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3
   [标签: ]

教学目的:鉴赏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和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提高对历史小说特点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刻划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参读“作者简介”和“鉴赏提示”,初步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熟读课文,划分层次。 
二、导入课文。 
1、了解《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注: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深入人心[注: 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陈寿的《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引用当时他能见到的二百余种有关三国的史料,为《三国志》作注,又极大的丰富了这部正史的内容。《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就是创作《三国演义》的最主要的历史依据。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奉诏讨曹操 
第二段:煮洒论英雄 
第三段;借机脱笼网 
3、引导学生议读,鉴赏本文用矛盾冲突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思考:(1)如何理解第一段刘备“佯言”?刘奉诏讨曹的事对最亲密的兄弟也不说等情节,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性格? 
刘备的智是不外露的,而是深藏着的。群竞起中,谁过多的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雄心,野心,谁就会成为众矢之敌。因而有志不露,装作无志,暗中经营,韬晦深藏方是时势之大智。刘备正是如此。 
(2)曹操的“龙挂”的议论影射的是什么?当曹操问及英雄时,明知谁是英雄,且说不知道,这又是为什么? 
想探得刘备的心机,而刘备蝗知曹操的用意,却一味假作呆痴,把话头引到别人身上,以解曹的疑忌。 
意在表明自己没有慧眼,不识英雄,隐蔽自己 的政治意图。 
(3)刘备列举英雄多用什么语气?用这种语气有什么作用? 
多用模棱两可[注: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的可谓英雄的探询语气出现,不露声色[注: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谦虚有加。 
(4)请两学生分别扮演刘备和曹操,有个性的朗读课文,要求把两人的个性读出来。 
(5)比较刘曹两 人的各自特点。 
曹操与刘备共同点:一为皇室之胄,一为豪门养孙,名义上出身长高贵,实际身份都有很低微; 
都靠黄巾起义的军功起家,一个混到了左将军的位子,一个谋到了“丞相”的职务; 
都想着一统天下[注: 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成就事业。 
曹操与刘备的不同点: 
曹操为人豪爽,处世大度,有安邦治国[注: 使国家安定太平。]雄才大略[注: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咄咄逼人[注: 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飞扬高蹈,自命不凡[注: 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见识广博,巧于思辩,不失英雄气概。 
刘备 
大巧若愚,故作 韬晦,应对机智,虚以周旋,出以平庸之态,内孕英雄 之心。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