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再别康桥》说课稿3
   [标签: ]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给你们说课,经过我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钻研,下面我将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再别康桥》的教学设想。我将从教材简介及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介及处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诗歌,不少学生抱怨,诗歌课非常枯燥,缺乏吸引力。因此,要用真正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诗写诗的神秘感,让他们享受诗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它以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那似清烟如微波般是离情别绪[注: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犹如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轻柔舒缓,令人回味无穷[注: 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别离诗,将它编在毛泽东大气磅礴[注: 形容气势浩大。]的《沁园春•雪》后,让初中生通过学习了解现代诗歌的不同风格、流派,体会诗中的意境,从而激发初中生的读诗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的任务。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诗歌阅读的标准:“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再别康桥》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注: 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走马观花[注: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 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语文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要遵循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原则。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根据对话阅读理念和多元解读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获取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和协作下的建构而获得。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对于学生的疑问,我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不直接讲解。

3比较法 :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通过与不同作品的比较,拓展课外知识。

学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

 

三、 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文本解读:

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整体感知:1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2 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注: 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注: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合作探究 1体味诗歌的意象美。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长篙          ……

星辉         ……

…… &nbs

[1] [2] 下一页

p;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2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让学生合作讨论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自我小结,再总结明确。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了音乐美,好事是要反复诵读的,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精神的食粮。

布置作业

《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请以此写一篇小短文。

 

 

 

说板书设计

河畔之金柳—娇羞柔美

                    就学故地               软泥上青荇—自由无束

                                           榆荫下清潭—梦幻迷离

                      

睁我审美之眼

                   精神家园                   拨我求知之欲

                                               育我自由意识

 

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他们的读诗兴趣,教师充分运用了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入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搞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