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小学六年级教案合集
   [标签: ]

10.《生命的林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玄奘最终选择留在法门寺修行的原因。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玄奘修行这件事对自己的启发。 
 教学重点:了解玄奘留在法门寺的原因,感受这件事对自己的启发。 
 教学难点:理解方丈对玄奘说的一段话。 
 教学方法: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读了《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我有两个问题要问大家,有信心能回答出我的问题的同学请现在就举手。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呢?(玄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代名僧)。你们读了课文,觉得玄奘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僧,和什么是分不开的呢? 
 二、 学习一、二两小结,了解玄奘辞行的原因。 
    1、的确,正如我们同学所说,玄奘能成为一代名僧,有许多原因。其中,和他最终选择法门寺这个寺院来修行更是有着很大的关系,那法门寺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寺院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引导学生从“香火鼎盛”“香客如流”体会法门寺的名气大。从“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体会法门寺的人才多。) 
    2、 这样的一座名寺,是许多僧人梦寐以求[注: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的地方,而刚剃发就在法门寺修行的玄奘却想离开,这是为什么呢? 
    3、 齐读两小节。 
三、 学习三至九小节。 
  1、 正是出于想出人头地[注: 指高人一等。]的想法,玄奘作出了一个怎样的决定? 
  2、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最终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 
  3、 学生自由交流。 
  4、 方丈只带玄奘看了这样两处地方,课件出示一处小山头,一处大林子,大家来看,同样是松树,生长在大林子里的与生长在小山头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5、 同样是松树,为什么大林子里的每一棵都长得秀颀、挺拔,而小山头上的却又短又扭曲呢?玄奘开始时也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听听方丈是怎么说的。(出示方丈的话。) 
  6、 指名读,理解。 
  7、 方丈为什么要带玄奘去看这两处地方呢?他想通过这些松树的生长告诉玄奘什么道理呢? 
  8、 教师小节:的确,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与山野小寺的选择时,你觉得玄奘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9、 的确,玄奘选择了法门寺,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僧,这使我又想起了带玄奘到林子里去之前,曾经问他,愿做太阳还是愿做烛火。现在,你觉得玄奘做了太阳还是烛火呢?。 
  10、 玄奘一心想出人头地,他现在也的确出人头地了。如果玄奘选择山野小寺 会出人头地吗?这两种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同呢? 
  11、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四、 总结。 
    同学们,玄奘正是因为选择了法门寺这个大林子,他最终才成为了一个栋梁,成为了一代名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才有可能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 作业设计: 
     如今,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那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也就是选择生存环境时,许多人都选择容易显露自己才华的环境,这样很容易出名。而这种想法与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恰好相反,那是不是肯定就不正确呢?我觉得看问题要哟分为二,要全面地去看。课后,我们可以搜集有关的资料,来一场辩论。 
    教学后记:当前课程改革主要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等,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通过参与,通过探索发现了新知,受到了启迪。

10.《生命的林子》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理解“晨钟暮鼓[注: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郁郁葱葱[注: 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莽莽苍苍”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2、 学习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3、 学习本文形象描写的方法。
4、 明白一个人成材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离不开竞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师: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生:唐玄宗时候的玄奘。
师:谁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中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
生一: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高僧,历经磨难,终于取得了真经。
生二:他能够潜心苦读诗经,心地善良,一心想普渡众生。
   ……
出示玄奘铜像及相关图片,师介绍玄奘的生平:
 玄奘生平: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注: 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师: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玄奘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先自己学习,看谁最会读书。
学习提纲: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方丈为什么带他去山后的松林,是怎样借机启发玄奘的?
3、、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多读读,你会联系课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吗?
4、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三、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师: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呢?
生:因为玄奘静思养神,潜心修身,虽然感到自己青灯黄卷苦习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生:因为有人劝说他,法门寺高僧济济,水深龙多,玄奘在众多高僧中很难出人头地,不如去偏僻的小寺中阅读经卷,这样,他的才华会很快显露出来。
生:玄奘觉得别人的话对,变打算离开法门寺。
师:哪个词语写出了玄奘经过了慎重的思考后,离开法门寺的决心很大?
生:决意。
师: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图,为什么不直接劝说玄奘留下?他是怎样一步步借比喻来告诉玄奘留下来的理由的。
生一:老方丈知道玄奘想了许久才决意离开的,直接讲道理,玄奘肯定听不进去。
生二:老方丈先问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并问他愿意做什么。玄奘思忖了好久并郑重说要做太阳。
师:老方丈为什么要带玄奘去寺后的松林说话呢?你是怎样理解他的话的?
生一:因为松林里有的树木乱枝纵横,只能做煮粥的薪柴,有的树木郁郁葱葱,可以做栋梁,老方丈想借树木成材告诉玄奘道理。
生二:我想老方丈借树木成材的环境告诉玄奘不要害怕竞争。竞争反而有利于成才。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读方丈和玄奘的对话,其他同学体会老方丈是怎样的一个长者?
两生读。
生一:我看出老方丈是一个循循善诱[注: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的长者。
生二:我觉得老方丈很耐心的,很会打比方教育学生的。
生三:老方丈很亲切和蔼的,很有劝告人的方法,很懂得成才的道理。
师:哦,也就是说他知识渊博,有自己更为独特的见解。他还善于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注: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以眼前的松树为例让弟子心服口服[注: 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那老师也要向他学习,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
师:那玄奘领悟了老方丈的话没有?你是从哪一句读到的?
生:玄奘领悟了老方丈的话,他决定不离开法门寺了。我是从第9自然读到的。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玄奘把法门寺比作了什么?把山野小寺比作什么了?
生:他把法门寺比作了郁郁葱葱的大林子,把山野小寺比作了远离树林的不成大器的树了。他懂得自己离开了众多高僧竞争的法门寺,自己失去竞争的环境,就不会成才了。
师:玄奘于是静下心来,结果怎样了?请把第十自然段读一读。
生齐读: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师: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生一:课文讲了玄奘原来要离开法门寺,到一个偏远的小寺去修行,但后来经过方丈的教导和启发,最后留下来潜心苦修,结果成为一个高僧的事。说明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颗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生二:我懂得了成才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成才。如孟母三迁[注: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的故事。
生三:害怕竞争,你就会被淘汰。越是和高手在一起,越有利于提高自己。比如玄奘可以从众多高僧那里学到东西,为了超过他们,他就要更加勤奋学习。
师:是啊,我们个人的成长与集体、与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让我们在集体中、社会中,去竞争,去锻炼自己吧,让自己也成为向玄奘那样有成就的人,好吗?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句话齐读一遍。
生齐读。
三、总结收获,积累语言
 师:老师很喜欢课文中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亲切和蔼而循循善诱的老方丈,一个是潜心苦修的玄奘。那学完本课,你们在思想上有收获,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吗?
 生一:我觉得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层次很清楚。
 生二:课文把深刻的道理寓于老方丈和玄奘的对话中,这种写法值得我借鉴。
 生三:课文用比喻来告诉人

[1] [2] [3] [4] 下一页

们道理,借物喻理,我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师:课文有好多叠词、成语的运用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如:喧喧嚷嚷、郁郁葱葱、莽莽苍苍、晨钟暮鼓、出人头地、芸芸众生[注: 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鹤立鸡群[注: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等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文章的语汇,也使全文显得更加庄重,典雅。
四、 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把再次走近玄奘,去相关大网站了解玄奘成长的历程吧,也希望你们有新的感悟,欢迎以读后感的形式和大家交流。
发现之旅:
•智慧孤女经年大漠寻玄奘-唐僧与玄奘(8月10日)
  •中华古代文化全盛与两大文明的碰撞与回响(8月9日)
  •中国古代佛教僧人追寻真理的探险之路(8月9日)
  •为什么要“重走玄奘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8月3日)
  •组图:“玄奘之路”相关城市和文化遗迹的图片(8月3日)
  •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为孤身求法而西行(8月2日)
  •玄奘生平: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8月2日)
  •图文:玄奘法师铜像现立于大慈恩寺南广场(8月1日)
  •玄奘之路相关文史背景资料:隋唐帝系(8月1日) 

13.牛郎织女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初读指导: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查自读情况:
朗读生字,正音。
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②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③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注: 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2.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3.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学习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①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②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③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
 2、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3、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2,指导书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
  2.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
  3.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①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注: 急怒叫跳,象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②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③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
  ④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对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注: 心肠凶狠,手段毒辣。]的专制者的憎恨之情。
 6、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a、“织女一边------一边------”朗读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b、“牛郎-------赶紧------一出屋门就------”朗读体会牛郎的心急如焚[注: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7、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a、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b、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c、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根据小标题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3.课外阅读我国民间故事,选一个你熟悉的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
               13.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 (生活美满)
      ☆王母娘娘:(残暴、专制)
      牛郎  隔河相望  织女
        (老牛:病死、剥皮)☆
16.草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注: 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注: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16.草原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学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www.cn910.net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注意生字“勒、骏、限、鞭、驰、蹄、茶、貌、杯、跤”和“迂、襟、涩、涯”的读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注: 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注: 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与“万古长青[注: 万古:千秋万代。千秋万代都象松柏一样永远苍翠。比喻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远不会消失。]”、“一碧千里”区别。)
 (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www.cn910.net
            第二课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注: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8、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7.《麋鹿》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板书课题:11 麋鹿
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4.小结。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2.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生活习性)
  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
   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
 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
  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注: 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1)结合插图,抓住麋鹿的角、蹄、尾、毛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型及生活习性。
 (2)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它的经历。
 3.练习复述。
 (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
 (3)师生评选。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4。
  板书:
            鹿科动物       
            繁殖能力低
      17.麋鹿  外形奇特   (“四不象”)
            传奇经历
            回归故土


2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20. 《詹天佑》教学设计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第二组课文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抓住“主线”分组探究创造实验朗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关于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多种做开凿隧道实验材料。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5、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根据经验你猜想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渗透命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字词情况。交流自学情况,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讲给同位听。
  3、交流课外搜集的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沟通课内外联系,丰富知识积累,帮助理解人物及课文内容)
  三、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1、思考: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分段,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提纲挈领[注: 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突出主线,引发探究。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根据课文内容,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五、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1、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可按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
  例:
  a、在()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六、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如:“詹天佑是个杰出的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人”“詹天佑是个一丝不苟[注: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的人”……都可以。只要学生够结合文中的事例,词句,进行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情升华,促进积累。)
  七、创意表达,拓展思维。
  教师激情引发: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注: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4.《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七、作业
    完成练习册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