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标签: ]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

    2. 结合欧•亨利其他作品,体味探讨“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懂得欧•亨利小说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主题对精心建构美好人性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

    一、 播放韦唯《爱的奉献》,伴随着音乐导入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才挽回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请同学们观赏文本小品《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 六名学生登台表演(有简单道具,演员化淡妆,表演结束,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学生主持下,大家结合文本,就刚才的表演纷纷发言,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令听课老师也为之兴奋。)

    三、 文本研习

    师:大家预习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也观赏了几位同学根据文本改写的小品,你认为小说最震撼人心[注: 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苏艾揭示谜底: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师:最后的藤叶与琼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生:琼珊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藤叶,叶在人在,叶落人亡。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师:这个情节安排得非常好,但妥当吗?

    (生讨论)

    生1:我认为这个情节安排是妥当的。因为叶子距离琼珊太远,她又卧病在床,看不清楚也是可以理解的。

    生2:天气恶劣,再加上琼珊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琼珊看不出来也在情理之中。

    生3:为了信念去活去死都能让人理解,而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片秋叶,就让人难以相信了。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文章这样安排是欠妥当的。

    师:大家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独到之处[注: 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很好!刚才这位同学说“为了信念生或死都能让人理解”,谁能就这句话列举些事例啊?

    生1:钻戒是爱情信物,有人就因为不小心丢掉了钻戒而寻死觅活[注: 寻:求,找。闹着要死要活。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生2: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放弃其他,最后选择了笔,从这一点看,作者是准备把生命交给笔的。

    生3:屈原终生爱国,当他看到楚国灭亡的时候,他义无反顾[注: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地走向了汨罗江!

    ……

    师:琼珊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一片秋叶,确实让人费解!对这个问题,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结合琼珊所处的生活环境来考虑:她是底层艺术家,没有什么钱,为了生活,她和苏艾只能在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内找一个狭窄的房子来工作。所在的街道错综复杂[注: 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周围苔藓遍地阴暗潮湿。这个恶劣环境导致了琼珊感染肺病。当琼珊看到那么多人因染上流行性肺病都像秋叶一样飘落了而政府不闻不问[注: 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的现实时,她精神怎么能不崩溃呢!在这时,她只好把自己的生命和秋叶联系起来。

    师:你这样理解很有道理!我们国家“非典”猖獗的时候,有感染上“非典”的病人对政府失去希望,像琼珊那样失去信心而将生命交给秋叶的吗?

    生:(齐声)没有!

    师:最后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画的,为什么说这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呢?

    生1:从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见贝尔曼先生最后画的这幅作品技艺之精湛,当然说是杰作了。

    生2: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琼珊以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出普通人之间的那种无私的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能救人命的作品,不是杰作又是什么呢?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一篇好的小说,一般说来都有主人公,那么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能说出理由吗?

    生1:是琼珊。文章写她的地方最多,情节也是围绕着她而展开的。

    生2:是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 她得知琼珊病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注: 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地照顾她,并以善意的谎言安慰她。可以这样说,凡有情节之处都有她。

    生3:应该是老贝尔曼,因为最后的藤叶是他画的。

    生4:我认为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他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能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是否具有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主人公应该是老贝尔曼。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有见地,可我还想问你,既然贝尔曼是主人公,那么作者是怎么写他的呀?你能说说吗?

    生4:作品集中写老贝尔曼先生的地方有两处: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注: 一肚子委曲、不满的情绪。]、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描写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虽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使得小说结尾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

    四、 课外延伸

    师:什么是“欧•亨利式结尾”?谁能结合欧•亨利的小说来谈谈这个问题呀?

    生1:《警察和赞美诗》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无所有[注: 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露宿街头的流浪汉苏比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冬,千方百计[注: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地想犯点法,以求达到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寒冷冬天的目的。而当他忽然良心发现,准备洗心革面[注: 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重新做人之时,却被警察逮捕了,终于实现了他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严冬的梦想。

    生2:《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圣诞节来临之际,一对贫贱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为丈夫买来了一条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金表为妻子买来了一套梳子。当他们都各自拿出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场,虽然他们都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是他们纯真美好的爱情得到了升华。

    师:哦,从刚才两位同学所举的例子,结合这篇小说,我明白了所谓“欧•亨利式结尾”就是结局常常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概括得对吗?

    生:(齐声)对!

    五、 题目探讨

    师:题目为什么叫《最后的常春藤叶》,而不叫《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最后”有哪些意思?

    生1:“最后”就含有最后一片的意思,如加“一片”就不够精练。花发第一枝才加“一”,如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支开”。“最后”对琼珊来说,如果这一片叶子“掉”了,她的生命也就终结了。而对贝尔曼来说,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幅画。

    生2:对于“最后”,还要注意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意义:对琼珊来说,是她生命中的精神支点,它重新燃起了琼珊的生命火炬。对贝尔曼来说,是他艺术的升华,是爱的结晶,是体现了贝尔曼人生价值的不朽杰作。

    六、 作家之路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还想提出另一个问题:欧•亨利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小说呀?

    (讨论)

    生:欧•亨利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他一生坎坷,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底层,对都市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因此他才能用他那支幽默风趣而又饱蘸真情的笔,写出小人物的痛苦与不幸,写出他们相濡以沫[注: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的道德光辉。老舍熟悉北京,能写出《想北平》这样平实的文章;欧•亨利生活在美国底层,写出像《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也就不奇怪了。 (鼓掌)

    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知道欧•亨利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艰难与坎坷,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命运之神在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后,以入狱为代价把一个默默无闻[注: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的小职员变成了“曼哈顿桂冠诗人”,变成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国际文坛。从1918年开始,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每年评比一次,专门奖励那些在短篇小说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

    欧•亨利就像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以他震撼人心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展示着永恒的生命绿色。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