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新闻两则》导学案4
   [标签: ]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注: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3、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注: 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注: 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注: 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第一则新闻:

    (1)新闻结构分析:

    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简练、准确地概括了这则新闻的内容,即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胜利豪情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导语:文章的前两句。第1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2句是对第1句的

补充说明。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主体:第3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注: 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注: 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一往无前[注: 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背景:融在叙事和议论中,安排巧妙,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更显示出新闻的战斗性。

    (2)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整体感知第二则新闻:

    (1)找出本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3) 问题探究: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学生“新闻”阅读方法总结: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 课堂检测

1、请你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歼灭(    )     阻遏(    )       惨败(    )           切断(    )

    击溃(    )      星宿(    )      逃窜(    )           锐不可当(    )

2、阅读回答: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 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用“||”隔开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然后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

  2. 第②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第_____________句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

  5. 第(12)句中加粗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_。

  6. 第⑨句中“南京”一词,不宜改为“蒋介石政府”,原因是什么?(不超过 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面对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导语和标题结合得很紧,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 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c. 导语从兵力、战绩和战线等方面概述了渡江作战的情况。

    d. 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和辉煌成果。

  8. 这则消息的主体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

    a. 长江自西向东流     

    b. 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 为了详写东路军   

    d.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附:

课内文段阅读参考答案:

  1.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

  2. 第②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对应、吻合、一致。

  3.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4. ⑨

  5. 神勇(“英勇善战”、“出敌不意”等);嘲讽(讽刺)意味

  6. 当时蒋介石已经下野,李宗仁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

  7. b

  8. d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