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比较·探究《老翁捕虎》《送东阳马生序》《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教案
   [标签: ]

比较·探究

老翁捕虎  送东阳马生序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心志坚毅的精神,理解成功所需要的条件。

2、理解课文情节曲折的特点。

3、继续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功的条件,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诵读三篇课文,借助工具书试着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和《老翁捕虎》。

2、阅读配套的《同步阅读》中《成功的秘诀》部分文章。查阅积累有关成功的名人事迹和名言警句。

3、教师查阅有关成功的名人事迹和名言警句。

教学设想:

本课的三篇课文中,《送东阳马生序》曾经入选为高中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其他两篇课文及《同步阅读》中的文章都比较浅显,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阅读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送东阳马生序》上,其他两篇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同步阅读》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时间安排为《送东阳马生序》两课时,其他两篇课文及《同步阅读》的内容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学,介绍课文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在这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它们分别是《愚公移山[注: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山海经〉两篇》。这几篇课文时代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课文编者却把它们编在同一个单元中,同学们能否也当一回编辑,说说把它们编在一起的理由是什么?即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明确: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课文表现的主旨相近,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怎样对待理想,怎样才能成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与前几篇课文主旨相近的一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同学们谁能来解释一下这篇课文题目的意思?

学生发言,教师也借此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教师明确:根据课文注释①可以看出,这里的东阳是马生即君则的籍贯;称“马生”是因为君则当时是太学生,所以这样称呼他。这里要注意的是“序”字,按现在通常的用法,“序”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介绍写作宗旨、经过或起介绍、评论作用的一种文章,可以称为书序或序言。本课题目中的“序”则是古代的另一种文体,是临别赠言的性质,也称赠序。赠序的“序”与书序的“序”名同而质不同,是不能混淆的。

临别赠言可以写各种内容,那么本文写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正确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第二遍学生齐读,教师注意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和是否正确处理句子的停顿。教师对不足的地方加以纠正。

三、学生质疑,理解文章内容。

⒈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自学中遇到的字词难点,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准备提出来请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或由老师帮助解决。

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字句,由全班同学帮助解释、翻译;同学解决不了或不准确的由教师帮助解决。在本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结合上下语境理解字句。

⒊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难词句解释:

①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办法。以: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译为“来”。

②手自笔录      手自:亲手。笔:用笔。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因此。得:能够。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与游:跟(我)交往。这里省略了“与”的宾语。

⑤俯身倾耳以请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⑥四支僵劲不能动      劲:僵硬。

⑦腰白玉之环      腰:这里指腰上挂着。作动词用。

⑧以中有足乐者      以中:以此之中。

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大致。

⑩犹幸预君子之列      犹幸:犹且有幸。

四、学生分组翻译课文,全班学生和教师帮助纠正不准确之处。

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词语翻译要准确,省略句要将必要的内容补充进去,成分前置后置的句子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

(说明:学生常常自以为弄清楚课文了,但常常只是处于半知半解状态,有时是误将错误的理解当成正确,所以交流翻译是检查学生理解程度的很好办法。)

五、讨论、整理本篇课文中“之”字的用法。

本课的“阅读练

[1] [2] [3] [4] [5] 下一页

习·探究”中要求“整理《老翁捕虎》和《送东阳马生序》两文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老师已经将本篇课文和前几篇课文中的一些含有“之”字的句子抄在这里。请同学们进行解释和归类。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之:的。

②弗之怠    之:这件事。(本句的“之”是宾语前置)

③走送之    之:指书。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之:指愚公。

⑤当余之从师也    之:用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主谓短语只作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或表示只是一个分句。现代汉语中没有与它对应的词语,翻译时可以不译。

⑥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之:同⑤。表示这里是一个与前个分句紧密相连的分句。

⑦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之:这。

⑧吾欲之南海    之:到,往。(此句不是出自本册课文,但语意浅显,以此作为“之”字作动词用的一个例子。如有其他更恰当的例子可以替换。)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类:

⑴第①句解释为“的”,助词。这是“之”字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在本篇课文中还有“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等。

⑵第②③④句是同一类,用来指代人、事或物,代词。这也是“之”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它具体指代什么,要结合上下文意理解。如《愚公移山》中的“跳往助之”,指代愚公。

⑶第⑤⑥句是同一类,助词。它的特点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本篇课文中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以视同这种用法。

⑷第⑦句是一类,代词。这种用法我们接触还不多,可以先了解有这种用法,将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再深入体会。

⑸第⑧句是另一种用法,动词。它的特点是用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充当谓语,例如《陈涉世家》中的“辍耕之垄上”。

“之”字除以上归纳的用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用法,今后在阅读中会接触到。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不靠死记硬背,而是掌握这些虚词的主要用法和典型例句,理解时重在结合上下语境来确定其用法和意义。有时用典型例句进行比对也是一种方法。

(说明:“之”字在所有文言虚词中虽然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阅读量不足,要完整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建议重点掌握第⑴⑵类的用法,并且先让学生掌握这两类用法的解释,至于属何种词性,不必过多强调。)

六、课外作业。

⒈熟读课文。

⒉复习本单元已经学过的文言文课文,找出其中的“之”字,并加以解释。

⒊搜集一两个名人成功的事迹。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学:提出问题,引起探究兴趣。

⒈今天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本文的作者是宋濂。哪位同学知道宋濂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自学回答。

教师补充,并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宋濂是元末明初学者,明朝建立后,他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被称赞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那么宋濂是怎么样成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呢?他是怎么样学习的?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二、细读课文,研讨课文内容。

⒈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宋濂读书中存在哪些困难?

⑵他是怎么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⒉组织讨论,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的发言中,师生共同归纳。教师逐步完成板书。

学习上的困难:一是无书,二是无师,三是生活贫困。这也是前三个自然段所写的各自重点。

怎么样解决:针对无书——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针对无师——趋百里外、执经叩问。

            面对生活艰难——以中有足乐者,略无慕艳意。

正是他能够努力克服困难、勤奋、专心地学习,他对老师的教导毕恭毕敬[注: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所以他取得了优秀的成果。(讨论过程中逐步将加点的这些词语板书)

这优秀成果表现在哪里?——第四段。我虽然已经“耄老” ,也“未有所成”,但是却受到皇上的宠幸,天下人的夸奖。最后作者假设提出问题让读者思考——那些比我更加聪明的人,如果也能够像我一样勤奋、专心学习,那么他们的成果不是可想而知[注: 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了吗?这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3、启发学生思维,评价宋濂的学习态度。

提出问题:宋濂的学习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他在学习中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涉及如何对待知识老师的态度,可以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思考。

教师引导:宋濂那种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他在学习上勤奋、专心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在对待知识老师的态度方面应该作辩证的分析,一方面,虚心老师学习是对的,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也不能唯老师是从,而更应该有所辨析,有所创新。

三、将本篇课文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探究。

⒈《送东阳马生序》写作者如何克服困难终于学习成功,这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有什么相通之处?

⒉先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齐声背诵课文。

⒊教师提出问题,引入对比探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的题目就是全文的主旨。那么,是不是只要是遇上生活贫穷、处境艰难等等忧患的人都会成功呢?是不是凡是生活优越、一帆风顺[注: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的人都是失败者呢?你能不能用你所了解的事例来阐述你的看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学生自由发言,允许有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阴霾,总会有坎坷,这是肯定的。但不是只要处于逆境就能成功,生活中不是也有许多处于逆境的人一蹶不振[注: 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永远陷于困境不能自拔[注: 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吗?那些乞丐应该是相对处于困境的人了吧?可他们中有几个成才、成功了呢?生活优越、一帆风顺的人也不是绝对就走向失败,2009年的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高锟就是生长在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里的,可是他成功了,成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高锟的材料附后)

那么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就是宋濂阐述的道理——对于学习,一定要热爱,要勤奋,要专心致志[注: 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要经过艰难困苦[注: 形容处境艰苦,困难重重。]的磨炼,更要勇于战胜困难。对于工作,对于事业,也是如此。

⒋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送东阳马生序》,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各有喜爱。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生》以议论为主,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送》则以记叙为主。它的优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的优点或特点。

本篇课文的优点有:

⑴长于细节描写。例如写冬天抄书的情境,老师请教正好碰上老师训斥时自己的做法。特别是第三段写严冬时自己如何背负书箱外出学习,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采用对比的手法。第三段中把自己的窘境跟生活优裕、家庭富贵的同学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学习的勤奋专心。

这篇课文还有许多优点,请同学们课后再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对它的理解和体会。

四、学生自读课文,加深理解,当堂成诵。

五、课外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作业。

 

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高锟教授介绍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教授二00九年十月六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高锟教授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高锟教授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曾住在法租界。高锟的父亲是位律师,家境还算富裕,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教授童年的实验室。

高锟于一九四八年移居香港,就读于圣约瑟书院,未毕业就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取得伦敦大学理学士及哲学博士学位。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六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备受学界尊重。一九九六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三四六三”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高锟教授在一九六六年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提出以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用以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传送,当时被外界笑称为“痴人说梦[注: 痴:傻。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但高锟教授的理论于九十年代被广泛利用,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被誉为“光纤之父”。

高锟亦曾获多个国际学术奖,包括美国工程学会的一个被誉为“工程界诺贝尔”的奖项。如今,诺贝尔奖委员会终于将二oo九年物理学奖授予他。

高锟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第三课时

一、教师导学,介绍作者、作品。

同学们都应该看过一部著名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其中那位富于正义感,敢于与奸臣斗争,又富于才华、诙谐幽默的纪晓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说说他的情况呢?

教师补充:纪昀,字晓岚,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才高八斗[注: 比喻人极有才华。],曾领衔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还独立创作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他富有才华,又生性幽默滑稽,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就是根据他的传说写的,但这是经过大量的虚构、改编、附会而成的,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情况。

《阅微草堂笔记》,笔记小说集(课文编者认为是记载真人真事的笔记,但多数文学史认为该书为笔记小说),共二十四卷。书中主要记自己在各地的见闻,以及亲朋或奴仆等提供的材料,多为鬼神怪异的故事。本书涉及的材料甚广,大多又来自实际考察或下层民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朝政官场面貌与世俗人情,同时也常常通过故事揭示人生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阅微草堂笔记》里选出的一篇课文——《老翁捕虎》。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第一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一遍《老翁捕虎》,其他学生看课文,纠正其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或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本文中有不少生字,课文中都已经注音,要引导学生注意对照检查。

朗读时要强调正确停顿的句子:

1、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

2、闻/此虎距城/不五里

3、遂/命役导往

4、其目/以扫帚扫之

5、习/伏众神

6、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7、暗中捉笔/书条幅

(二)第二遍读课文,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的地方,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大意,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由同学讨论或教师解答。

补充解释的句子:

1、习伏众神——习,熟练,这里指熟练的人。伏,通服,这里是使别人佩服的意思。

2、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在每一片纸上写一个相同的字,然后把每一片纸对着太阳叠在一起,上面的字没有一笔有丝毫的不同。

三、研读与赏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一)中国古代的小说历来讲究情节的曲折,以此吸引读者,特别是古代章回小说,每一回的结尾都会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使人欲罢不能[注: 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老翁捕虎》这篇课文也是这样,打虎的过程很简单,但作者先作层层铺垫,制造了许多悬念,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最后一招捕杀了老虎。

请学生对照下列问题,第三遍读课文,用课文回答问题,并翻译这些相关的语句,并且说说这些描写怎么样引起悬念。

1、旌德县为什么要聘请唐打猎捕虎?

2、纪中涵对聘请唐打猎重视吗?唐打猎对旌德县的捕虎重视吗?

3、唐打猎派了怎么样的高手来捕虎?

4、老翁面对纪中涵的失望采取了什么态度?

5、杀虎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6、老翁为什么能够如此干净利索地捕杀老虎?

参考答案:(相关课文语句及课文翻译略)

1、老虎伤人,本地猎户不但没法捕虎,还被老虎所伤,如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呢?——悬念一。

2、纪中涵“遗吏持币”,足见其重视非常。“唐氏选艺至精者”,可见他们对此也是十分重视的。这“艺至精者”是什么个样子呢?——悬念二。

3、所谓“艺至精者”竟是一老一少,老者还不断咳嗽,他们能捕杀老虎吗?——悬念三。

4、老翁提出先除虎再吃饭,口气不小,可能吗?——悬念四。

5、对带路的衙役讥笑,叫童子先叫醒老虎,是否太大意了?这是作秀吗?——悬念五。

6、一招杀虎,如此利落,是什么原因呢?——悬念六。

通过层层悬念的解开,故事达到高潮,也揭示了要说明的道理。层层悬念的设置,也深深地吸引了读者,使人欲罢不能。

(二)不但中国的优秀小说常常讲究情节的曲折,其他的优秀叙事作品也是如此,《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这篇课文也是如此。请学生自读课文,分学习小组讨论它设置了哪些悬念。

参考答案:

1、明明到第一零三号街要走六十条横马路口,为什么夏里宾先生说只有五条马路口?

2、要到的地方是第一零三号街,为什么夏里宾先生说到第六号街的射击游艺场?

3、过了游艺场还有很远的距离,为什么他又说只有十一条横马路了?

4、为什么夏里宾先生会提到动物园里的猩猩?

5、对于“我”的疑问夏里宾先生为什么总是答非所问[注: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本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于悬念作用的理解,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即可,也不必要求回答全面。)

学生归纳悬念的作用。

教师明确:设置悬念是叙事作品中常见的方法。多重悬念的设置,可以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生动曲折,扣人心弦[注: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增强艺术感染力。

四、课外作业。

(一)完成《伴你学语文》的配套练习。

(二)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

(三)阅读“同步阅读文库”中本单元的文章,思考它们各表达了什么样的道理。

第四课时

一、导入示例。

成功是每个人的渴望。但是在人生漫长的跋涉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成功的顶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本单元的课文,都跟实现理想有关,读了这些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这节课我们就想跟大家一起探究什么是成功的秘诀。

二、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本单元的课文和“同步阅读”的课文,分别说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注: 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永远需要乐观进取,树立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需要持之以恒[注: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的拼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穷困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能力,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萎靡懈怠,以致亡国灭身,要求人们正确对待逆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注: 精神振作,有所作为。]

精卫填海[注: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夸父追日》:不畏艰险,敢于挑战,要有必胜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注: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

《老翁捕虎》:勤学苦练[注: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持之以恒,才能成就超人的技艺,后天的勤学苦练胜过先天的聪明灵巧。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常常集中在五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常常注意未来二十四小时内使你觉得有趣的小玩意儿。

《火光》:不论生活中遇到多少的黑暗,心中也要保持希望的火光,朝着火光加劲划桨,火光就在眼前。

《成功的秘诀》:除了工作,遗忘其他一切事物,集中意志以求工作完美,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堂吉诃德》:这是一个矛盾、复杂的艺术形象,他脱离实际、迂阔顽固,以幻想代替现实,可笑可悲;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他有一种不惧艰险,不怕牺牲,为了理想的实现,百折不挠[注: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奋不顾身[注: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

《弈秋》: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

《阿巴·夏尔巴的勇气》:有时敢于放弃和敢于争取胜利是一样重要的。

三、探究反思。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都是完全正确的吗?

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要鼓励有不同意见,引导求异思维。也可以引用预习时搜集的事例、名言来证明观点。

教师引导,提供参考意见:

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多少有一定的片面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愚公移山》如果真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看显然是不合算、不现实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讲述的道理也过于绝对化。任何矛盾的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忧患本来就是人类生存的大敌,要使它能激活人的生命力,还需要人的自身素质、外部条件和机遇等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多数凡人所难以具备的;安乐本身就是良好的生存条件,如果人能充分把握利用这种有利条件,他就能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快。否则,人类的全部艰苦努力,都是为了摆脱忧患困苦,创造安乐的生活环境,岂不变成自掘陷坑吗?事实上,更多的人是死于忧患,生于安乐的。

《老翁捕虎》讲述的道理,强调苦练、熟习,但实际上,并非每个人苦练了就能熟习、熟习了就能生巧。要能成功,还得有其他条件,比如良好的禀赋、科学的方法、有利的条件等等。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中夏里宾先生的“生活哲学”,也只能是“局部真理”,因为现实生活是十分复杂的,绝不像走几条马路那样简单,尤其是在重大问题上,若干个近期目标的相加,并不一定等于长远目标。这里还有个科学规划的问题,而这是一般人所难以做到的。

但是,从总的来说,面对困难如果能够树立信心,乐观进取,持之以恒地与困难搏斗,总是应该肯定的,在同等情况下,是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的。

四、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一个词,叫做“个人发展”,你认为怎么样才能实现个人发展呢?人只要朝着个人认定的目标去发展,行吗?

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社会也应该尽量提供树立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条件,这在理论上讲无疑是正确的。但社会是复杂的,它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就会使社会分工变成一种强制。事实上,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都不是自己喜欢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干的是自己喜欢或有利“个人发展”的吗?多数干部、职员也恐怕不是很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即使在国外,也不是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注: 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发展的,例如法律规定达到一定的年龄的人都可以竞选总统,甚至有的地方小狗小猫也可以参加竞选,但在实际上除了那些特定的人,其他人都是绝不可能的。“个人发展”要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理想的实现要从现实出发,除个人努力外,还要找到个人与社会的契合点。

五、课外作业。

(一)熟读本单元的文言文。

(二)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配套练习。

上一页  [1] [2] [3] [4] [5]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