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与复习策略
   [标签: ]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与复习策略

想说在前面的话

       必须养成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种受益终生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高考必须具备的能力

       习惯是可以养成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方法的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之一——外位(整体)阅读法

       最基本的审美阅读意识

       高屋建瓴   整体观照

外位(整体)阅读法之“外位”

       阅读文本的体裁类型

       文本生成的时代背景

       作家(或作者)的个性风格

       题目的显性或隐性意义

       文本后相关的注解说明

确认阅读文本的体裁类型

    文体不同  表达方式不同  阅读方向亦不同

散文

      写景、状物的→ →描写为主→ →借景抒情→ →有其景乃生其情   

  2008年北京试题:《碧云寺的秋色》(钟敬文)

      叙事、写人的→ →叙述为主→ →因人写情→ →有其情乃写其人     

  2009年江苏试题:《怀鲁迅》(郁达夫)

阅读方法之一——外位阅读法

散文

 哲理、言志的→ →议论为主→ →托物说理→ →见其物而悟其理   07年广东试题《泥泞》▲小说

       三要素——小说审美阅读的基本方向

      人物(性格特点与社会意义)    情节(构成)     环境(营造、类别及其作用)

了解文本生成的时代背景

      文学类文本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个“特定时期”就是文本背景。

诗歌类

      2008年湖北试题:《临江仙》(宋·侯蒙)

     ……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 据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侯蒙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题(1)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幽默诙谐   乐观自信   志向高远)

散文类

           2009年江苏题:《怀鲁迅》(郁达夫) 

      文末提示: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题一:文中第三节……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

       ——决心继承鲁迅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2009年湖南题:《云南看云》(沈从文)

      文末注明写作日期:1940年 

      第19题: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             

关注作家(或作者)的个性风格

  所处时代(国度)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人生遭际不同,作品的风格自然也不同

  陶渊明:恬适冲淡;李白:豪放飘逸;杜甫:顿挫沉郁;苏轼:洒脱达观

  王维:隐居终南山前后;李清照:宋朝南渡前后;杜甫:初到成都与离开成都后

  鲁迅:深刻犀利;沈从文:自然隽永;丰子恺:冲淡率真;汪曾祺:性灵雍容;   

——贵在用心   重在储存

观照题目的显性或隐性意义

      题目有如人的双眼,不仅能呈现出文本外在的美,也能透视出文本内在美的特质。

      审视题目显性的或隐性的意义,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还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对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作出科学地评价。

      题目解读的路径:从表达技巧入手,尤其是注意其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双关、拟人等。

《记住回家的路》 (2009年山东题)

  题眼:回家              

  辞格:比喻

   “家”之本义:生命的庇护所   肉体的栖息地

   “家”之喻义:心灵的港湾   自我的内心世界

   路:乃心路,回归内心生活的途径

  《记住回家的路》:记住从社会生活回到内心生活,在社会的纷争与喧嚣中保持清醒,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绵绵土》(2006年全国卷 )

    问:作者是为写“绵绵土”而写《绵绵土》吗

         答:不是,为了写故乡之思

    问:为什么用“绵绵土”作题目

         答:借代之法,代故乡的习俗,进而代故乡

    问:作者为什么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写起

         答:沙漠乃绵绵土的母体(故乡)

    试  题: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2007年福建卷)

    散文以诗化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凄婉而明丽的意境,抒写如叶思归根的游子对如叶落地的已逝母亲的无尽思念以及一个游子长年在外飘泊追求自己的事业而未能恪守孝道照顾母亲的愧疚。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此题乃文之眼

      辞格:比喻  双关

      落叶:喻如叶坠地的母亲   喻如叶归根的游子

      疲倦:母亲→终生辛劳    游子→长年奔波

      蝴蝶:纯美的母爱   凄美的乡思

《小鸟,你好》(2009年海淀一模题)

      第一段:车子开出医院大门,我立刻摇下车窗,探出头,心飞翔了,是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

      结尾段: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我每天早早醒来……会仰起头向大树问好,然后,再对小鸟们说一声:“小鸟,你早啊!”

 题目解读

     小鸟:最具生命活力的自然之物

             借代辞格   一代自然   二代大病初愈的自己

             实虚两关   自然为实   生命为虚

     你好:拟人辞格   灵动  亲切  便于交流  便于抒情

     小鸟,你好:问候语  问候自然   问候新生的自己

《带着村庄上路》(2004年全国春季卷 )

       题目中的“村庄”属于借代之法,借代不可割舍的故土情愫,借代故乡纯朴、勤劳和善良的品质。

      主观表述题:

    (1)“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2)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3)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 

   文学类文本的题目,从特定意义上说,就是走进文本的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考生就可以坦然地解读文本,斩获所有试题,得到准确有效的答案。 

重视文本后相关的注解说明

      为什么命题者要给注解说明? ①交代写作背景,降低阅读难度;②暗示答题思路,降低考查标准。

      注解对于审美的意义,诗歌为最,小说、散文次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05年福建题)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 阳而作此诗。

      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暗示诗人愁去喜来的浪漫情怀

      试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拟人   飞燕有意   君山多情   愁去喜来)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不求甚解:于盛夏炎热之时写清爽幽邃之境,抒悠闲旷达之情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含英咀华: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悠闲宁静的环境气氛,而在这悠闲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遭排挤受压抑的深沉的苦闷和悲哀。

《壶口的黄河》(肖铁) (2005年广东题)

     【注解】  “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此注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不可或缺

      试 题: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解 读:答案与这条注释密切相关。“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 ” ,“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 ,“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答案都暗含于这条注释之中。

阅读方法之二——结构阅读法

结构有如一个人的模样,是任何一种文本都具有的外面特征,是审美阅读的第一印象。

文本不同,结构有别;个性不同,写法有别。构思之巧,布局之新,都必须服务于内容。

这里所说的结构,是一个泛义的具有伸缩性的概念,不仅指某一文本的整体性谋篇布局,还包括段与段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段落自身的内在逻辑。

观照和解剖结构,既是条分缕析的前提,也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捷径,更是归纳大意、概括主旨的最好手段。

观照文本的整体结构

      其意义主要在于:把握文本思想脉络,概括文本主旨大意,进而界定相关试题的信息区间

《山居秋暝》(王维)

     首联:山居之时→颔联:山居之景→颈联:山居之人→尾联:山居之感

     时为瑞时→景为胜景→人为芳邻 →→ 自生远俗之感

《登岳阳楼》(杜甫)

      首联:登楼→颔联:览胜→颈联:伤己→尾联:忧国

      登楼乃造势,览胜是反跌,伤己是承转,忧国是主脑

乡土情结(2003年全国卷)

结构分析:

    第一段:乡土情结用不褪色;(总起)

    第二段:童年的烙印附着终身;

           ——以上写情之“缘”(形成)

    第三段:流落他乡长伴故土之梦;

    第四段:浪迹天涯难忘桑梓之情;

           ——以上写情之“结”(表现)

    第五段:乡土之恋永不消失。(总收)

《雪幕拉开的一瞬间》(朝阳07-08期末)

     第一、二段:新年雪幕提醒我“和自己谈一谈”

                             ——一个特殊的“瞬间”

     第三—六段:我自己的生活状态(“急事”原来是写作)

     第七、八段:别人的生活状态 (红衣女人和老妇人)

     第九—十二段:关于“生活”的思考 (思考生活不是生活)

                           ——“瞬间”引起的思考(反思)

     第十三—十五段:生活本身比探究生活意义更为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瞬间”获得的感悟

   题20.文中刻画的“年轻的红衣女人”和“老妇人”两个形象具有什么相同点?作者刻画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林冲见差拨》(小说   07年宁夏试题)

   情节构成:众人痛说差拨 →→ 差拨怒斥林冲→→林冲笑赂差拨 →→ 差拨点拨林冲 →→ 林冲终得宽待 →→ 林冲受命看守天王堂

  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乡村的风(2007年安徽卷)

结构分析:

     第一段:风是乡村游动的魂(总起);

     第二段:顽皮多情的风;

     第三段:诗意大美的风;

     第四段:能耐神奇的风;

     第五段:生生不息的风;

     第六段:无风的世界很沉寂(总收)

乡村的风(2007年安徽卷)

    题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①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第二段)

    ②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第三段)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第四段)

    ④对自然的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第五段)

    ⑤对故乡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全文)

《亲爱的麦子》 (09—10学年朝阳期中卷)

结构分析:

     第一至三段: 想起了麦子;

                    ——被漠视的勤劳的劳动者(暗)

      第四至七段: 麦子的美丽;

                      ——普通劳动者的美丽(暗)

      第八至十一段: 麦子的命运;

                      ——普通劳动者的命运(暗)

      第十二至十三段: 我亦是麦子;

                      ——道一声“亲爱”的劳动者(暗)

观照文本的内部结构

      其意义主要在于:把握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的结构特点,更好地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有效地解读或解释文中重要词语及其句子。

      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的结构特点,大体而言分两种情形:并列式和偏正式。“并列式”结构的语意表述不含偏向性,其层意间是相对、承接、选择等并举关系。 “偏正式”结构的语意表述隐含偏向性,其层意间是总分、转折、因果、条件等正偏关系。

      读解语段时,如果我们能够从剖解结构入手,弄清段与段、层与层之间或并列或偏正等关系,则等于是找到了筛选主要信息的重要捷径。

《乡土情结》(03年全国卷)

        题19.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结构分析及其作用   (总分总结构)

答  案:

   ①父母亲族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乡土情结》(03年全国卷)第二段 结构分析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张家界》 (05年全国卷) 

       第15题: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结构分析及其作用   (总分结构)

 答 案:

       有三个方面:① 山峰的形态; ② 峰顶的松柏;③ 山壑山涧的气象。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张 家 界》(05年全国丙卷)第二段

《阳台上的遗憾》 (05年重庆题) 

       第17题、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结构分析及其作用   (偏正结构)

 答 案:  “三纲五常的专制”

          “文人雅士的伤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阳台上的遗憾》(05年重庆题)第一段

《乡村的风》 (07年安徽题)

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结构分析及其作用  (总分结构)

答案:①风拂炊烟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乡村的风》(07年安徽题)第二段 结构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 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阅读方法之三——题位阅读法

所谓“题位”,就是题目涉及的文本区位,实际上是句子在文本中的具体位置。

      我们强调句子,强调题位,是因为高考大纲明确把“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规定为考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重要词语的特定意义如何解释,重要句子的隐含意义如何破解,有何作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敲,而题位就决定了筛选相应信息的区间。

      题位是和结构密切关联的,题位演绎出结构,结构决定了句意及其解读。

      题位有三种情形,一是文本之前或段落之首,起总起或统领作用;二是文本之末或段落之后,起总收前文或深化主旨作用;三是段落之间或文段之中,其作用是承上启下,衔接过渡。

《送柴侍御》王昌龄(08年海淀一模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3分)

 题 位:七绝之次句     作 用:承转

 答 案: 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草堂 · 诗魂》 (04年江苏题)

 第18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题位分析:段落中  承上而来,领起下文  由草堂而诗魂  由描述而议论

 行文思路:“舍此”、“但仅仅如此”为行文标志,显示文本结构是并列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解答“诉说”的具体内容。

 信息筛选:关键性词语“一代诗史”、“一生苦寒”、“成就与命运相悖” 。

《草堂 · 诗魂》 (04年江苏题)第四段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阳台上的遗憾》(05年重庆题)第四段

第19题、“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题位分析: 段末  结句  总收前文,为前文绾个结。

审题方法:题干中的“说明”、“表现”,表明句子隐含的相关信息应该在“一般来说缺少个性”至“同样的怀旧情结”这一区间,因为这些文字才是感性的、具体的,才属于“表现”。

试题评析:这是一道命制极具特点的阅读理解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求考生有着很强的句位意识和审题能力。

《阳台上的遗憾》(05年重庆题)第四段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麦天》(2007年江苏卷)

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题位分析:第四段开头  承上而来  总起下文

参考答案:这些文字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为本段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与辛苦。

《麦天》(07年江苏卷)题位意义解说

第三段: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

   第四段:▲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

   第五段: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泥泞》(2007年广东题)

  第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题位分析:第五段(独句成段) 承上启下  由感性而理性  有本体意义而哲学意义

参考答案:作者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是因为泥泞不仅带给“我”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且给予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勇气,让人记住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

《泥泞》(07年广东卷)题位意义解说

第三段:小巷里泥水遍布……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们……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 第六段:…… 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第七段: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泰山很大》(2007年江西卷)

 第18题.请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6分)

 题位分析:文章末段   绾合全文    强化主旨

 参考答案: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长短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泰山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才情、风格和气质(第一、二段) ;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中,泰山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第四段) ;从作者两登泰山的对比中,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第三、五、六段) 。

《二十年以后》(小说   08年海、宁卷)

基本情节:鲍勃在风中等待好友→吉米走向风中的鲍勃→鲍勃追忆二十年的约定→吉米决计离开风中的鲍勃→鲍勃继续风中的等候→便衣拘捕鲍勃→便条让鲍勃明白真相。

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题位分析: 第一次出现在小说开篇,鲍勃的性格由此展开 第二次出现在小说中段,吉米的性格自此凸显。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阅读方法之四——句重音阅读法

语音重读,是审美阅读也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我们强调审题,实际上,审题的意义就是读题。读题完全是一种技巧,会读题的考生能读出答案或答题的思路来。

这里所说的语音重读,主要是指句重音。句重音是指一句话里读得较重的词或短语。

句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用自然音量读成的重音叫语法重音, 为突出语意或为表达强烈感情而读出来的重音则是逻辑重音。

就词性看,句重音一般体现为动词、形容词、副词。就语法分析,句重音一般为定语、状语、谓语。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句重音分析:“自”、“空”两个虚字是句重音,亦是颔联之眼。“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两个镜头,前者渲染“春色”之怡目,后者强调“好音”之悦耳。而一个“自”字,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感受。 “自”“空”二字,化乐景为哀感,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惋惜草木禽鸟都不解人事代谢,不肯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阳台上的遗憾》(05年重庆题)

   第19题、“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句重音分析:此句意在言外,是一个具有隐含意义的句子。隐含意义藏在哪儿?数量词“一个”显然是个重读音节。什么叫做“一个”城市?根据思路阅读和句位阅读的原则进行信息检索,就知道“一个”是指本段前三句的内容。

参考答案:相似的生活图景,相似的行为方式,相似的社会心理。    

《阳台上的遗憾》(05年重庆题)第四段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带着村庄上路》(2005年北京春考卷)

   第21题:“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

   句重音分析:“我要带着我去上路”处于文本之末,是前文“我”在村庄一系列复杂感情碰撞之后沉淀下来的结晶,是思想主旨的一次升华。句中的第二个“我”是句重音,属于逻辑重音。它以借代辞格与文章的题目遥相呼应,突出反省之后的一个“新我”,一个对村庄有了全新认识,已经和村庄融为一体,决心更好地回报村庄的“新我”。 准确地把握逻辑重音,就能“读”出最佳的答案。

《时间怎样地行走》(2008年重庆题)

  第14题,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题位分析:第五段段首  领起下文  写时间与生命一道行走

  句重音分析:代词“它”、短语“明丽的雪线”(状语)、动词“刺痛”应重读,“它”指白发,“明丽的雪线”是比喻,“刺痛”是形象的说法。

参考答案: 一根根雪白的头发让“我”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衰老,惊叹岁月的流逝。

《时间怎样地行走》(08年重庆题)句重音解说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笔纹……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句重音对于读题审题的意义

《壶口的黄河》(2005年广东题)

  第20题: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句重音分析:“该”推测必然的结果,强调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尼罗河有传,黄河不能没有;“应”表示理所当然,本来如此;“中国人的”强调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自”隐含一种自豪感,我们的黄河我们作传。

句重音对于读题审题的意义

《敦煌》(2008年天津题)

   第18题.  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4分)

  无效答案一:飞天  马   菩萨  童子图   经书  佛像

  无效答案二:自由的飞天   婀娜的马   美丽的菩萨   天真的童子图   如山的经书   高大的佛像

  句重音分析:“哪些”、“最鲜活”是逻辑重音,前者指向量,表明不止一二;后者强调性质,是“活”的,非静态的。 

 有效答案:穿窗而过的飞天  迈着舞步的马   笑意洋溢的菩萨  嬉戏的童子图  一笔笔抄出的经书  顶天立地的佛像

句重音对于作文审题的意义

  作文题:人生应当犯点错误

   句重音分析:罗曼·罗兰的这句至理名言,其深邃之意就隐藏在句重音里。句中的“应当”是个助动词,作状语;“点”是个量词,作补语,它们是语法重音,也是逻辑重音。

   “应当”隐含两层意思,其一,错误在所难免,是个规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二,直面错误,正视错误,才是正确态度。“点”隐含的意义也有两点,其一,错误不能不犯,但不可多犯,“点”是量;其二,是小错,不是大错,“点”是度。

   这里的“理”,是凭借逻辑重音读出来的。这也是句重音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的重要意义。

句重音对于作文审题的意义

作文题:向后看才懂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句重音分析:动词“懂” 、“能”属语法重音,重读;状语“向后看”、“向前看”还属逻辑重音,也应重读。

“向后”看什么?看生活原本的样子;“懂”什么?懂生活充满酸甜苦辣,懂生活需要奋斗,懂生活不可懈怠。

“向前”看什么?看明天升起的太阳;何以“能”?能坦然面对未来,泰山压来不弯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

一、科学的复习思路

建议: 模块复习    上下学期各一个轮次

可按文体内容分单元进行,比如——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写景抒怀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舍乡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风范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生活感悟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化思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09年:小说阅读7)

     或者:文学类文本阅读之07经典……

二、良好的题型意识

  题型意识决定应试结果。题型不同,审题的方法不同。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大体上可分为五类:

       多项选择题(2010年也许会全身而退)

       概括归纳题(结构阅读  信息检筛)

       理解阐释题(隐含义解读  答题步骤)

       评价鉴赏题(表达技巧  答题思路)

       拓展延伸题(文本是依托  联想须合理)

三、基本的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可养成   审题能力之“审”包括——

  &nbs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p;     审命题意图(海淀期中延伸:“活着”→美好←→美好→活着)

        审关键信息(09全国ⅱ《彩色的荒漠》句子解释题: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审基本题型(09江苏《上善若水》共四题:评价鉴赏 理解阐释  评价鉴赏  概括归纳)

       审答题思路(朝阳:“麦子的美”→属性偏正→朴素柔和的本色美) 

四、清晰的答题思路

题型不同,答题的思路亦不同

      对应式答题思路(文意理解、概括类题型)

       04年北京题短语解释:“心灵欲望的载体 ” → →属性偏正→ →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短语构成相似)

        08天津题《敦煌》:“最鲜活的历史”→ →动态偏正→ →穿窗而过的飞天  嬉戏的童子图(短语构成相似)

      推展式答题思路(作用、结构鉴赏类题型)

    散文《超越之美》:文章开头写“云和水”,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写云无限制而自由舒卷,水超越限制而千姿万态,为下文作铺垫,引出关于生命“超越”的话题。 (由自身而文本   由内容而结构)

四、清晰的答题思路

     09年北京题《司马祠》: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要点一: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向高的走向;要点二:暗含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要点三: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由自身而文本  由内容而结构)

    步骤式答题思路(特定含义、内容鉴赏类题型)

     06年广东题《夕阳透入书房》:挪→①艰难地移动;②拟人;③表明夕阳将要下山;④突出夕阳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步骤:释义  写法  解析  表达效果)

     09年江苏题《怀鲁迅》:结尾段“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①象征;②鲁迅逝世,但是他的精神不死;③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步骤:手法  解析   作用及效果)

五、把握命题规律,突出复习重点

      北京卷文学类文本的地域、文史倾向

       ——05题史铁生《合欢树》;06题肖融《给“书虫”当夫人》;07题沈红《湿湿的想念》;08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09和谷《司马祠》

      全国试题文学类文本的纯文学化走向

      ——小说类阅读文本训练不可忽视,最好安排一个单元、3-5篇小说的专题训练

      北京2010年卷延伸试题的个性特征

     ——课改理念催生   探究性   不确定性(命题方向)  多功能性(能力考查)  苛严性(字数限定  赋分比重) 

     ——必须从现在开始,重点关照

     ——延伸试题答题的一般要求:始终依托文本  联想大胆合理  表达方式准确  见解独到  分析透彻  思路清晰  语言生动  

海淀延伸一:

    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评价(200字左右)(10分)

 

   要点:①2分)能准确把握某一人物之“志”;②(2分)有观点且观点正确得1分,见解深刻、独到得2分;③(4分)能做出评价,言之成理; ④(2分)语言通顺。

颜渊崇尚“德”,所以他的志向是遇到个明王圣主去辅佐,向民众宣扬礼教,使一方民众生活安定和睦。他的志向,是三人中最高尚的,最远大的,但同时也是最不符合实际的。在一个诸侯之间互相兼并的时代,军事和外交是各诸侯王注重的。军事仰仗“勇”,外交依靠“智”。有这两种优势的人才会为君王视作安邦的良材。由此看来,颜渊的志向在当时是不能够实现的。他也只能像孔夫子一样四处宣扬自己的主张,却四处碰壁。这或许就是他把“得明王圣主”当作其实现理想的前提的原因吧。(9-10分)

子路的志向显示出他过人的勇敢和想为国立下战功的渴望,但是他这种以武力平天下的做法却是“治标不治本的”,武力固然重要,但只能平息一时的风浪,只有以德服人才是长久之计,子路的勇是值得赞扬的但其心思粗犷,道德尚有待提高。自古征战几人回?打仗,伤的是百姓,劳的是百姓,念匹夫之勇而忘天下百姓,国家是不会兴盛的。若子路能以德为先,则其志将为人所不能及。(10分)

海淀延伸二:

     作者说“其实,只要活着,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美妙的东西存在;其实,只要真心看待身边这些美妙的东西,并能融为一体,我想,我就能好好地活着了。”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200左右)(10分)

 

   要点:①(3分)联想合理;②(5分)能谈出自己的感悟得2分,感悟深刻、独到得5分;③(2分)语言通顺。

生命本身便是一个美的历程,若是用心发现生命之美、真心体味自然的赐予的美好,我想我们的生命便是愉快而充实的。看那康科德河的溪水潺潺,缅因森林的苍翠低吟,宁美静谧的辋川、悠然多情的南山,我们或许在真心体味美景之外,少了一份如梭罗般美丽灵魂与自然与美本身的融合。作为自然界独特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能发现生命律动的美妙是幸运的,而能与美妙贴近并独自勾勒一切美妙的事物更有意义和价值。此时,天人合一,美丽因人而美丽,人因美丽而快乐。(10)

想以灵魂饱满的姿态活着,自是不能在名利的洪流中打滚,而是对生命中的美好心驰神往。若每日每时疲于为功利奔波,而无视身边的美好,任其浮光掠影般飘过,必是心神枯槁,拥有再多物质上的丰富也无法填补心灵上的漏洞;而当你停下了脚步,看到了生命中的拥有强大生命力却不易发觉的美好,热衷于寻找和享受给予你心灵富足的美丽景色时,你便学会了诗意地在生命之路上旋转前行。以支撑心灵纯净的美好取代那填不尽的物流欲海,在漫漫人生之路上,便大概拥有永续的生命了。(10)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解题方法示例

充分利用题干包含的提示信息

例:2006湖南卷《在山阴道上》

       第19题: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分析】 题目中交待了很多信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题方向。“浙江绍兴,古称山阴”,题目“在山阴道上”其实就是在“绍兴道上”,文章写作者游历鲁迅的故乡绍兴,这样,题目就和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了;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说明山阴道上可以欣赏到接连不断的美景,暗中告诉我们在游历鲁迅故乡时,会不断看到的今天的美好生活场景。

      【答案】① 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 ② 暗寓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

联系语境,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2006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

       第18题:结合原文,理解“童话”的的含义

     【结构阅读】  在原文中,“童话”一词出现在第15段:“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我们根据“不久以前”,可以确定,这句话是承上生感,答题的范围在15段的上面。

      【参考答案】

       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解题方法示例

【原文片段】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结构阅读】  “童话”是美丽的,荒野以前也曾经美丽过——荒野上的树“曾经无比强大”,有“密集的喧哗的笑声”,可见其“茂盛”;拥有“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可如“今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对比之下,表达了作者对此种状况的忧虑。

注意词语的修辞义(如比喻义、象征义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例:2007全国卷ⅱ《海南杂议》

第15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分析】 “道旁石”、“补天手”,使用了比喻修辞。“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文中指“无缘补天”而“被放逐”的名臣,是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指的是回到祖国的华侨。“补天手”也比喻那些像“道旁石”一样被弃置不用的名臣。

【参考答案】①“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②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③ 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例: 2006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

第16题: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分析】以“抛”和“挪”两个词为例。 “抛”“挪”两个字都是拟人手法。“抛”本身有“扔”“投掷”之意,在文中用来形容夕阳,表明夕阳此时的慷慨;“挪”字本身意思是“缓慢的移动”,夕阳缓慢的在书架上移动,对书架有恋恋不舍之意,而书架上摆着的泥公鸡等,代表着传统文化,对书架的恋恋不舍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恋恋不舍。

【参考答案】 “抛”“挪”两个字,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抛”有扔、投掷之意,形象地表明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的把所有光芒都送给人间。“挪”有挪动之意,指那种缓慢的移动,生动地写出了夕阳迟迟不愿下山的样子,表明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理解句子的关键是理解重要词语

20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分析】 理解这两个句子,抓住重要词语迎刃而解。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借代、比喻的写法。“大西北”代恶劣的环境,“南方的天地”代优越的环境;“孩子”指未经磨练的人,“玲珑剔透”喻舒适安逸;“摔打”即是生活的历练。

 【参考答案】(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成熟。(2)答: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舒适,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

评价句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

例:2006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

   第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所考语句是描写句,解答时应该既要考虑本句中阳光的作用,即内容上的作用,又要考虑阳光在全文中的作用,即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原文片段】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作用分析】内容上:晒在场上的稻子,是农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它在阳光下闪光,是对劳动的一重赞美。农夫的皮肤,在劳动中,被阳光晒成古铜色,那是一种健康的肤色,充满阳刚之美。结构上:这个农夫,原来是大学生,后文交待了他成为农夫的原因——“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做了一个农夫,他的皮肤才在劳动中晒成古铜色。这样,就形成了前后照应的结构。

景物或场景描写——突出景物特征,提供背景或是渲染氛围,为下文做铺垫

例:2007广东卷《泥泞》

    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分析】 文章开头描写雪,突出了雪的两重性,即雪的特征——丑陋和美丽并存。“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融化后,“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出来,且给这大地制造了空前的泥泞,这样,下文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写泥泞。因此,描写雪的作用即是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

【参考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表达技巧——先指出手法,再具体分析,然后回答这种手法的好处、作用、效果或表达的情感

例1:2007全国1《总想为你唱支歌》

    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胡杨林的顽强意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原文片段】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手法分析】

        死亡的胡杨林“仿佛”古战场——比喻;“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高高举起的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拟人;枯枝百草的“随处可见”和“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对比。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解题方法示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