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梦》赏析
   [标签: ]

《梦》赏析

胆战心惊[注: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并非来源与什么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绝望孤立是来源于自身的纤弱的神经。我们知道几米正是以一种灰暗的画风配上纤弱的文字表达那样一种绝望无奈。我想勉强可以把对象叫做世界意志。最早希腊的哲学家形容人是关在山洞中犯罪受惩罚的无知的群体。除了像尼采那种意志主义者称自己为太阳,像叔本华等等大多数的哲学家在自己书中多渗透了这样一种绝望。我像卡夫卡的小说表达的无非也就是一种人的绝望无奈的情结和纤弱的生命力。他在《梦》中写主人公在梦中看到墓碑上刻的正是自己的名字欣喜若狂[注: 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暗喻可他这样一种心情吧。 

卡夫卡有一篇小文《梦》大意说,黄昏时候,一人独自在林中路上散步,入夜,忽见路边有人挖坟,那人很是诧异,正在惶惑之时,挖坟者召唤散步者,他就走去,挖坟者对散步者说:“这是为您挖的坟,请您进去罢!”散步者惊慌中不肯顺从,但还是被人推进坟坑,埋掉死了。散步者死后一阵挣扎,从死中醒来,随成一梦。从这则故事中看,有人做散步者,喜欢自由的空气;有人做挖坟者,力图埋掉自由的空气,可是,空气埋不掉,只好去埋掉那呼吸空气的人。于是,空气是自由的,而人却始终不是。从前人们喜欢讲讲自由,而今人们喜欢讲讲现代。 

我个人觉得《梦》这个短篇很好地体现了卡夫卡跳跃式的写法,或者说只有这卡夫卡式的语言才能表达梦境特有的荒谬感。同时,只能在清醒时阅读这个短篇的人所获得的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的恍惚感,以及个人经验上对梦中元素的自我改造现象的猜疑与小说描写的印象的重合,这些都让我们对“《梦》”产生一种罕见的亲切感。 

对于梦这个日渐流行却仍然神秘的主题,弗洛伊德在那本再版了无数次的《梦的解析》中曾经引用兰克就“弗朗茨所指出的匈牙利报纸《纸媒》上刊登的关于梦境的一篇漫画与梦的理论关联”发表的论文,很有意思地阐明了梦境按照梦者的主观意愿去暧昧地伪装/劝阻,梦思中从抽象无形到具体物形象的转变,间接表达梦者的欲望和观念这一事实。 

毕竟是小说,我猜《梦》中的内容多是卡夫卡的创造,梦者不可避免的做梦经验将会是希望被忽视的。况且主题还是叫“梦”;但这绝不是说你可以随意狂想;并且你要学会谨慎地应用那些断断续续地跟着分号的句子。 

看过卡夫卡的小说的人会觉得几乎所有故事性较强的作品都像是一个在梦魇中睁不开眼,或是梦游在夜幕下某个偏僻农庄里的醒来的主人公的各种经历;一个过度敏感的作家能忍着,或者说,他有不把他所经历的一切残忍地剖析干净然后极其“细腻”,“写实”(包括那些具有抽象性质的主题)地表达出来的写作特点,应该是很少有的。 

作家似乎都很喜欢于用死亡来说明问题。你可以从对这小说的阅读过程中时刻感受到作者那颗冒着冷汗的心:人物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出场,彼此一定不能有语言交流,k(或者卡夫卡)对自己的死好奇期待却又不敢正视,宣布k的死所的画家邋遢的衣着,手中的铅笔,还有故作迟疑又局促不安[注: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的表现。最后k同情了他甚至掩面哭泣,实是为自己而哭。 

当joseph(约瑟夫) 第一个字母j被写下时,画家恼怒了,恨自己告诉了k这墓是为他而掘,也恨不能挽回k的死吧?画家应该是代表k心目中的支持者,但她不可能和他一起死,她得离开他?k会当着她的面安心地死去?心醉神迷…… 

捉摸不定的神秘性或许又是梦美的另一个原因吧!卡夫卡用它同样神秘的笔调描写过他神秘的梦。奇怪的场景,奇怪的对白,奇怪的人物,这是初读《梦》的人们的印象。但是,这看似荒谬与不合实际的“梦”却蕴含着深深的哲思,只有梦才能为卡夫卡提供发泄的空间,他将头脑中不安跳动的思想深深嵌入梦中。所以说,梦是美的。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