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项链》(高二必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项链》优秀教案
2008年02月25日 星期一 下午 06:49
项链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⑴介绍“世界三大小说巨匠”;

⑵介绍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2.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明确:“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物线法”结构)

序幕:写梦想

开端:收请柬

发展:借项链

高潮:失项链

余波:还项链

结局:还债务

尾声:明真相

3.情节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曲折波澜是什么?

明确:“失项链”和“明真相”。

四、小结课文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1.人物形象分析



2.探讨主题

3.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人物形象分析

(一)导入

玛蒂尔德在教育部长举办的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要时来运转[注: 旧指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却乐极生悲[注: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丢失项链,换来的是十年艰辛,哪知项链是个赝品。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小说最后这一“偶然性”结局也有其必然性因素。那么,造成这一偶然性结果的必然性因素都有哪些呢?思考交流。

明确:个人原因:爱慕虚荣

社会原因:价值取向

(二)析个人原因

1.跳读课文,思考: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序幕――写梦想:“哭”(对比手法,“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开端――收请柬:“高高兴兴”(请柬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的机会)

                     ↓

“懊恼” “恼怒” “悲痛”(穿戴寒酸,苦恼不已)

发展――借项链:“跳”“搂”“亲”“跑”(大喜过望[注: 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高潮――舞会上:四个“陶醉”(因实现梦想而狂热兴奋、忘乎所以[注: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结束时:“逃”(不肯露馅)

结局――还债务:“回想当年”(耿耿于怀[注: 不能忘怀,牵萦于心。]、精神满足)

2.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经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对于一夜风流换来十年艰辛的玛蒂尔德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明确: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个人苦有所值还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注: 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3.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把她的想法描述出来。

明确:答案略

4.小结

玛蒂尔德的生活在当时也算是小康水平,但她不安于现状[注: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心比天高,爱慕虚荣”,造成其一夜风流而乐极生悲的悲剧。真是“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           

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十载艰辛可怜实可鄙)”!

●探究

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

明确:①10年以后的玛蒂尔德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就在漫长的10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注: 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的新体验。10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②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虽然这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

(三)析社会原因

1.导入

在金钱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认衣衫不认人,人们竞相以华美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寒伧的衣衫只会招来上流社会人们的冷遇和白眼。玛蒂尔德深知其中奥秘,她懂得:既要参加舞会,争取这向上爬的“一个好机会”,就必须不惜一切,精心筹办好自己的服饰,这才借来了那串钻石项链,带来了不幸的祸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不幸遭遇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有着为当时社会所决定的必然性。

2.当时法国社会弥漫的是什么风气呢?从文中摘出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句子,说说这种风气对玛蒂尔德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玛蒂尔德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注: 由:听从。身体不由自己作主。]”,她无法也无力改变现状,只好改变自己,包装自己,希望自己能时来运转、出人头地[注: 指高人一等。],能步入上流社会。

①以“金钱、地位、出身”为价值取向

――a、两个“小”

b、“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法让有钱人认识她…”

②社会对妇女的畸形认识(“玩物”)

――“…美丽、丰韵、娇媚…聪明、资质、性情…”

3.小结: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当时法国社会视女性为玩物的恶劣价值观念,弥漫于整个社会的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正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锁。小说在讽刺玛蒂尔德虚荣心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类人生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

二、探讨主题

1. 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

明确: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注: 养:指生活。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这使我们想到了简·爱,她也是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奋起反抗,而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2.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注: 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或者二者都没有?

明确:①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②作者无意(我们读者也应该如此)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注: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③我们的看法是,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注: 穷:极;奢:奢侈;欲:享乐的观念。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和不惜弄虚作假[注: 耍花招欺骗人。]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三、情节特色鉴赏

⒈有人说,借项链是虚荣心驱使的,丢项链则写得过于突然,没有写出必然性,是这样的吗? 

明确:否。由舞会结束后的描写可知,依然是虚荣心作怪的结果。

2.对玛蒂尔所借项链明明是假的,可小说到最后才说出真相,这是不是作者有意惊人之笔?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明确:1)不是,上文有铺垫暗示。

   ――①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当然可以。”

②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③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2)作用:①进一步揭示主人公命运;

               ②有力的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四、总结全文

《项链》不仅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短篇小说,更是一篇揭露人性弱点的一篇小说。其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精巧缜密、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世界短篇小说苑囿中的一朵奇葩。鲁迅先生生前就十分推崇《项链》,认为《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达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