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标签: ]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考试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中不同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观点;熟悉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重点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并能根据具体事例来区分属于身心发展的五个阶段;在了解遗传、成熟、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熟悉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识记内发论、外铄论、发展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明确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能区分不同阶段学生个体的主要特点和矛盾并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正确进行教育引导。
   【大纲内容重点】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发展,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含的潜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释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个体发展的内容包括身、心两方面,“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概括地说,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具。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潜能发挥出来,并转化为现实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动物界。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一点是人的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如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
力量,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苟子就持这样的观点。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序,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瑞土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个体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的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第二节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由于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涵义。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但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情感、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可能的;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对他的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不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客观存在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在这方面,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他以一对满46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10分钟的爬楼训练,共6周。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同一楼梯所需的时间,结果是,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梯的任务。然后当这对双生子满52周时,再对他们同时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楼训练。测量结果是,他们只用10秒钟就完成了爬楼梯任务。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在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1.“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和困难的工作。教育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形成环境因素中各种影响的正向合力。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     (2)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3)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是一种以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特殊活动,即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作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注重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和提供活动的舞台。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相互取长补短[注: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不断丰富自己的个性。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知识的技能。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二,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
     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环境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自然有助于人的地位的不断提升。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但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它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它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它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人的身体力量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科学的教育与训练,而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更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和谐,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从广义上看,个性是由生而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   稳定特点的综合。就狭义来说,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个性”是以世界观为   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变化十分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准备,被突如其来[注: 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惶失措[注: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有的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意为这一时期儿童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信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他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教师必须与对人生似懂非懂[注: 好象懂,又好象不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的少年打交道,如果没有正确的少年观、没有高度的教育艺术与机智,要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是困难的。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少年在这方面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②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高尚道德理想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立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保护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的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为此,学校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
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
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
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
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
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帮助青年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为此,不
仅要帮助青年正确认识自己,还要使之了解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考试评价目标】
     一、填空题
     1.___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2.____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3.个体身心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____的过程。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性和____性。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____中相
互作用的结果。
     6.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是____。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作用还有____作用。
     8.在个体发展中____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9.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____,____
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的阶段特征。
     10.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____能力的培养。
     11.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____的起始阶段。
     12.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____,身心
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的____决定的。
     13.西方支持内发论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而威尔逊把
____看作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4.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瑞士心理学家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提示了
   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____、____、____
     、     顺序发展的特征。
     15.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
着从____到____再到____水平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3.现实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4.社会实践;能动5.个体活动中6.实践7.延时8.青年
   9.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10.抽象思维和概括11.自我认识
   12.内在需要;成熟机制13.基因复制
   14.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15.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二、选择题
   1.坚持外铄论的有     (   )
     a.孟子     b.洛克     c弗洛伊德     d.威尔逊
   2.坚持内发论的有     (   )
     a.洛克     b-孟子     c华生     d.苟子
   3.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因材施教[注: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注: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     (   )
     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8.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
     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9.加强2~3岁幼儿的口语训练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个体在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年
龄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1.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
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nbsp;   12.男生在游戏中喜欢扮演坚强不屈[注: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的英雄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   &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a 6.c l b&a 9.b 10.a 11.c 12.d
   三、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5.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6.成熟: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8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9.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
     1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1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14.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5.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16.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17.环境: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四,判断题
     1.孟母择邻。
     答:对。孟母择邻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一样,因而不同环境中的人发展有很大区别。(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
     2.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
     答:错。(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2)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3)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4)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bsp; (5)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6)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该题还可出为:利用图书馆、网络可以代替学校与教师;学校可以消亡,教师可以消亡。答:错。具体内容同上。)     .
   3.学校教育是万能的。
   答:错。学校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条件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保证自身良好外,还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还需要儿童自身发育正常,教育才能发挥其作用。   .
   五,论述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一)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是要抓住儿童的发展关键期。
     (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尝。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为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教育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答: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
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做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的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2010年教育硕士考前复习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

     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且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六、案例分析题
   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我是怎样教数学的》中写到:平时,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总要分以下几步走:
     1.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2.课内讲授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内容,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重新安排课堂座位,进行复式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点一点,由他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对两个组,我出的题目也
是不尽相同的。
     4.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
     我把这种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叫做“筛米粉”。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筛子”筛过后,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
     请你就丁老师的“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1)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个体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了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教学时,教师要同时面对四五十名学生上课。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他们个别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教师传授的教材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技术,只有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丁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分组教学,其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条件下难以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缺陷。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因缺乏操作手段和技术,“因材施教”只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高悬着。我们用差异教学理论去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到两种有效的操作方式: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3)案例展示的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激励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点击获取更多考试成绩录取信息查询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