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七律长征(八年级必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七律·长征》教案八上语文教案   
【 素质教育目标 】

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注: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导航 】

1.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弘,有一泻千里[注: 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的韵律,感受毛泽东诗词的威武雄壮、磅礴之势。通过反复朗诵,直至背诵,要求感情充沛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毛泽东的诗词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对关键的诗句研讨、老师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全诗的内容,充分了解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3.通过诗句的理解,了解诗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作品中一幅幅威武雄壮画面,充分体会诗的意境。



【聚集重点难点】

1.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的夸张手法。

3.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机、投影仪、《长征》的录像带、磁带。

2.让学生找有关长征图片、观看片段剪辑。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2.激情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的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还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词,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可启发学生谈:通过影视、课本和平时阅读的资料,以及自主学习所掌握的信息,说说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小结〕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注: 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注: 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的伟大诗篇。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学生反复跟读。

2.学生借助书下的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疑。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全诗的结构。

想一想,哪两句诗在全诗中起到总领的作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学生可从内容、形式、感情色彩上感受这首诗词所表现的气势和伟大精神。(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

〔点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注: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注: 亘古:人人有责从古代到现在。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注: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的勇毅精神。以下六句是把主题化作了一系列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作用是,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一幅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师生解题。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投影出示)

①你知道“七律”有什么特点吗?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②你怎样理解“长征”这个题目?多长的路叫长征,你能说清楚吗?  是谁领导的长征?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有什么重要意义?

③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副威武雄壮的画面?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

④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说说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2.〔讨论〕引导学生读诗,学生独立思考后,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

〔提示〕问题①应从诗的体裁特点上思考,把握好节奏。

问题②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集思广义、合作交流。

问题③根据诗句的内容,以及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

问题④引导学生从时间上、路程上、自然环境上和当时战局情况等方面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汇报的内容加以点拨,得出结论。

〔小结〕:明确讨论答案:

①七律,是七言八句,三、四两句对仗,五、六两句对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读清楚诗的韵脚。

②这里的长征是指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从1934年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宁边区进行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败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追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长征的意义:(1)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目标,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注: 由危险转为平安(多指局势或病情)。]。(2)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这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们很多人以后成了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正如毛泽东所说:正是这批衣衫褴褛的精英,改写了中国的历史。(3)长征的胜利,最具深远历史影响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红军通过长征转移到了抗日的前沿,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使毛泽东及共产党赢得了中国。从此以后,抗日的烽火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越烧越旺。

③五幅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表现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时间长,一年的时间;路途远,全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途中既要战胜险山恶水,林莽草地,严寒酷暑,又要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还粉碎了党内张国涛的破坏分裂活动。这样艰苦卓绝[注: 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极其艰险的远征,不仅在中国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注: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的。

 

(四)形成应用,巩固提高

〔讨论〕1.诗不同于散文 ,作者把红军的革命气概及大无畏精神浓缩在四联八句的诗里,体会“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寒”字有多样化的理解,诸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法?或者谈谈你自己的见解。

〔提示〕有人认为,一个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注: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

〔点评〕这一题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与生动,而且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答案不要求一致,但要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时要加以比较几种说法是否合情理。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长征的伟大精神和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

〔讨论〕2.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而且岷山终年积雪,山上空气稀薄,从来没有人走过,毛主席为什么说“更喜岷山千里雪”,怎样理解这句诗?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点评〕此题是让学生充分地想像过岷山的艰苦,但为什么还说“更喜”。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引导学生体会红军的乐观精神和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讨论〕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点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体会夸张手法的运用和反衬手法的作用。极言其小,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气魄,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课后小结〕《七律·长征》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在写法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把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注: 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的英雄业绩,通过8句56 个字,充分表现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拓展延伸〕:

1、〔辩论〕结合诗的内容回答问题: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那么“长征精神”是什么呢?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要不要长征精神了?请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点评〕长征是中国史上惊天动地[注: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有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必胜的信念。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长征精神。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长征精神给我们什么动力,你受到哪些启发和鼓舞,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理解的长征精神)

2、〔应用〕《长征》一诗中,毛主席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图。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通过联想和想像,用一段文字描述长征途中典型的场景,充分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实践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搜集毛主席诗词,至少五首 ,抄写在本子上。 在班级组织一次以“毛主席诗词”为主题的诗词朗诵会。形式不限,可小组为单位,可个人配乐朗诵,老师组织点评。

 

【语文资料采撷】

1.长征的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于1934年10月,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1935年1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下,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随后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2.怎样认识毛泽东这位领袖诗人 (节选)

柳亚子先生曾高度评价与赞扬毛泽东的诗词,他认为毛泽东才华横溢,是古今任何词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有毛泽东才是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最伟大的词人。当然,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他们的遭遇是一个时代悲剧。但是,问题在于,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毛主席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注: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他写出的诗词都是激荡人心的,催人奋进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这正是毛泽东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诗词的魅力之所在。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他身上的这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几个“伟大”作为条件,他是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革命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于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注: 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加上他对诗词艺术有深厚修养兼有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词。毛泽东的诗词是一个领袖人物在革命过程中的抒情言志,是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把豪放派的词加以发扬光大[注: 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的结晶。应该说,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伟大的诗词大家,可算是千古绝唱第一人。

3.姚雪垠评析《七律·长征》(节选)

当个人崇拜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的年代,社会上曾认为毛主席的每首词都是伟大的,每一句诗都是不能评论的。这样以迷信代替理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毛泽东同志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而论,他的最高成就是词,而不是诗。在他的数量不多的七律诗中,我最喜欢的是《长征》。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十分统一和完美,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

《长征》一诗,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这首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实生活概括和提炼出来的。但是一切艰难和牺牲都不提了,只表胜利的喜悦和对艰难与困苦的藐视。多么伟大的气魄!多么惊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多么鼓舞人心[注: 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长征》的艺术既有朴素流畅之美,又含工整高华之美,使两种美的要求统一,如水乳交融[注: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毫无人工痕迹。,更不是凑出来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真理,于此又得一证明。

律诗必须讲究对仗,尤其对中间两联对仗要求很严。就艺术技巧说,这四句是一首律诗的成败关键所在。《长征》的中间四句,不仅对仗工稳,而且第三、四句颇为警策。

第五、六句,写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诗人藐视了两处困难,只用“云崖暖”“铁索寒”写到这两道天险的抢渡成功,其他都不提了。何等轻松!

《长征》一诗到此用这样的感情轻快的诗句煞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为什么诗人用“更喜”两个字呢?因为沿路已经战胜的种种艰难困苦[注: 形容处境艰苦,困难重重。],在英雄的红军看来还觉得不够味,又兴致勃勃[注: 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更喜)翻了一次大雪山,这才使全军开颜了。

在我国文学史上,写行军打仗的诗很多,都是着眼于写行军之苦。像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行程之远,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史上也不曾有过。歌咏长征的诗人就是三军统帅,历史上不曾有过。诗人以如此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写艰苦卓绝的长征,而且艺术上达到如此高的成功,不仅历史上不曾有过,而且今后也很难再有,此诗可谓千古绝唱。

在《长征》一诗中,诗人以前无古人[注: 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也指空前的。]的夸张手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反复吟诵,只觉其鼓舞人心,丝毫不使人有浮夸感觉。《长征》极大地夸张了统帅与三军将士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我们却百读不厌[注: 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认为是千古杰作,道理就在于诗人确实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生活中提炼出诗,深刻地概括了红军的革命精神,浓缩为七言八句。这一创作上的道理,对我们的作家和诗人们很有启发。

 

 

张卫青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