迁[注: 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五、课堂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注: 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