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标签: ]

《当我死时》教案
兰州交通大学东方中学 赵玉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 读出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与情感
3、 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三、 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
关于作者:
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应该使用的情感:
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
明确: 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床的使用
(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
(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 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2、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 

死   在祖国         大括号    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安葬——安眠——安魂
  
    作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地址:兰州交通大学东方中学初一教研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