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3
   [标签: ]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3、  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5、  在“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难点:

1、  学会略读的方法。

2、  由对人物的分析进而引申到对社会、人生作深刻地思索。

3、  将中外小说的艺术手法进行比较。

设计思路:

在学生习惯读一篇一篇的文章的基础上,学习读整部书。授课中尝试着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人公的心理,欣赏作品中优美的文字,体味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魅力。

 

推荐·阅读

一、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时一针见血[注: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注: 路旁标志里数的碑。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注: 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注: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二、根据阅读需要,参阅附录的资料和课外以及网上收集的有关资料,了解作品:

作者序:这本小说里的冒险故事确曾发生过。其中,有一两件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另外一些都是我少年时的同学们的。汤姆和哈克·费恩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取材于生活,所不同的是:汤姆是我认识的三个孩子的化身,是多个人物的混合体。书中述及的一些迷信,稀奇古怪。三四十年前,在西部的孩子们和奴隶们当中,它们甚为流行。我写这本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也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儿童读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注: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此外,我还试图想让那些成年人从书中想起当年的他们,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注: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的作法。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注: 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注: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注: 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注: 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
  在主日学校里,他拿出卖刷墙特权时得到的财宝换来的条子去领取新本《圣经》,结果当有位太太考问他《圣经》内容时,他却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注: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引得大家瞠目结舌[注: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当他和贝基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于是,汤姆大步流星[注: 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走出教室,翻过小山,走到很远的地方,那一天他是不打算再回学校了。”
  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注: 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
  在第二十三章,汤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勇敢地站出来作证,解救了莫夫·波特,它再次体现出汤姆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
  马克·吐温在描写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时并没有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画上,而是按照儿童的天性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较深层次的描述。在第三十五章中,当哈克请求汤姆让他“入伙”一起当强盗时,汤姆说:“总的说来,强盗比海盗格调要高,在许多国家,强盗算是上流人当中的上流人,都是些公爵之类的人。”尽管这些见解出自儿童之口, 但它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印象。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儿童所能思考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虽是为儿童写的,但它又是本写给一切人看的高级儿童读物。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他们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作法。”

三、引导读过原著的学生写情节介绍,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又能帮助没有读过原著的同学了解全书的内容。

情节介绍:

少年汤姆索亚十分淘气,一天半夜,他和伙伴哈克一道在坟场玩死猫,无意中目击了一个凶杀案:一个名叫印第安人乔的坏家伙杀人,却加祸于波特。

次日波特被捕。汤姆怕遭报复,不敢揭发真情。又过了些日子,法庭开省,这回,汤姆终于在法庭上提供了证词,揭穿了印第安人乔的罪行。但印第安人乔却跳窗逃跑了。一天,汤姆和哈克走进河边一所“闹鬼”的老房子,他俩上楼,不一会儿,看到楼下来了两个人,原来正是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这两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不少钱,正往地里埋。没想到竟从地里挖出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这时印第安人乔听到了一点响动,他怀疑楼上有人,就想上去看看。汤姆和哈克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早已朽烂的楼梯塌了,印第安人乔没能上楼。

后来,汤姆侦察出印第安人乔住进了一个客栈,他和哈克合计,乘印第安人乔外出时搬走钱箱。

又过了些日子,汤姆和蓓姬等一些小伙伴外出野餐。汤姆和蓓姬钻进了一个弯弯曲曲山洞,竟找不到出口。

同一天夜晚,哈克发现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夹着东西上山了。哈克想他们肯定是转移财物,就远远地跟踪。印第安人乔来到一个寡妇的庄园,要对寡妇下毒手。哈克忙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在这家人的帮助下,救出了寡妇。

汤姆和蓓姬在山洞迷了路,随身带的东西又吃光了。忽然,汤姆远处有烛光,以为是大人们找来了,于是高声呼叫,谁知,定睛一看,举着蜡烛的却是印第安人乔。汤姆怕印第安人乔下毒手,拉着蓓姬逃跑。山洞里回声轰鸣,印第安人乔未听出是汤姆的声音,还以为有人追捕他。于是抱头鼠窜[注: 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在洞中过了三天三夜,汤姆和蓓姬拖着疲乏的身子还在找出洞的路。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亮点,他们互相勉励着向前走去,费尽了最后力气才出了山洞。

两个孩子得救后,蓓姬的父亲用铁板把他们出洞的小口堵死了,他怕以后会有人再从这里进去迷了路。

孩子们再也没有见到印第安人乔。半月后,汤姆想起印第安人乔或许还在洞里,于是他打开了堵死的洞口,发现印第安人乔已饿死在洞口旁。

汤姆带着哈克再度进入山洞,印第安人乔举蜡烛的地方,发现了印第安人乔埋财宝金钱的小石窟,找到了那个箱子。

汤姆和哈克平分了这笔钱。哈克救过庄园主寡妇,寡妇很喜欢哈克,便收下哈克做自己的养子。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以汤姆·索亚的传奇式经历为线索,颂扬了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天真淳朴的心灵,鞭挞了印第安人乔之流的贪婪和凶残。

四、高度概括课本中截取的三个故事情节。

1、查词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每一段的后记,掌握阅读线索,讲述三段故事的梗概。

 

思考·交流

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和他们一起回忆童年时代,畅谈理想,张扬个性。

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塑造的汤姆·索亚这个艺术形象?

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否欣赏他的言谈举止?为什么?

3、联系全书说说汤姆·索亚为什么向往“海盗”生活?

4、汤姆与蓓姬在山洞中回遇到哪些危险?他们如何才能走出山洞?

5、你希望经历汤姆那样的历险生活吗?

二、阐述每组的观点,全班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各自的回答,了解正处于成长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探讨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和不安,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健康的生活理念,明确告诉他们拥有正直、勇敢的性格才能把握好生活。

三、与叶圣陶的《少年笔记》中的《诗的材料》比较阅读:

1、  两篇作品各描写儿童怎样的不同心理?

2、  两篇作品分别使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孩子内心的情感?

马克·吐温将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的艺术手法在作品中运用得当,作品中有关景物、环境描绘性的叙写清晰地表达着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

附:

[1] [2] 下一页

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

诗的材料

今天清早进公园,闻到一阵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那画家是谁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的许多天鹅一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周行、李平他们在池对岸喊我,我才记起我是我,我不是荷花。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搧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

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作诗,我要试试看——当然还要好好地想。

 

写作·活动

一、组织一次题为“成长的烦恼”的讨论会,交换各自阅读的感想,从书中主人公的生活遭遇联系学生的生活状态,表达作为一个儿童正常的心情和欲望,由此激发学生“我手写我口”的创作激情。不限体裁,不限字数。

二、欣赏丰子恺儿童漫画,用文字表达出作者用画笔所描绘的儿童世界。

上一页  [1] [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