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秦、晋淝水之战
   [标签: ]

《中国战争通鉴》  

    秦晋淝水决战发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八月,止于同年十一月。前秦主苻坚为并灭东晋,统一全国,亲率90多万大军,多路出兵,水陆并进,会攻东晋京都建康。东晋王朝以宰相谢安为统帅,分东西两个方面作战。在东线以8万之众迎击秦军,先在洛涧击败秦军前锋,乘势猛击秦军,将秦大军击败,将前秦政权推向了末日。

    秦晋淝水决战决策的形成

    前秦至淝水战前,疆域已十分辽阔,东起今朝鲜半岛的东海岸,西至今帕米尔,北起今贝加尔湖北端,南达今云南省之中部。秦王苻坚面对这辽阔的疆域,仍想进一步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早在建元十八年十月,苻坚便召集群臣商议说:“自我继承帝业以来,已近30年,四方大致已经平定,只有东南一角,尚未被我统一教化。现我拥有士卒97万,欲亲率大军征伐东晋,不知大家意下如何?”秘书监朱肜赞许说:“陛下顺从天意征伐东晋,定会兵不血刃[注: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夺取全胜。晋主不是奉玉玺请降于营门之外,也是逃亡而死于江海之中。令中原的士民回归故里,重建家园,陛下然后转车向东巡视,封禅于泰山,此乃千载一时[注: 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形容机会极其难得。]的良机。”苻坚大喜说:“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则持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现晋室虽然衰弱,但尚无重大罪恶和失误;谢安、桓冲均是江东的俊杰,其君臣上下和睦,朝廷内外同心,不可以攻取。”苻坚沉思良久,继续询问群臣的见解。太子左卫率石越认为,“东晋据有长江天险,人民又为其所用,恐我难以取胜”。苻坚则说:“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石越又劝阻说:“三国之君,均为荒淫暴虐之徒,所以敌国来攻,犹如拾起地上草芥一样地容易。而晋国的国君虽然没有仁德,但也没有重大罪过,望陛下暂息兵甲,积存粮谷,待其出现重大失误再行进击。”苻坚见众臣难以议决,便决心自己定夺。待群臣走后,独留其弟阳平公苻融相商。苻坚对苻融说:“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注: 意:心情。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吾当与汝决之。”苻融说:“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苻坚听不进苻融的劝告,认为自己拥有雄兵百万,资财如山,依靠自己的勇武才智,乘累累战胜的声威,击灭晋国,定能取胜。苻融深知鲜卑、羌、羯等部族对氐有灭国之大仇,他们可能借秦王倾国出征之机作乱,因而流涕苦劝说:“晋不可灭,道理很明显。现劳师动众[注: 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恐怕难有成功的把握。而且,我担心,陛下宠信鲜卑、羌、羯等族人,他们居于京城内外,且和我们有很深的仇恨。太子单独与数万老弱残兵[注: 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留守京城,一旦腹心地区发生叛乱,将后悔莫及。我所说的这些意见,如果不值得陛下采纳,那么王猛可算一代贤良之臣,陛下常将其比作诸葛武侯,难道他死时劝告陛下不可伐晋的话,陛下忘记了吗!”但急欲统一全国的苻坚,仍不理会苻融的劝说。

    此时,冠军将军慕容垂则怂恿说:“强国吞并弱国,大国击灭小国,这是通常的情理。陛下神明英武,顺天而动,声威震海外。虎旅百万,满朝皆多是像韩信、白起一样的良将。一个小小的江南,独违王命,不可再让其生存下去,以遗害子孙。”慕容垂还用晋武帝平定东吴,只依靠张华、杜预等两三位大臣的往事,劝苻坚不必听从众臣的意见。苻坚听后大喜说:“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苻坚遂坚定了出兵伐晋的决心。

    苻坚信奉佛教,朝臣见无法劝阻苻坚,便通过道安和尚劝他。道安用南方气候地势险恶,上古时期虞舜、大禹均死于南方的往事规劝苻坚,苻坚仍不听从。道安见此,又说,如陛下一定攻晋,可坐镇洛阳,先派使者送降书至晋,由众将率大军于后,晋必惊恐而降,陛下也可免除亲涉江淮之苦。苻坚仍毫无回转之意。

    秦晋双方作战策划

    前秦欲以绝对优势兵力,一举灭晋。因而苻坚于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七月,下令平民每10男出1人从军,富家子弟20岁以下的才勇之士,均编入羽林军。共出动90万大军,号称百万之众。

    秦军兵出3路:东路由幽、冀经彭城(今江苏徐州)南下;西路于蜀、汉经长江、汉水而进;苻坚自率主力大军为中路,经洛阳,沿汝河、颍水直趋寿阳(今安徽寿县)。三路大军分进合击,会攻建康。秦军的具体计划为:东路先占淮阴、盱眙,经三阿,攻广陵;西路沿长江、汉水顺流而下,攻取江陵、夏口、江州,会同主力由水路进逼晋京师建康;中路则水陆并进,先占寿阳,再趋历阳(今安徽和县),推进至长江北岸。以此造成晋军三面受敌,顾此失彼[注: 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之势。秦军集中主力于淮南,企图一举歼灭晋军淮水地区的主力。一旦实现此一战略目的,将彻底摧毁晋在东部地区的防卫力量,从而扫除进击建康的基本阻力,实为相当高明的战略决策。

    东晋面对前秦的大举进攻,采取了东西两面抗击,集中机动兵力确保淮南,从正面屏障京师建康安全的战略对策。西部地区,由车骑将军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7州诸军事的桓冲为统帅,以10万多兵力,扼守江、汉地区,阻止秦军顺江而进;东部地区,由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谢石为统帅,集中8万兵力,重点防守淮河一线的战略要点,阻止秦军渡越淮河,以确保京师建康的安全。

    淝水决战的作战经过

    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八月初八,秦王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军3万,兵分3路大举南下。苻坚所率领的主力中路军,于九月进抵项城(今河南沈丘);前锋统帅苻融所率之张蚝、苻方等部众20多万人已进至颍口(今安徽寿县西南)。苻融派出之慕容暐、慕容垂部数万人正向郧城(今湖北安陆)进发,后续梁州军才进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东路幽州和冀州军陆续到达彭城(今江苏徐州);西路姚苌等统率的数万兵马,也开始由蜀地顺江而下。前秦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声势十分浩大。

    东晋得知秦军主力逼近淮南,即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统率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广陵太守刘牢之等8万人,驰赴淮河一线,扼守要点,阻止秦军渡河南进;同时命龙骧将军胡彬率领5000水军,从洛口(今安徽寿县东北)沿淮河西上,以增加寿阳(今安徽寿县)地区的防卫。

    秦军进攻的浩大声势,极大地震动了晋京师建康,人人惊恐万状[注: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晋前锋都督谢玄向宰相谢安请示应敌之策,谢安镇静地回答说:“朝廷已另有命令。”说完便不再理会谢玄。谢玄不敢再问,便命部将张玄再请示,谢安不但不作回答,反而带着亲朋好友出去游玩,深夜才返回。晋荆州方向的统帅车骑将军桓冲,怕京师有失,派3000精骑至建康,但谢安坚决不要。谢安告诉桓冲说,朝中不缺军队,你留着这一部兵力,以加强西方的防卫力量。桓冲知道朝中的虚弱情况,甚为忧虑。

    十月,秦前锋苻融部在淮河方向发动了进攻,十月十八日,攻占了战略重镇寿阳,生俘晋平虏将军徐元喜和太守王先。苻融随即以其参军郭褒为淮南太守。秦军夺占了寿阳,便使颍水、汝水相通,既有利于秦军的水路补给,又可直入淮河,进抵长江北岸之广陵,再经淝水、巢湖进至历阳(今安徽和县)。这对秦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晋龙骧将军胡彬,听到寿阳失守的消息遂止军不进,退保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硖石为淮河中游的重要隘口,淮河穿越硖石山而过,两岸地势险峻,是阻止秦军沿淮水推进的重要孔道。苻融进占寿阳后,即向硖石进攻,同时命卫将军梁成等率军5万,占据洛涧(今安徽怀远以南之洛水),并于洛口(洛涧入淮处)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以阻止晋军西进。此时,秦冠军将军慕容垂也攻占了郧城,杀晋将王太丘,暂屯兵于该地。

    晋江淮方向的统帅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率军进至距洛涧25里之外,因惧怕梁成军,而停止前进。这时,胡彬部众的粮食将尽,又无援兵相救,面对苻融重兵的进攻,处境十分困难。但秦军20多万先锋部队也因无法沿淮水进军,而滞留于淝水寿阳地区。

    胡彬被围困日急,派使者向谢石求救,但所派使者,被秦军截获。秦前军统帅苻融看了胡彬的求救密信,知胡彬军已兵疲粮尽,军心动摇,便遣使急告苻坚说,敌兵少势弱,易于歼灭,为防其逃跑,应加速进攻。苻坚得此报告,将大军留于项城,亲率8000轻装骑兵驰往寿阳。苻坚深怕晋军得知他亲自至寿阳,会惊惧而走,退守长江,增加灭晋的困难。因而,为严守他到寿阳的秘密,下令说:“敢言吾至寿阳者拔舌。”故晋将谢石等均不知苻坚已至前线。

    苻坚为达成在寿阳地区一举歼灭晋军主力,再乘胜直趋建康的战略企图,在发动进攻之前,先施展政治劝降。为此,他命尚书朱序出使晋营劝降。朱序本为晋将,被秦军于襄阳之战中生俘后留任尚书,心中一直思念晋朝。因而,朱序进至晋营,便将秦军的详细情况向谢石报告,并向谢石等建议说,秦军主力正在行进途中,若待其百万大军到达之后,晋军势将难以战胜,应乘其各路军队尚未到齐,迅速向其进攻,先将其前锋挫败,折其锋锐,就可进而击败秦全军。

    谢石听说苻坚已至寿春,十分惊恐,不敢出战,只想固守阵地,以等待秦军疲惫而退。但在部将谢琰等人的劝说之下,遂决心乘秦军主力未至之机,向秦军前锋攻击。十一月,谢石命广陵相刘牢之率精锐之士5000驰往洛涧。秦卫军将军梁成闻讯,依洛涧列阵以待。刘牢之进至洛涧,乘夜渡水,袭击秦军军阵。刘牢之的5000“北府兵”,一举将梁成军击败,斩梁成、王詠等10将。刘牢之旋即派兵占据渡口,切断秦军归路。秦军争相四散逃命,被杀和争渡淹亡者达1.5万人,生俘秦扬州刺史王显及梁他、梁悌、慕容屈氏等。全部缴获梁成军的军资器械,取得了首战的巨大胜利。这一胜利既鼓舞了晋军的斗志,又冲破了秦军对淮河的封锁。

    此时,谢石等诸军乘洛涧的胜利,开始沿淮河水陆并进,直抵寿阳东北淝水岸边。苻坚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军威严整,将士精锐,又遥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便对苻融说:“此劲敌也,何谓少乎!”心中有些惊惧。此时,位于淝水南岸的秦将张蚝,与谢石军交战,晋军不利,稍稍后退。谢玄、谢琰率军严阵以待[注: 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张蚝遂退还淝北,依淝水河岸列阵,与晋军隔河相对。

    秦军为诱使晋军渡河决战,在阵中只树小将旗帜,佯无大将重兵在此,但晋军却不渡河。谢玄抓住秦军急欲作战的心理,遣使者至秦军营向苻融说:“君孤军深入,且紧靠淝水列阵,是欲持久而非欲作战。请君后退一步,让晋军渡过河去,一决胜负,君与我并肩观战不是更好吗!”秦军部将们则认为,我众敌少,只要扼守淝水,不使晋军渡河,便可安然无恙[注: 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但苻坚却认为,“可令全军稍向后撤,待晋军渡河一半之时,我即以精锐骑兵冲杀过去,定能取胜。”苻融也赞同苻坚的决定,便下令秦军向后撤退。

    晋军开始渡河后,苻融欲乘晋军未列阵之际,向其冲击。苻坚制止说,晋人长于水战,我则善于陆战,应待其全部上岸,背水而阵,便可一举全歼。因而继续指挥秦军后退,不料此时秦军阵势大乱,因一退再退,无法控制。朱序则乘机在阵后大呼,“秦兵败矣!”秦兵不明真相,争相逃命。这时,谢玄、谢琰、桓伊等已率8000精骑渡过河来,向秦军猛冲。苻融见大势不好,欲驰马阻止秦军后退,不慎,马被绊倒,苻融跌下马来,被晋军杀死,苻坚也身中流矢。秦军前锋统帅被杀,更引起全军的惊溃。晋军乘胜追杀,直至青岗(今安徽寿县西北)。秦后继部队见前锋军狂退,亦引起大溃,四散而逃,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难以胜数。秦军溃退中“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注: 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朱序与张天锡、徐元喜皆归降于晋。晋军夺回了寿阳,俘秦淮南太守郭褒,缴获大批军资器械。苻坚乘坐的云母车也被晋军缴获,苻坚单骑逃至淮北。

    荆州方向,慕容暐屯于郧城,将军姜成守漳口。晋随郡太守夏侯澄向姜成部进攻,将姜成斩首,慕容暐弃军而逃。

    在苻坚惨败的同时,幽冀军进至彭城的部队,凉州军进至咸阳的人马,相继退走。

    龙骧将军姚苌军,正自蜀地顺流而下,闻苻坚兵溃,均退回原州郡。至此,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秦晋淝水之战,历经4个月便告结束。

    评析

    前秦发动的旨在击灭东晋的淝水决战,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大战役。前秦王苻坚率90万大军,欲一举灭亡东晋,但却败在晋8万之军的手下。前秦的主力大军损失十之六七,失败之惨,也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所罕见。前秦淝水决战的失败,将其政权推向了末日,使中国北方又呈现出四分五裂[注: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混战不休的战乱局面。此次战役中前秦的惨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对基本战略形势估计的错误苻坚怀着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注: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发起淝水决战,当是顺乎历史朝流之举,应无可非议[注: 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而历代记载多对苻坚有所指责,认为他好大喜功[注: 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违逆天道。苻坚的宠臣苻融还用“知足不耻,知止不殆[注: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来规劝苻坚。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剖析,上述贬责,对这位雄才大略[注: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之君,似有不甚公允之处。因为苻坚发动灭晋战争的当时,并非完全不存在制胜的因素。假如苻坚能够得手,从而一举结束全国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不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吗?

    基于上述观点,问题的症结,不是苻坚当不当发动灭晋之战,而是发动灭晋战争的战略形势是否有利于前秦制胜的问题。前秦是一个多部族组合而成的国家,部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羌族的姚苌、鲜卑的慕容垂皆为被迫降于前秦,

[1] [2] 下一页

他们时刻都在寻找机会,企图东山再起[注: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前秦虽表面上统一了北方地区,然而,时间尚短,根基极不稳固,苻氏集团内部和其分封于外的少数公侯时有叛离作乱,统治力量内耗相当严重;对伐晋之战,朝中意见严重分岐,难以形成统一意志,合力作战;更有甚者是秦在统一北方的进程中,连年征战,耗费巨大,兵疲民困。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构成了秦在伐晋战争的当时甚为不利的战略形势。设若苻坚能够认真听取诸大臣的意见,或实行王猛“按兵积谷”,富国强兵[注: 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稳定内部,以观东晋之变,再伺机谋取的策略,那么击灭晋朝似也在情理之中。但苻坚却缺乏清醒的估计和认识,在战略形势尚未完全具备取胜的条件下,急于“混六合以一家”,出动倾国大军伐晋,这不能不是前秦失败的基本前提。

    骄傲轻敌的错误苻坚在伐晋之前,由于顺利统一了北方,便对自己的力量作了过高的估计。自恃拥有雄兵百万,粮食军资堆积如山[注: 聚集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认为投鞭江中,可以断流,征服东晋“犹急风之扫秋叶”,东晋非灭即降。因而,苻坚出兵之前,便预先声称:要以晋帝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预料秦军一至,必将他们全部俘获而归,并欲先替他们于京师修建府第,虚宅以待。苻坚由于如此轻敌,自然对于军队的调集、战争的准备、战略策略的制定、临战的组织指挥等等方面的问题,便十分轻率和粗略。对敌人的战争实力、抵抗意志、军队数量,作战素质,更是一无所知[注: 什么也不知道。]。一个战略统帅,陷入这样一厢情愿的盲目骄狂情绪之中,自然难逃骄兵必败[注: 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的历史规律。苻坚所以如此,盖由其在统一北中国的作战中,屡战屡胜而又不能正确认识这些胜利原因的结果。对此,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曾评论说:“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敌也。”并非“由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显然,司马光的评论是切中要害的。

    战略指挥上的失误苻坚灭晋决心之坚定,并以90万大军,兵出多路,以中路为主,会攻建康的战略部署,不失为上乘的决策。但严重的缺陷却是只有战略上的分进,没有战略上的协同。各路大军各自为政[注: 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因而在决战中除中间一路的前锋部队到达战场,其他各路均远离主战场之外。襄阳方向的慕容垂只进至郧城,便止军不前;东路幽冀两州之军,下至彭城,也不见下文;凉州之军行至咸阳,淝水决战便已展开;蜀地顺长江而下的姚苌等军,更是不见任何动静,便随着淝水战败,收兵而归。这样,表面看来秦军是数路大军,分进合击,实则只有苻坚统率的中路前锋部队投入了交战,且这支部队首次于洛涧失利,便被歼5万,优势已相对减弱。苻坚甩掉主力,亲率8000轻骑驰往前线,打乱了自己的指挥中枢,也是其战略指挥上的重大失着。当初,苻坚如果接受和尚道安的建议,不随军出征,坐镇京师或洛阳;或者即使进至项城,始终驻于该城,牢守自己的大本营,关照全局,指挥调度各路大军,也并非不是可取之策。如果这样,即使有洛涧失利、淝水战败,也不致引起战略全局的总崩溃。

    秦军淝水岸边的主动后撤这虽系极为重要的偶发原因,但几乎成了秦军溃败最致命的直接因素。通观晋军的战略指导,除了谢安强作镇静之外,本无任何高明之处。洛涧取胜,也全赖于猛将刘牢之的骁勇,夜袭成功。因此,就战役指挥而言,似也平平。然而,晋军究竟出于何种考虑,建议让秦军后撤,以便在淝水以北决战,史书既对此无详细策划的记载,后人也难解其意。如果不是主观臆测,充其量晋军也不过欲重演韩信背水列阵的故技,以激励晋军自己拼死力战的斗志。不料秦军后撤时,自乱军阵,前军主帅苻融被杀,苻坚又身中流矢,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注: 下棋时走错一步,整个棋就输掉。比喻因受某一局部的影响而使全局归于失败。]。这一结局,怕是连晋军自己也梦想不到。如果事物按照苻坚、苻融原先预想的方案,实现半渡而击,那么,淝水决战鹿死谁手[注: 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则定当别论。如此看来,秦军的主动后撤,不能不是秦军惨败决定性的偶发因素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没有相关写作指导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