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各地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8、9月百套试题)
   [标签: ]

北京密云二中2011届高三9月月考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注: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注: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注: 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开头写道“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这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岁月荏苒,青春易逝,人生易老。

b.文章先从赞美故乡寒冷的新年开始写起,这是寒冷;接着写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母亲对我的关爱,这是温暖。

c.文中写道“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这一句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我在故乡感到寒冷的一个原因。

d.写对故乡的情感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文章最后“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才真正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e.作者抓住了“寒冷”这个比较生僻的特征为切入点,将写作视野扩展到香港,深入到了文化领域,使之和故乡的“冷”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呈现出一派丰厚深沉的景象,让读者的情感在相反的轨道中穿行,并且辩证地融合。

 

18.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4分)

 

19.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20.从全文看,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是什么?(找出一点即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现实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7.b  e

18.拟人(或比拟)(1分)。赋予新年以生命,生动写出了新年喧闹与寒冷的特点,寄寓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2分)。为下文铺叙故乡的温馨的情景和内心的惬意埋下伏笔(1分)。

19.作者叙写香港阳光炽热灼人、困倦难当的感受(2分),其作用是为了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2分)

20.因为作者(1)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的期盼与问候;(3)在大师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了心仪已久的大师的作品而感到亲切与满足;(4)在炒作肆虐的时修,却感受到大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答出一点即可)

 

 

 

北京清华附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⑴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⑵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注: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⑶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⑷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注: 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⑹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⑺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⑻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 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注: 比喻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⑼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 ,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⑽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注: 形容物品十分贵重。]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注: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⑾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⑿“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⒀令人再次怦然心动[注: 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

⒁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 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注: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

⒂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

⒃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 ——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⒄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注: 湮:埋没;无闻:没有知道。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⒅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⒆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注: 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1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c  )(4分)

a.文章写嵩阳书院位于深山腹地,草茎仅依依可见,院舍空空,少有游迹,都是为了表现书院的“寂寞”。

b.文章第⑸段写少林寺的著名及成为旅游热点,李连杰的成名及商业效应都说明嵩山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用意是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阳书院的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无奈与不平之情。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准确理解以及主体对象之外事物与主题的关系)

c.文章描写书院中的两颗古柏是“天然见证”,它们“见证”的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教育者们永不衰竭的传道解惑精神。(不全面,应该是“书院的兴衰与其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

d.作者在第⒄对书院改名的假想,讽刺了现代人只重金钱不重精神,失去了清雅、怡然、旷达的高尚品格的行为。

e.文章把世俗的功利与文化精神的冷落作了对比;最后一段运用排比,抒发了作者对书院精神的赞美。

 

17.文章标题“寂寞书院冷”,这里的“冷”有几层含义?请分条作答。(5分)

  ①书院少有人迹的外在的冷清;(1分)

②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的冷落;(2分)

③作者对书院的孤寂冷清感到的心寒。(2分)

(考查对文章题目内涵的理解和整体情感态度的把握。)

18.联系全文,请概括嵩山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内涵。(6分)

①传承历史文化和传道解惑的教育精神。

②“讲会”制度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兼容、博大与开放。

③书院内融洽师生关系,相互间感情深厚,名师言传身教[注: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表现出的教育的民主开明精神。

  (每点2分,答题区间在第⑻—⒀段,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概括能力。)

19.作者认为“寂寞和清冷是做学问者的宿命”,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明确自己的看法(见仁见智[注: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2分),对看法适当分析(2分),联系实际(2分),分析事例(2分),表达(2分)

 

点击下载本文件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