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范文示例5篇
   [标签: ]

绿色生活(一)

60年代 
 
  
 蔡肇基 语文特级教师

 (1963年参加高考,考入南师大中文系)

 绿色,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赏心悦目[注: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但是……

 我到过江苏的一些地方,如果把江苏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片的话,你会发现,从南到北,绿色愈来愈浓烈。在苏南,车厢里的你向两侧看吧,一座楼接着一座楼,一个村接着一个村,一个开发区接着一个开发区,少见了成片的农田,不见了成片的绿色。苏中的绿色多了些,而苏北,那可确实是绿色的天地了。这里的人烟似乎少了许多,许多地方不见什么农舍,扑进你的视野的,是菜花,是麦浪,是意杨,绿成了一片片,绿得快顶上了天,天和水也映得更绿更蓝,真是绿色的天地,金黄菜花的点缀则更添加了一份富丽,堪称“生机勃勃,赏心悦目”。但是,说到经济的发展,毋庸讳言的是,只怕暂时还没有与绿色的程度成正比。

 再放大一点视野,到那高山密林地,偶见一竹屋茅舍,炊烟升起,烧的是秸秆树枝,“碳排量”极低,百姓所过的无疑是“绿色生活”,但他们的状况到底怎样?缩小视野,我所住新街口地区,高楼林立,绿色偶有立足之地[注: 站脚的地方。也比喻容身的处所。],但这里是全国乃至于全世界闻名的商业中心,伟大的孙中山先生看来也喜爱这里,最近先生的铜像又回到新街口广场了。铜像无知,凭人摆布,但起码可以说明的是:极少绿色,没有亵渎中山先生!

 有人会说,发达国家不也是绿色家园吗?诚然。我未去过欧、美,但去过澳、新,那里的确是绿色连天,更妙的是,无际草地上的天空,时有彩虹,一日几现,而我们这里,彩虹已难得一见。那里的生态真是好极了。但这一切又不难理解:他们人少啊,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是我们的几十分之一啊,如果人口密度相似,恐怕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绿地了,非变草地为粮田和居住区不可!

 我并非是反对绿色生活或反对“人与自然和谐”,而是说,不要仅是强调绿色而忽视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首先,发展有时候会毁掉一些绿色,这避免不了,绿色该让步就得让一点步。第二,绿色自身也该求发展,要科学地保绿色,换绿色,或虽然少了一点绿色却提升绿色的质量,绿色不能自视为自然的宠儿一成不变[注: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据说,苏北的意杨也是引进的树种,这就是“发展”。第三,要坚决反对“伪绿色”,我的确看到过一座笔立的山峰充满浓绿,但风儿吹过,不见枝叶摇动,原来那绿色是泼浇上去的。食品等方面更要谨防假“绿色”之名,行害人之实。总之,科学发展第一,悠悠万事,发展为大,绿色的问题应包含在发展的问题之内。有些西方人士就是要逼着你发展中国家把“碳排量”降到什么程度,实际上就是要限制你的发展,庆幸的是,我们已有警惕。

 行进在苏北的高速公路上,有时会想,这路上车流似不甚多,占用土地建高速,是否值得。但又一想,“要致富,先修路”,少掉一点绿色,建四通八达[注: 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之路,恰恰是为了大发展。苏北前途无量。把江苏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片,我不是苏北人,也不是苏南人,而是苏中人,不偏不倚[注: 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我祝福江苏南、中、北各地。

 得分:70分(满分)  

 评语:文章从反向立意,以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来论“绿色生活”,有战略眼光,切中了问题的要害。用具体的感受、感慨,“牵引”着沉思与焦虑,把人带入作者的思路之中,自是高明。生态与发展的两难选择,文章偏向于“发展”,但是又力求“中庸”。若为高考作文,翘楚无疑。
 
绿色生活(二)
70年代
 
 
 
 王奎礼

 (金陵中学语文老师,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扬州师范学院)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全国人民几乎都得实惠了。电视,黑白换彩色的了;沟通,写信换电邮了;通话,大哥大换3g了。可是,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学生得的实惠却少得可怜。书包,依然那么重,甚至更重;试卷,依然那么多,甚至更多;题目,依然那么难,甚至更难。学生依然像他们的父辈做学生时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注: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之中。我不禁要问: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绿色的学生生活呢?

 所谓“绿色的学生生活”,就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生活,就是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生活,就是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有利于我们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这样的学生生活,它不应该只是从小就背负着父辈们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穿梭于各种辅导班之间,不应该只是接受围绕考试而进行的模式化的应试教育,不应该只是做着各种试卷最后凭着一份试卷定终身,因为这样的生活,很难培养出身心俱佳的一代新人,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很难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泰斗。“绿色的学生生活”,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应该顾及学生多样的发展需求,应该给予学生宽松的成长空间。它应该是活泼愉快的,丰富多彩的,生机勃勃的,一句话,应该是“绿色”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老师和学生从起始年级开始就在琢磨着升学考试的那份试卷,为着未来的那份试卷苦苦琢磨,孜孜以求[注: 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渐渐地,学生的棱角没了,锐气没了,灵气也没了。都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那么,请还他们以“绿色的学生生活”吧!

 人们都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先进,都羡慕他们的繁荣发达,可是,很少有人去真正研究学习人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近年来,虽然也有些仁人志士[注: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引进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可是,这些新的东西一走进中华大地就好像水土不服[注: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很快具有了“中国特色”。前些年轰轰烈烈[注: 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地搞了一阵子的“素质教育”,最后不了了之[注: 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近年来,又在推行新课程标准。真希望新课程标准千万不要换汤不换药[注: 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了,内容还是老一套。],真希望它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孩子以“绿色的学生生活”,还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绿色空间,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我们的孩子真的是太苦了!君不见有的学生因学习时间太长眼镜度数在“与日俱增[注: 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君不见有的学生因心理障碍而抑郁自闭?君不见有的学生因压力太大而早早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当然,还学生绿色的学习生活绝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它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事,整个国家的事。我们的国人应该明白:不是每个孩子通过努力将来都可以获诺贝尔奖的,社会也不仅仅只需要获诺贝尔奖的人。人才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千万不要用一个模子去要求和培养我们千变万化[注: 形容变化极多。]的孩子。

 总之,作为一个半百之人,我真的迫切地期盼我们学生的生活能早日少一点“灰色”,多一点“绿色”,我真的迫切地期盼我们的教育也像gdp那样飞速发展起来,我真的迫切期望我们的孩子里面将来既有青青小草般的雷锋式普通战士,也有参天大树般的爱因斯坦式的大方之家[注: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伟大的民族应该诞生伟大的人物的。

 得分:67分

 评语:把“绿色生活”加上了“学生”的限定,成为“生态式”教育的思考,是使这个有些空泛的题目具体化的好办法。落实到学生生活上,作者就借着“绿色”这个话题展开了。说得都正确,但是似未切中问题症结。
 

绿色生活 (三)
80年代
 
 
 
 王新民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1982年参加高考,考入南通师范学院)

 说不清有哪一种情怀牵掣,也道不明有哪一份感悟启引,只要提及“绿”,我便兴奋不已。绿色的叶,绿色的茶,绿色的原野……是的,绿色的世界里盛放着诗意的花朵。

 常常,我会为绿痴迷:在爬上青藤的窗下入眠,睡梦来得沉实,甜美;在充盈翠绿的宴席,口胃变得芬芳,清亮……不止于此,这个年段的我,总是觉得,人的心灵更是不能缺少绿意。

 亲爱的同学,在高三这样一个特别的季节,你们的心情还好吗?焦虑,烦躁,低沉,偏执……每当你们的这些表情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内心的阳光自然也会失去亮度、暖度。

 我还要期冀即将步入高三的同学,能够更好地关心自己,让心灵永远栖息于绿色之中。

 对于高三,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目标。目标是一盏明灯,它能够照淡心海的迷茫,照亮人生的希望。但是,膨胀的目标又如烈日当空,让行者唇焦口燥,行旅艰难。其实,选择清华、北大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以及专业相当。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如山的压力,如海的作业,你并不坚实的双肩也许难堪其负,焦虑,烦躁接踵而至[注: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这时的你可以考虑:自我减负,寻觅捷径。甚至,你还可突发奇想: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还有,你是否过于在乎考试的结果?其实,想想“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我们便有理由认为,“到达并不那么重要,终点并不那么美好”。要紧的是,我们能够“安于途中”,因为,“钓胜于鱼”。

 高三学年,师长对我们的期冀一定胜于以往。他们的唠叨,甚或责备,可能成为我们的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将它们视作饥渴之际的苹果,寒冷之时的棉衣,那么,生活就会开放诗意的花朵,与师长的隔阂、矛盾止息于斯,学习便又其乐融融。哲人有言,雨后的青山是泪水洗过的良心。高考冲刺,其间的竞争难以名状,那份紧张甚至残酷可以想见。但是,这种现实不能成为斫损同学友谊的凭证,我们应该赠予对手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如果我们是盲人,更要学会点亮灯盏,不是为了别人,恰是为了自己。融和的人际关系,远离了物质,遁逝了红尘,它吁求我们固守安静的内心:根系静默,枝柯才不会招摇;自身的简单才能获致丰富。

 经历了这些以至其他方面的必要努力,我想,一定能够生活在绿色的春天!

 得分:60分

 评语:心灵的绿意,自然也是“绿色生活”的题中之意。作者从抒情切入,对高三同学的生活与情感作励志与心灵鸡汤式的指点,可融入真情实感。但是,较少深入心灵的发现,抒情就显得浮而不切。

 
绿色生活(四)
90年代
 
 
 
 丁友存

 (1993年参加高考,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

 从今天起,做拥有绿色生活的人。

 这不是一则无病呻吟[注: 呻吟: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的题记,也不是什么环保部门闲来无事拼接而成的公益广告。这是一场真实的,可信的,发生在我们小区的悲喜二重奏。

 小区建成年代并不久远,我还清晰地记得自己手上拿着售楼中心宣传册慕名而来的日子里的每一个细节。“绿地中心高尚住宅”这几个大字一直在小册子上发出与之面积非常不相称的光芒。在其他购房者带着特有的精明喋喋不休[注: 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时,我毅然决定买下这个承诺日后让我享受城市绿色生活的小区中的一间。

 高额的房价使我对日后的绿色生活充满了憧憬。在小区的景观林阴道上,售楼小姐动情而又热心地说道:“看见这一排小树了吗?它们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树种,它们会让您在今后的生活里流连在绿色里。”

 但愿吧,我只知道树苗们并没有长大,反而,在城市所拥有的独特且没有任何遮挡的酷热里,树苗们在一个寂静的晚上消失了,只在景观路花坛里留下了一个个让人难以察觉的小坑。先前的几块长着荒草的绿地也成了小区地产商的二期房屋。本来生活也可以这样凑合着继续下去,诱人的绿色也可以那样平静地消失殆尽,可这波澜不惊却在不久前被那场轰轰烈烈的绿色变革打破。

 小区为了响应全球化的低碳生活号召,以一只关在栏里从未享受过拱泥土乐趣的母猪冲向阳光的速度向每一位入住的业主发出了一份《绿色生活倡议书》。同样,我仍被这倡议书上亮闪闪的大字所感动,“从今天起,做个拥有绿色生活的人!”具体步骤如下:1.低碳生活,限量使用点数,每户不得超过x度,超过度数按每度10元收取相关费用。2.出行建议使用电瓶车或自行车等,汽车驶进小区应收取相关费用。3.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制度,不分类者,每次罚款20元……

 小区的绿色生活序幕由此拉开。对于我们这帮息事宁人[注: 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的良民来说这点规定算不上什么,省着点,麻烦点就是了。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前半段都是为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何怨之有?

 于是乎,我们小区全部响应了绿色生活的号召,按照规定的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以亲身实践来证明美好的绿色生活。邻居小张的工作单位在城南,这里却是城北,小张为了省钱,早出晚归[注: 早晨出动,晚上归来。]地坐公交,一坐就是一个环城旅行,一来回就是两次环城旅行。我对于分类垃圾的概念并不完全清楚,不知道那些既不算废纸,也不算玻璃的垃圾该摆在哪里。所以,如果你每天悠闲地开着车路过我们小区门口,你肯定会发现一个拿着五六个颜色迥异的垃圾袋的人在实施他的绿色生活。

 这时,气喘吁吁[注: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的小张回来了,他看到我拿着这么多袋子,问道:“哎,你绿色了吗?”

 “啊,从明天起吧!”

 得分:62分

 评语:写得很“切题”。有感想,有叙事,有抒情,还有一个“反讽”式的结尾……但是,正因如此,文章的质量就受到影响。
 
绿色生活(五)
00年代
 
 
 
 杨甜子 

 (2007年以一篇《怀想天空》的满分作文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现为本报大学生记者)

 前台忽地一阵寂静,笛音被琵琶给缓缓地托起来了,心头陡然一震,音符如同流水,将我躁动的心荡涤得干干净净。笛子,箫,水袖,水磨腔,一天的疲劳和一生的愁烦一下子不知道流到哪里去了。流光溢彩间竟真的有些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感觉了。台上的阿罗姑娘一声缱绻的“兄长”,台下的我竟有点不知所措[注: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的恍惚了。萋萋芳草满襟怀,这一折《送京》唱得荡气回肠[注: 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满腔悲绪。锣鼓声中,拉幕,谢幕,台上和台下都醒了。

 这是在兰苑——一个能让人见之忘俗的世外桃源[注: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院内粉墙黛瓦,古风犹存。院子东南角的一株石榴,灼红的花和着满院碧草,很是好看。排练厅里一架一架的蟒、大靠和褶子丝丝地散发着古旧的香味。阳光穿过戏装的间隙,在水泥地面上拉出了一道道旧时的光影。只要一脚跨过那道厚厚的门槛,你的生活仿佛就回归到了六百年之前。兰苑每个周末的折子戏专场已经成为了这座六朝古都里最为万人空巷[注: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盛事。人们都想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心灵中转站,于是作为传统文化鼻祖的昆曲便成了最好的诉求对象。兰苑的演出是标准的不插电版,舞台伴奏就在舞台的右侧,清新绿色得让人有耳目一新[注: 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的感觉。车马喧嚣了一周的劳累,人们在兰苑寻找的是笛声中心灵最为纯真的寄托。

 看戏已有三年,逢得周六便奔往朝天宫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每周在临近座位周围都能发现一点一点的温馨:日理万机[注: 理:处理,办理;万机:种种事务。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的民企老总终于被困意战胜了风雅之心,倚在椅子靠背上痴痴地睡着了;研究戏曲的古文学专家还在一板三眼[注: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的给台上的单雯打板和着节奏;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心的的洋人朋友也来了,抱着手里的可乐薯条,对着舞台两侧的字幕机闪烁着喜悦的大眼睛。不论人种肤色,昆曲都是他们生活的知音,在“袅情丝吹来闲庭院”的乐音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良辰美景[注: 美好的时光和景物。]赏心乐事[注: 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在单雯专场谢幕的时候,我又一次见到了字幕翻译刘凯琴。这个来自爱尔兰的高鼻子大眼睛姑娘力排众议[注: 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放弃了在国内的优厚生活来到了省昆,一呆就是好几年。每天面对让中国人都感到生涩的戏文唱词,细细密密的翻译成信达雅的流利英文。这一切都让凯琴感到了前所未有[注: 从来没有过的。]挑战和新奇。“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凯琴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对凯琴的这句话我一直都不大能理解,直到有一天看到资深曲友胡萝卜缨子阿姨抱着她的小孙孙跨过“江宁府学”那道厚厚的门槛时,我才突然领悟过来,原来这种回归传统的“不插电”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崭新的绿色生活理念,而且这种理念正在被潜移默化[注: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地渗透到牙牙学语[注: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的孩童身上,日益获得年轻的生命力。

 当晚的戏码是《惊梦》。年轻的单雯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已有了些小张继青的风范。散戏出来的时候,繁华的大街竟让我有了恍若隔世的感觉。混杂在红男绿女[注: 指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中间挤进地铁站,重新投入五彩生活的奔波中。兴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五彩交织,但兰苑的绿色“不插电”却是最不可少的部分。

 得分:70分(满分)

 评语:从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刻的事情,寻找到可以“切”到题目上的内容,是这篇文章的“机智”之处。切题而不滞于题,有灵性!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