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案
   [标签: ]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竺可桢的卓越贡献,学习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献身祖国科学事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尽瘁的崇高精神。

  2.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及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写一位科学家,但却没有写科研经过和科研成果的具体内容。说说它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选材的特点,可用“精巧”二字来概括。

  竺可桢从事气象研究工作五十六年,可写的极多。作者只选了三个科研成果和他“最后的著作”来写。介绍了他既注重身边的观测,也注重野外考察;既注意研究历史文字资料,也注意研究眼前学术界的新观点、新动向。突出他科研工作的“卓越”。

  作者还从竺可桢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三个方面的习惯来选材,介绍成就取得的原因。写习惯笔墨经济,横着从一“点”可表现一“面”,纵着可表现时间之长。因而,最能表现竺可桢一丝不苟[注: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持之以恒[注: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他科研品质的“卓越”。

  作者还选了竺可桢三个科研成果的重大价值来写,反复指出他的成果为生产服务,“给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崭新的前景”等社会意义,突出他科研成果的“卓越”。

  作者能围绕“卓越”精巧选材,是从众多材料中认真分析、判断,准确地把握了竺可桢的独到之处[注: 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的结果。不写竺可桢科研成果的具体内容和经过,正是要集中表现他的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之处。

  2.本文以三个科研成果为骨架,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并未着意刻画竺可桢的形象,但读来却鲜明亲切。说说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分析:本文细节描写有多处。第1自然段先写竺可帧步行穿北海的情景,特别仔细地写出行走路线,让人感到老人来来去去辛辛苦苦,并且从来如此,使坚持观察物候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4自然段细致地写了竺可桢每天早晨测量气温的习惯。那连续的动作让人感到老人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态度。这段还写了“小口袋的盖布总是先磨坏”的细节,让人仿佛看见了老人几十年来天天坚持测量气温的情景。第6目然段细致地写了在野外每到一处总先用“随身四宝”观察的情景,也是用连续的动作表现老人观察的熟练、有条不紊[注: 紊:乱。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从这一很小的工作习惯可以想见他全部的考察工作。第13目然段写临终前一天老人作观测记录,特意写了注上“局报”两字的细节,可见老人的求实精神。细节描写可以起放大镜的作用,既可以以小见大,也可以以局部见全局,特别是写生活、工作习惯的细节,还可以从此时见一生,从而让我们见到了竺可桢的精神世界。

  3.文章写的是竺可桢,为什么又记叙、描写了毛主席、周总理会见科学家的情景?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的突出?

  提示:这一问目的在于体会文章侧面烘托的写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能够亲切会见竺可桢,充分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竺可桢确实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从而进一步表现了课文中心。两次会见都借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融洽的气氛,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说明竺可桢是个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同时,两次谈话后竺可桢都受到了鼓舞,获得了启示,这不但揭示出竺可桢不断进取的动力所在,而且表现了他对党对祖国的热爱,这些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结合课文,说说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对所记叙的人或事发表看法、进行评论、揭示事物深刻意义的一种表达方式。《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地将议论融于记叙之中。如课文一开始交待竺可桢每天步行穿过北海公园这件事后,用设问的方式发表议论“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他研究物候的目的,是要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服务”。文章用议论的笔法,交待了研究的目的。目的的崇高,更让人感受到竺可桢在上班的路上都在进行科学观察研究精神的崇高。由于竺可桢的辛勤实践,他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本书,文章这样议论“这部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推重。它的价值在于充分掌握历史上气候变迁的情况,古为今用[注: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对气候的长期预报很有好处”。议论不多,竺可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道理却点得明明白白。当文章写到竺可桢病情恶化、生命垂危还做科学研究记录的情景时,作者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地议论到“这位卓越的科学家,一直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他留下了人民需要的科学遗产。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这些议论是对竺可桢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竺可桢一生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竺可桢一生献身科学事业并为之做出重大贡献的高度赞扬。使人们看到了竺可桢不仅在科研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而且在精神上也是“卓越”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记叙文中恰当的议论,不仅不会使人感到空洞,反而在文中常常会起到点明事件意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乃至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介绍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解放前曾任东南大学地理系主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与地理工作者。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他热爱祖国,解放前夕,坚决拒绝去台湾。解放后他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勤奋地工作,并在许多学科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1962年光荣入党。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发展我国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字词教学:先让学生默读一遍课文,边看边摘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同时阅读课本注解,查字典。

  本文字、词教学可分三类进行。

  1.课本中有注释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正音、辨形:

  矍铄(铄和砾不同。砾,碎石)寻觅 物候 翔实(“翔”同详,除“翔实”外,两字并不相同)玉树琼枝掩映 聆(和铃不同)孜孜不倦[注: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和玫、枚不同)杞人忧天

  2.课本中没有注释的,教师可以作些补充讲解(出示小黑板):

  新颖:新而别致,这里指具有超越旧说的新见解。

  潜力:蕴藏着的,尚未发挥的力量。

  罗盘:利用指南针测定方向的一种仪器。

  海拔:是从平均海水面起,测量出来的地势的高度。

  崭新:极新。

  饶有兴趣:满有兴趣的意思。(饶:富有;多。“饶”与“绕”“挠”不同,书写“尧”时不能在上角加上一点)

  谈笑风生[注: 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而又富有风趣的样子。

  博得:用自己的行动换得。

  推重:钦佩,重视。

  (三)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这篇课文记叙了竺可桢从事科研工作的哪几件事。

  (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这篇课文写了竺可桢一生从事科研的几个片断。要求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概括叙述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同学发言,教师归纳:文章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竺可桢长期进行物候观察,绘制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竺可桢到野外深入调查研究,写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关系》。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竺可桢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得到新的启示,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祖国博得新的荣誉。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竺可桢深受周恩来同志谈话的感动,虽然身体渐渐不好,仍然关心气候变化,否定了苏联气候界的错误宣传。

  第五部分(第13自然段):写竺可桢临终前一天仍不停止科研活动。

  (五)分析课文。

  本文是通过几个片断来写科学家竺可桢的。在同学复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讲析。

  作者选择了竺可桢一生中的五个片断(即所分的五段),向我们介绍这位老科学家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对科研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五个片断,看似平常,却具有典型意义,能够说明问题。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先写了竺可桢这位卓越的科学家“面容清瘦、精神矍铄”,人老、清瘦但精神健旺,每天上下班坚持步行穿过北海公园。

  提问:老人每天穿越公园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他的目的是观察物候“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最终是想“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服务”。这表现了这位老科学家作科学研究的明确的目的性和崇高的责任感。接着写了他细心观察的内容以及他为了不让观察工作中断所采取的办法。(请爱人、女儿甚至邻居的小孩帮忙)

  为了突出竺可桢长期坚持观察的精神,作者写了一个什么典型细节?

  学生回答。明确:钢笔式的温度表,磨破小口袋盖布。(教师可以插放钢笔的动作向学生演示,来加强印象)

  竺可桢经过多年观察才绘制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这里写了他科研的一项成果。

  作者在这段叙述中,用“宁愿步行”、“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等说明竺可桢为科学事业,长期坚持、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用“细心”、“翔实”等表现他对科研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要求学生划出这些词语)

  让学生依照第一部分的分析方法,分析第二部分。教师归纳:文章的第二部分写竺可桢在野外观察。先写他到野外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使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因而将观察范围从北海扩大到野外。再写他为了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穿的是耐磨的网球鞋,带的是他的随身“四宝”(温度表、罗盘、高度表、照相机)。最后写了他的成果:写出《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关系》的论文以及论文的价值,“给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崭新的前景”。在叙述时,作者用“每天一处”说明竺可桢的足迹遍及各处;用“先拿出”、“接着用”、“再用”等词来表现老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情况。

  文章的第三、四部分写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给他的启示和鼓舞。这两部分都写了接见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及谈话内容。

  提问:为什么还要写到气温、气压等气候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这说明老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注: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地进行观察,从不间断地每天作记录。

  这两部分着重写竺可桢深受党和人民的重视与关怀,因而更“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尽管“八十三岁高龄”,“还”取得科学上新的成就,为祖国博得新的荣誉,他虽然“身体渐渐不好了”,但“仍然关心气候的变化”,并指出苏联气候界的荒谬说法。这两部分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对科学家的重视和关怀,给科学家以巨大鼓舞,说明科学家是在党的指引下成长的,科学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表明竺可桢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科学的鲜明立场。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这最后一次记录,因为不是亲目观测的温度,所以注上了“局报”两个字。这一细节充分显示他忠于科学,注重亲身实践,一丝不苟的治学态

[1] [2] 下一页

度。他不仅给人民留下了最需要的科学遗产,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这篇文章通过以上几个片断,表现了竺可桢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热爱祖国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

  (六)提问: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最能表现科学家竺可桢的治学态度?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

  在表现人物的作品中,细节描写有很重要的作用。所谓细节,是指人们生活中最平常最细微的事件。在作品中,细节的好不好,就看它是否能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竺可桢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的性格的主要特点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注: 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的研究精神。作者在本文中就选取了不少细节来表现他的这种性格特点。例如,在第一部分中写竺可桢经常把温度表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长久地……留着拆换”,这是一件多么平常又多么细微的生活琐事,但它却说明了竺可桢是怎样孜孜不倦地从事科研工作的。又如在第二部分中,写竺可桢到野外去工作,穿耐磨的网球鞋,随身带着“四宝”,这些细节表明科学家不辞劳苦[注: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认真工作的态度。再加最后部分写竺可桢病危时还坚持记录天气情况,因为他已不能亲自到室外去进行观测,因此在记录上注明“局报”二字。注上这两个字看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却表明了科学家力求“翔实”的工作态度。像这样一些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在写作时应该认真学习的。

  (七)联系旧课学习写作方法。

  提问:本文和《一面》都是写人的文章,比较一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同学发言后,教师进行指导:

  1.《一面》写了“我”与鲁迅的偶尔的一次见面,通过鲁迅对“我”的关怀鼓励来反映鲁迅的高贵品质。本课则是通过几件事来赞扬科学家竺可桢的卓越贡献。

  2.《一面》着重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本文较多地通过竺可桢科研活动的一些细节描写来反映他一丝不苟的精神。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