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标签: ]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教育目的广义上、狭义上的概念及教育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应理解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历史性的原因,教育目的的层次间的关系,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关系;熟悉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的原因;熟悉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表述,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不尽相同,它反映了教育目的的时代性,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掌握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内涵及内在联系,正确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间的内在联系,识记五育的名词;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如何根据五育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
   一,教育目的界说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何种领域和何种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的确定既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教育目的对于教育制度的构建、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的组织设计,都起着指导作用,牵动着教育的全局和发展方向。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
     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有所区别。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能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或者说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替代。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目的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制约的。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一个国家教育目的制定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社会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教育目的制定既有共同性,也有个别性。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
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注: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注: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教育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n

[1] [2] [3] [4] [5]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bsp; 教育目的不同表述既反映了我国制定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归纳起来: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培养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②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成熟。③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提高自我保键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他们强健的体魄,列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愿意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贡献。③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能依据法律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④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涵比艺术教育和“美学”要丰富得多。
     普通中学美育的任务:①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指的是人对自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实美和艺术作品中存在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鉴别美主要是区分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欣赏美要求有美学的基础知识,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③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个体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艺术美的创造和现实美的创造。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任务。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知识的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指导,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和原理,学习一些现代生产的原理和技术,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对当代不断更新的职业有一定的敏感和知悉,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初步的创业精神,能主动学习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五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其中,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德育是方向,智育为中心,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两翼。在教育实践中,“五育”相辅相成[注: 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注: 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考试评价目标】     ‘
   一、填空题
   1.——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关。
   3.学校的教育目的层次可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
   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
   5.——与——之间的矛盾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
     6.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的教育。
     7.形成学生——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8•教育目的是对——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提出的。
     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的关系。
   10.指导学生掌握艺术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造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艺术气质艺术思维,特别是艺术的     ,则是美育的至高境界。
   参考答案:
   1.教育目的     2.教育价值观     3.教学目标     4.社会性
   5.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6.劳动观点和习惯
   7.创造美8.所有受教育者;特定的对象9.普遍与特殊   10.独创性和个人特征
   二、选择题
   1.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     (   )
     a文雅教育   b.英才教育     c培养国家精神d.价值多元化
   2.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是教育目的中的     (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3.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教育目的中的     (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4.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   )
     a.英才教育   b教育平等化   c文雅教育     d.价值多元化
   5.在法规中提出“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6.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法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7.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参考答案:
   1   d     2 b     3 d   4 a     5 b     6 a     7c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体育:是授予学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6.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7.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8.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四、判断题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答: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答:错。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它的内容比艺术教育要宽阔的多。美育的工作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指的是人对自然、社会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美。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3.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答:错。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4.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
   答:错。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等。
   5.体育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
   答:错。体育的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6.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答:错。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五,论述
   1.试论“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1)t•五育”中的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面和具体内容上。也就是说,“五育”各自任务的实现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上有相通之处。
     (2)••五育,,之间还存在着互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如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需要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形成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守学习纪律,这时,德育就成为实现智育任务的手段,反之亦然。
     (3)从实践的角度看,‘‘五育”各自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关联性。任何一种活动的参与者都需付出自己的身心力量,而活动也对参与者的身心产生多方面影响。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五育’’的任务不是完全分头由不同类的活动承担,而是在每一类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实现各育的任务。在某一类活动中,往往一部分处于显性的状态,一部分则处于隐性、渗透的状态。如教学活动并非只同智育有关,智育任务的实现也不是只通过教学。
     (4)••五育,,中,体育为增强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身物质基础服务,是基础。德育、智育、美育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人作为社会人求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教育。
     (5)•。五育,,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育活动中任何孤立只强调某一育的地位与任务,或者把各育之间关系割裂、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不利于人的全而发展的。在这种情况
下,受到损害的不仅是被忽视的方面,而且也包括被强调的方面。因为任何一育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高超的教育活动是体现“五育”内在和谐美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活动。
   六.案例分析题
   王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老是不理想。王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提高。王老师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生字的掌握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思考,王老师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重复抄写外,有的学生采用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的办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大有提高。
     试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等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来评析“新规定”的意义
     (1)学生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注: 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
     (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得人的个体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的事实和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4)王老师的新规定正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新规定也反映了教与学的统一这样一种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点击获取更多考试成绩录取信息查询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