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红色诗歌三首》(囚歌,就义诗,我的“自白”书)教学案
   [标签: ]

《红色诗歌三首》教学案

三春中学初二语文组集体备课  执笔人:赵修玉

 

《囚歌》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的选择,体会诗歌两个“自由”的内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注: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

 

  1、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  棺(棺木)   敝(敝帚自珍[注: 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因(因为)  官(官司)   敞(宽敞) 

 

  2、辨析多音字。

 

    热    血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3)人:坚定的革命者。(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6)活棺材:监牢。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

 

  1、了解作者生平。

 

  (1)师:《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叶挺)

 

  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2)指名回答。

 

  (3)教师简介作者。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

 

  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2、解题。

 

  (1)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诗歌读一遍,想一想,课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回答。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注: 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师: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囚歌》

 

  1、指名朗读诗歌

 

  2、师:朗读着首诗歌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相信大家在理解诗歌内容之后肯定会明白的。

 

  二、讲读第一节

 

  1、生自由读一读第一节。

 

  师:想一想,叶挺同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请把它们划出来。

 

  2、师: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3、师: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注: 嘶:哑;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4、师:当我们明白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朗读这一节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们试着读一读。然后,四人小交流。

 

  5、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一个声音……给你自由!”这句是敌人对革命者的诈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表现出敌人的阴险狡猾。“自由”二字要读得虚伪、轻浮、声音拖长些。)

 

  6、师:大家都读知道要用读出反动派阴险狡猾的语调,那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痛恨的思想感情。)

 

[1] [2] [3] [4] [5] 下一页

  7、师:让我们怀着这种语气把第一小节读一读。

 

  过渡:

 

  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注: 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第二节诗告诉了我们。

 

  三、讲读第二节诗

 

  1、指名读第二节诗。

 

  2、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出怎样的回答?

 

  3、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4、师: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有什么不同?

 

  5、指名回答。(第一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

 

  6、师: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该怎样读?

 

  (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读要坚定、有力、高昂)

 

  7、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过渡:

 

  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诗歌中哪里告诉我们?(第三节诗)

 

  四、讲读第三节诗

 

  1、全班齐读第三节。

 

  2、师: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1)“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4、师: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5、师;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

 

  (“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五、指导朗读

 

  1、确定停顿处。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全班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朗读背诵《囚歌》。

 

板书设计:《囚歌》叶挺:坚贞不屈、为革命事业而献身

 

《就义诗》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意,体会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注: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的革命精神。

 

2.感悟革命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3.了解吉鸿昌,背诵诗歌。

 

导入

 

吉鸿昌说“我是中国人”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注: 接连不断。]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剌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注: 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到:“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了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到祖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来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认识作者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人称“吉大胆”。1930年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寻求国际声援。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将日军驱出察境。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继续进行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刺伤被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联合冯玉祥等组织抗日同盟军,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军纪严明,同仇敌忾[注: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收复了许多失地,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大敌当前[注: 面对着强敌。形容形势严峻。],外侮在即,然而蒋介石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屈膝退让,对内疯狂屠杀抗日爱国志士。在生死的关头,吉鸿昌已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后两句,紧承上句,“国破尚如此”, “国破”是因其壮志未酬[注: 酬:实现。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身先卒之憾恨而让他刻骨难忘。东北沦陷,生灵涂炭[注: 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而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胀,华北危急,平津告难,在此国之将亡之际,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依然推行其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吉鸿昌早已抱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毅然决心。如果不能死在抗日前线上,那么留此头颅又有何意。其悲壮之势,豪迈之情,直逼云霄。

 

小结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呢?

 

诗歌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注: 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的牺牲精神。

 

练习

 

1.默写吉鸿昌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第一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悲壮寥廓。为悲壮和从容就义[注: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做铺垫和渲染。

 

3.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更加强烈坚定的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的革命精神。

 

4.三四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理想?

 

写作者死后还要继续革命,消灭敌人。表达了革命到底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我的“自白”书》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2、感受陈然烈士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

 

【简介】

 

陈然:河北大名人。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曾任中共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特支书记。1948年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任凭敌人的毒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坚强不屈[注: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整体感知】

 

1.师读课文,看看是谁要他自白?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答: 蒋家王朝。

 

2.文中对“蒋家王朝”的统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请找出来。答:魔鬼的宫殿。

 

3.国民党反动派要他自白什么? 答:出卖同志,背叛革命。

 

4.我们看他给了敌人想要的自白没有?答:没有,他写的自白书不是敌人想要的那种。

 

5.过渡:其实文中有一句话陈然已经一口回绝了敌人。这句话是什么呢?

 

答:“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6.陈然不需要自白什么?陈然为什么说不需要呢?

 

答:这句话直接了当地回绝了敌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革命者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不需要也不应该向敌人交什么自白书。

 

【讲读第一节】

 

1.陈然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回绝敌人的呢?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叫他说出来,采用了什么办法?“带血的刺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带血的刺刀”呢?用一个词概括敌人是怎样对待革命者的。答:毒刑拷打。

 

2.在敌人的毒刑拷打下,陈然表现得怎样?用词语来说一说。答: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注: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3.这一节讲什么?答:敌人威逼陈然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了。

 

【讲读第二节】

 

过渡:革命者为什么能如此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呢?诗中有两句说明了不自白的理由,请找出来读一读。答: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4.比较句子。

 

a、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b、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读两遍,两个“人”有什么区别?在谁面前低头?低下头说明什么?那么“高贵的头”指的是什么?  答:革命气节。

 

5.“怕死鬼”是怎样要求自由的呢?这个“自由”是靠什么得来的?

 

答:牺牲自己的人格来换的 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要加引号。

 

6.革命者与“怕死鬼”是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的,革命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答: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7.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答:反问句,蔑视敌人,为正义事业舍身的浩然正气。

 

小结:这一节讲了不自白的理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讲读第三节】

 

过渡:敌人用尽了毒刑拷打,仍不能叫陈然说出半个字来,你为陈然担心吗?你为什么担心?陈然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8.在死亡面前还“放声大笑”说明什么?他笑什么?“魔鬼的宫殿” 能在笑声中动摇吗?“笑声”指什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9.“凯歌”是什么时候唱的歌?“高唱凯歌”了,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胜利充满信心。

 

10.这节中的自白没加引号,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的“自白”书其实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宣判书。

 

小结:表现了宁死不屈[注: 宁愿死也不屈服。]的精神和气魄。

 

【小结】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然而, 28日后,陈然却在重庆大坪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临刑前, 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但是革命的鲜血没有白流。红旗就是千千万万[注: 形容为数极多。]个革命者的鲜血染成的。他们没有死,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人民前进。

 

《牛虻就义》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牛虻面对死亡表现出的镇定与无畏,体味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受。

 

3、阅读交流中感受牛虻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坚强的伏契克面对盖世太保的严刑拷打,表现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请大家送读出这句名言—… 在敌人枪口下的牛虻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节选自爱尔兰女作家艾塞尔·丽莲·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一部分――《牛虻就义》,从中感受牛虻的精神风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师生交流,互相补充)

 

艾塞尔·丽莲·伏尼契1864年出生于爱尔兰,丽莲早年丧父,从小就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她在18岁时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于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1889年,丽莲·伏尼契开始创作一部反映意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说,为此她曾前往意大利,到档案馆和图书馆搜集历史材料。8年(1897年)以后她的小说在伦敦出版,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注: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的《牛虻》。主人公资产阶级出身的青年亚瑟(牛虻是他的笔名),曾经使很多青年受到巨大的鼓舞,走上革命的道路。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就曾对牛虻的勇敢和非凡的毅力作出高度的评价。

 

三、整体感知

 

1、预习考查:字词正音正义。

 

虔(qián)诚(chéng)  忏(chàn)悔(huǐ)  踉(liàng)跄(qiàng)  沮(jǔ)丧(sàng) 尴(gān)尬(gà)

 

2、谈一谈阅读感受:试着给课文标题加个修饰语,力求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的牛虻            就义

 

预填词语:大义凛然[注: 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从容无畏、意志坚强、机智勇敢、沉着乐观、忠诚于革命、乐观无畏、镇定无畏、笑对死亡、慷慨赴死……

 

   3、小结:

 

   本文节选自《牛虻》第三部第七章,通过对牛虻就义场面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精读讨论

 

1、读了小说《牛虻就义》,你感到最震撼最动人的或者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或最让你感动的一幕是什么,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援引课文相关内容谈一谈。

 

精点词语板示:从容无畏、沉着乐观、机智勇敢、忠诚于革命、慷慨赴死

 

          宣判死刑:对死亡的无所畏惧

 

牛虻(méng)就义  刑前要求:不忏悔  不用捆  不遮眼

 

          行刑经过:镇定自若 从容乐观 笑对死亡

 

2、统领、军曹、士兵的“发抖”“尴尬”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6、35-37、41-42段)

 

明确:都被牛虻的冷静、笑对死亡的无所畏惧所吓倒、感动了。

 

3、小说中牛虻说“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而牛虻是小说的主人公亚瑟的笔名,伏尼契以“牛虻”作为亚瑟的笔名有什么深意?

 

引导学生阅读《语配》p.33.“知识窗”—“牛虻”的来历。提取重点信息:生动地比喻、赞颂牛虻那种毅力和无畏以及蔑视敌人的性格。

 

补充资料:“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注: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注: 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

 

明确:牛虻就是比喻主人公亚瑟的宁死不屈与逆境中坚强不屈的精神,它将是当时社会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的代名词。

 

五、拓展探究

 

假如让你为牛虻写一个墓志铭,你将怎么写?

 

六、板书设计:

 

       宣判死刑:无所畏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牛虻就义    刑前要求:不忏悔  不捆身  不遮眼

 

行刑经过:镇定自若 从容乐观 笑对死亡 

 

从容无畏、沉着乐观、机智勇敢、忠诚于革命  慷慨赴死

 

七、课堂小结

 

《牛虻》一书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牛虻最后在遗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至今成为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和处决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

 

下面 ,就让我们诵读着牛虻在狱中写给一个自己终生珍爱的高洁的女人—琼玛的一封信里一首小诗(附下)来完成我们的名著阅读之旅吧!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课后反思:

 

 

 

 

 

 

 

 

 

 

 

 

 

 

 

 

 

 

 

附文: 《牛虻》内容简介

 

《牛虻》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它描写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小说主人公牛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注: 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注: 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突出的典型形象。作品令人信服地描述了牛虻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他从一个资产阶级公子哥儿[注: 指富贵人家只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如何在黑暗现实的教训下觉醒,自觉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坚强战士的人生历程。作品中另一主要人物蒙太尼利也塑造得十分成功,成为他那一类人物的深刻而典型的代表。总之,《牛虻》是一部好书,内容富于教育意义,语言风格别具特色。

 

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叠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蒙太尼里发现了亚瑟的活动后十分不安,想方设法[注: 想种种办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作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琼玛,悄悄地爱上了她。

 

蒙太尼里调到罗马当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尔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们的被捕,连琼玛都以为是亚瑟告的密,在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对神甫竟然会出卖自己感到震惊,同时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要发狂。他一铁锤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以示与教会决裂。然后他伪装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亚瑟度过了人间地狱[注: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了。他受命于玛志尼党揭露教会的骗局。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注: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地指出,以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为首的自由派实际上乃是教廷的忠实走狗。牛虻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

 

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注: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至此,琼玛才豁然领悟: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

上一页  [1] [2] [3] [4] [5]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