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失街亭》教学案例附教学反思
   [标签: ]

【背景】高中语文粤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分别选入了《阿q正传》、《红楼梦》、《变形记》等三篇基础阅读文章。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众所周知[注: 大家普遍知道的。],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在分析基础阅读文章的时候,我特别强调此类方法的运用。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此文在形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达到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的目的,在上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方法自由探讨。

【主题】《三国演义》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为我们塑造了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注: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小心谨慎[注: 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的诸葛亮;批判了狂妄自大[注: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无人。]、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注: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言过其实[注: 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的马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赏析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实录】
1.介绍故事背景:
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首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蜀军损兵折将[注: 损: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指打了败仗。],甚为惨重,导致了诸葛亮首出祁山的失败。街亭之战之后,蜀国失去了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到底街亭一役,是谁之过错呢?昨天晚上我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课文,并且强调了在预习过程当中运用我们掌握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即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揣摩人物性格。今天这节课,就由同学们来剖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人物:(分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从语言、动作和情态等方面入手,注意按照顺序从课文的开头找到结尾,自己制作两个表格,一栏为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一栏为马谡的性格特点。
苏文聪:马谡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注: 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闭目塞听[注: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纸上谈兵的家伙。
(学生一口气说了很多,我迅速地将他的观点在黑板上板书,写到诸葛亮一栏)
师: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同学们说出来的任何一个观点,都必须有相应的依据,也就是说,你说这个马谡有这么多缺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当中找到证据?
苏文聪:当诸葛亮问谁去守街亭的时候,马谡第一个站出来请缨,诸葛亮强调街亭的重要战略地位,他说:“谋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诸葛亮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又有张郃做先锋,恐怕马谡不是他的对手,结果马谡说:“就算是曹睿亲自来,我都不怕!要是失败了,你把我全家都斩掉。”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马谡是非常狂妄自大的。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刚愎自用、闭目塞听和纸上谈兵又体现在哪里呢?
苏文聪:刚愎自用表现在他来到接听查看地势的时候,笑话孔明过于小心了,不听孔明的话,坚持驻军在山上,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兵法有云”,“孙子曰”,动不动就把兵书搬出来。又不听搭档王平的劝说,还笑话人家是“真女子之见”。而且,他还是一个很爱要功名的人,课本第67页第一行说:“等我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你不要和我抢功劳。”
师:很好,第一组的同学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了原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那么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苏文聪同学刚才说的那些观点,都是从人物的哪些方面来概括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注: 形容人多口杂。]地说:对话、语言
师:不错,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这里同学们要注意,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能反应出人物性格,同时还涉及到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马谡和王平这两个人一对比,就可以看出一个自以为是[注: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一个谨慎小心。这些写人的方法在课文中多处运用,同学们记得做标记。好了,我要提醒一点,我们看课文的时候,要细心,除了对话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低头找课本,思索起来。
何志豪:还有神态描写。
师:何志豪说有神态描写,同学们认为呢?
学生不置可否[注: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师:何志豪,同学们都还没有找出神态描写的地方,还是你来点破玄机吧。
何志豪:马谡到街亭看了地势之后,笑孔明多心,又大笑王平是“女子之见”这两笑都是属于神态描写。
学生恍然大悟[注: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发出“哦,是哦”的声音。
陈颖聪:马谡还有一个地方也笑了,司马懿来攻山的时候,他大笑说“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师:太棒了,这里的笑也是属于神态描写,那么能反映出马谡的什么性格呢?
赖伟东:也是狂妄自大啊,都不知道司马懿的厉害,就口出狂言。
师:赖伟东同学说得非常好。马谡这一笑,说明他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实际上他对于自己的对手的实力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穿插介绍司马懿的背景
师:综合这三笑,我们可以看出马谡这个人的性格主要有黑板上罗列的这些特点。那么我们看一个人,切忌陷入片面的观点当中。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这些,几乎全部都是说马谡不好的一面,那么他真的就一无是处[注: 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吗?第一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说明的?
学生思考,找课文。


黄雪峰:马谡并不是一点优点都没有,虽然苏文聪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但是也可以说明他读了很多书啊,知道很多兵法,只是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变通而已。我看了《三国演义》,说马谡曾为诸葛亮出谋献计两次,都大获成功:一次是七擒孟获,他建议以攻心为上[注: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另一次是利用反间计,挑泼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结果司马懿被贬回乡。有时候诸葛亮都要向马谡请教兵法,可以算一个智囊了。
同学们一片起哄,“厉害啊!”
师:看来黄雪峰同学对《三国演义》很熟悉,熟读兵书也算是一个优点嘛,说明他的理论水平过硬。这是一个优点,很好啊。同学们继续找,从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去思考。
黄雪峰开了头之后,学生变得积极起来,思维开阔了很多,纷纷发言。
唐建标:他是一个顾家的男人(其他同学哄笑)
师:何以见得?
唐建标:他说要去守街亭的时候,以全家性命做担保,后来失败了,他跟诸葛亮求情,要诸葛亮照顾他儿子,这里可以看出他很有感情,很爱自己的儿子,很顾家啊。
师:同学们的看法呢?
苏文聪:不一定吧?他说要去守街亭的时候,把全家的性命都押上了,说要是不成功,把我全家都斩了。这样也叫爱家?
其他学生:是啊,这样怎么能叫爱家呢?
唐建标:他是为了获得守街亭的机会,才说斩全家的,可是真要斩的时候,还是顾及亲情的。
吴文聪:要是顾及,就不会那么冒失了。
师:很好,其实这两位同学分析得都非常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分场合来看人物性格。
黄雪峰: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注: 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而且街亭失掉之后,他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注: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要是其他的人,可能就会逃跑或者投降司马懿了。
(通过这些引导,教师的教授目的就是教给学生一种意识:应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切勿犯片面看人的毛病。)
师:对于马谡的性格特点的讨论我们暂时到这里,下面请第二组的代表发言。说说他们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蒋霖维:诸葛亮神机妙算[注: 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他是一个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的军师,他料事如神[注: 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小心谨慎、严于执法、勇于自责。
(教师迅速板书,将学生说的要点写在诸葛亮一栏里)
师:咱们还是要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在考试的时候也一样的,光答理论是不够的,要有详细的说明,要学会证明自己的观点。蒋霖维同学,你试着为自己刚才的哪些观点找找立足点吧。
蒋霖维:说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是因为他料到了司马懿一定会去取街亭,所以事先安排人去守街亭,课文后面讲了司马懿也说自己不如诸葛亮。说他谨慎小心,是马谡要领任务的时候,他嘱咐马谡:“街亭虽小,但关系重大,不能掉以轻心[注: 掉:摆动;轻:轻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然而诸葛亮还是感到不放心,再次嘱咐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对手强大,不能轻敌,马谡鲁莽地用全家性命做担保。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感到不放心,就叫平生谨慎的王平去辅助马谡,又要王平把街亭的地势画成地图送回来自己看,还不放心,又派了高翔、魏延等人驻兵相助,千叮咛万嘱咐的,这些都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非常谨慎小心的人,从他指挥作战上可以看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只是马谡太自大了,不听他的话,才导致街亭失守了。
第二组的同学爆发出一片掌声,表示对小组代言人的肯定。
第一组同学不服气,黄雪峰说:看人不要片面,诸葛亮也不是完人,他也有缺点。
师: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部小说在塑造诸葛亮的形象上,总体而言,是把他作为智慧的化身,鲁迅先生曾有这样的批评: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就是说,罗贯中把诸葛亮塑造得太神了,神得近乎妖了。那么刚才第一组的同学也提出了质疑,人无完人,诸葛亮真的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吗?
学生争论起来:肯定不是啦,他是军师,他要负主要责任;他也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人,他在斩马谡的时候都哭了……
师:听到同学们的讨论,我很开心,很多同学的思维都打开了,大大超乎我的想象。那么我希望有第二组的同学组织一下语言,补充说明一些诸葛亮还有一些什么性格特点。
刘振忠:诸葛亮是一个有情有意的,最主要表现在他斩马谡的时候,有一些表情的变化可以看出来。马谡跪到帐前的时候,写到了诸葛亮“变色”,说明他对于马谡的行为很生气,可是当马谡请求诸葛亮照顾子自己的儿子的时候,诸葛亮则“挥泪”,后来蒋琬求情不要斩马谡时,他非常痛心地说明自己的理由,军法处置,不能更改的,这里用了一个“流涕”,等到马谡被斩了之后,他很自责以至于“大哭不已”,这些表情的变化都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师:很好,刘振忠同学这里通过诸葛亮表情的变化,至少还找出了诸葛亮的三个特点,一个是有情有义,另外一个是执法严明,还有一个是敢于自责。我们把这里概括为诸葛亮的“三哭”。第一次是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注: 手足:比喻兄弟。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说明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第二次是一种无奈的泪,“军中无戏言”,诸葛亮悲痛伤心,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第三次马谡被斩,诸葛亮想自己没有听从先帝的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悔恨的泪。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这“三哭”让他的形象更真实了。
周政超:说来说去都是在说诸葛亮的好话,实际上他作为军师,用了马谡这样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导致街亭失守,他本身就应该负责的。而且先帝也跟他说过了,说这个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结果诸葛亮还是在这么重要的战役中用了马谡。
其他的同学开始辩解起来,有说街亭失守跟诸葛亮无关,有说街亭失守是诸葛亮的主要责任。
师:通过刚才的人物形象分析,我们知道,马谡和诸葛亮就是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关键人物,两人对街亭的失守,应该说都负有责任,那两人的过错,谁更严重些呢?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历来都很激烈。那么我们今天的课堂时间有限,这个问题留着同学们课后去探讨。接下来我们对于这节课的重点进行一下小小的总结吧。
3.小结:《失街亭》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笑”,诸葛亮的“三嘱”、“三哭”都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要让同学们明确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相信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而且,今天这堂课也让我们明白,任何一个人物形象都不应该是单一的,评价一个人要全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三国演义》原著来研读一下,这样可以对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把握更准。

【教学反思】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久而久之[注: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种依赖感,永远是被动学习,只等着老师分析,自己负责做笔记,时间久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下降,对语文的学习也丧失了热情。怎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该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才智。在上《失街亭》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尝试采用了这样一种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尤其当他们的观点被肯定之后情绪更加高涨。整堂课的气氛相对来说很活跃。因此,语文老师可以试着多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发言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让课堂真正成为他们表现的舞台。与此同时,老师充分的给予鼓励以及适时的点拨引导是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获得兴趣与信心,同时又不至于让学生思维偏离教学重、难点。最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总结一节课的重点和方法,要做到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没有相关写作指导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