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标签: ]

一、教学设计创意:有人提出《语文新课程的三个回归》提到回归到培养语文素养上、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新选入的课文,以往的授课遇到两大问题:一是本文有不少句子显得艰涩难懂,给文章的理解带来困难。二是授课中往往脱离文本去大谈什么是美,将学生引入误区。因此笔者决定回归课本,落实文本,以把握全文语言的逻辑严密性,培养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为重点,引导学生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1、雕塑复原激情导入。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了解作者的深意,把握维纳斯雕塑的艺术的美!
3、拓展讨论“残缺与完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全文语言的逻辑严密性,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章,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1、 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感悟。
2、 深入探讨重要语句,体会句子含义。
3、 “虚实相生”“无中生有[注: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的艺术辩证法。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启发思考、合作探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现在的人们在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或事物时都会高呼:“哦,我心中的维纳斯。”可谁又知道号称巴黎“卢浮宫三宝”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却是断了双臂的呢?不知道是岁月的流失或者是一次意外使她残缺了双臂,而这反而使她漂洋过海,穿越了久远久远的时代而大放异彩。 让学生就所见的“维纳斯”雕像的美展开想象,让学生也来参与创造,试着提出自以为好的复原方案,再介绍自“维纳斯”雕像发现以来世人提出的种种复原方案(5种复原方案,见教参),教师小结:缺憾也是一种美,有时生活因缺憾而多彩。(插入2009年残运会精彩图片)就此进入课文第5段的学习。

(二)、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题
提问1、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怒火”,他对断臂的维纳斯抱什么态度?从第一段寻找。
——(转入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学习)。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提问2、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
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三)、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1. 教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除了我们已经看过的第五段外,一、二、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2. 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 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秀丽迷人”体现在:
a、“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b、“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c、“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注: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d、“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外在的美、具体的美)

提问——作者对失去了双臂的维纳斯做出什么评价?在原文划出这类关键句子。
a、“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注: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地烘托着作品。”
b、“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c、“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注: 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d、“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e、“……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内在的美、抽象的美)

教师小结:我们分类之后,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作者所说的“秀丽迷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有所特指的。用原文的话就是第四段的“这一方是包孕着不进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收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以无胜有,以少胜多。所以,作者通过“无”“有”带来的艺术效果的正反对比,从逻辑层面论证了本文观点中的“必须失去”。

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对于各种各样的复原方案,作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用原文回答。(学生复原,激起课堂气氛,进而思考)
——明确:“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 的美感。……,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是正是艺术的名义。”因为双臂的偶然丢失,维纳斯雕像给后世的欣赏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世界各地的人都为之倾倒;而我们一旦为维纳斯补上手臂,无数种奇妙的想象便消失了,感到满意的也仅仅是少数人而已。“机械是手的延长”“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四)、教师小结:
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生”的原则。

(五)、扩展训练: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艺术作品中有哪些人或事物(可具体也可抽象),他们正是为了因为残缺而完美,因不完整、不圆满而更有价值。

例1: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有两度残缺,一是后四十回的失落。二是结局,宝玉披着大红氅子,在茫茫的雪地里踽踽独行[注: 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不知去向[注: 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何处,只能看到走向一片苍茫。这个结局是残缺的,它打破了花好月圆[注: 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正是这种残缺才使它具有了震撼人心[注: 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的艺术魅力。

例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诗歌是残缺的,它正是因为空白而带给了读者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而正因如此,才让它成了文学殿堂的一朵奇葩。如:《琵琶行》对琵琶女出场的羞涩描写“尤抱琵琶半遮面”和对音乐的刻画“此时无声胜有声”。

例3:《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齐白石的虾,只见虾不见流水。“十里蛙声”、“遍地花香”

教师小结:艺术因缺憾而完美,但并非所有的残缺都能形成美,残缺美和空白美都是有条件的,一是残缺美要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二是残缺美离不开整体的美。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并不在缺憾,缺憾本身并不美,美的是我们对缺憾背后的追求。

(六)、结束语:
人生往往也是有残缺的,但正是因为有了痛苦的加入,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真正经历伤痛的人,才算真正活过。黛玉的美在于她没能实现刻骨铭心[注: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的爱情,霍金的美在于他坐在轮椅上依然对物理学的执着探索,贝多芬的美则是在失聪后用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文章。如果说生活中的残缺让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魄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让人雀跃与敬仰。人间没有完美,完美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地方。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点燃了人们探索追求的激情。所以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我们应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当我们学会正确对待残缺时,我们就会发现,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板书设计:

失去双臂 一次飞跃 一种神秘的气氛
(正面) 一次追求 多种生命之梦
复原双臂 受到限制 无数秀美玉臂
(反面) 神秘奋然一跃
失去双臂 生命光彩 失去“丧失”美感
(侧面) 不失才有梦幻曲

教学反思:
《米洛斯的维纳斯》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紧扣语文新课改理念,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了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次“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开放式的探究学习。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音调。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时的配乐《化蝶》和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地进入课文情境。
小组讨论最大限度地活跃了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通过演讲、表演等形式,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鼓励、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筛选、分析和整合语言信息的能力。
联系四川汶川地震,插放图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通过本节课,学生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缺憾: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必胜的信念。
学生的收获和有所感悟是对老师最大的激励。面对着那一双双神采飞扬的眼睛,一颗颗青春荡漾的心。我想,那种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的灌输式教育真的应退出历史舞台了。
在课改的大潮中,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以智慧作桨,理想作帆,载着学生去寻求知识,放飞心灵。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没有相关写作指导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