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定风波(高二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教学目标:
1、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
2、体会诗歌感情要注意抓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3、领悟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4、背诵全诗,积累名句
预习学案
一、知人论世[注: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看课本注释1及《导学练》)
1、大家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
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在新法倒霉后苏轼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注: 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2、——豁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注: 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又何足挂齿[注: 足:值得;挂齿:提及,谈及。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利害得失[注: 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课堂学案
一、导入新课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我们学过他的《赤壁怀古》,领略他那“江山如画[注: 山川、河流美如画卷。],一时多少豪杰”的旷达,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检查预习
诗句默写
回首向来萧洒处,                       
竹杖芒鞋轻胜马,                       
寄蜉蝣与天地,                   。
哀吾生之须臾,                   。
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             ,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答案: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休将白发唱黄鸡
让学生朗读写作背景
听朗读,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本词
四、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
——上片重点:“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 此我早就习以为常[注: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处之泰然[注: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了。”“ 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注: 听:任凭。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的意思。(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所以“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只要想想苏公一生坎坷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确实如此,苏轼                              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注: 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实在太多,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了,这句话描绘出了他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有力的强化了作者面对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任其自然[注: 任:听任;其:代词,他,它。听任人或事物自然发展。]、坦然处之的超然情怀。
——下片关键:“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来解释一下,“回去,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同“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苏轼在风雨之中独自漫步的表现和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的个性使我们很自然的想到谁?  
——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陶潜《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
——不能,庄子、陶潜隐居出世,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注: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的不幸,把儒家面对穷困坚守节操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邪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即作者的思想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
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注: 宦海:旧指官场。旧指官场沉浮,像海洋中的浪涛和大风,变化莫测;亦指官场中出现的风险和波折。]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他想归哪儿?
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求贤若渴[注: 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注: 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而是自归于心)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不需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无处可逃,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所以,词中通过对沙湖道中遇雨这件极为平常的生活小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注: 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的坦荡胸怀
五、自主探究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步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神韵,表现了词人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
2、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运用象征的手法,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检测学案
六、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我们看注释了解这首词的背景,找一下表达情感的词,做下面各题
1.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本词借孤鸿来表达无人理解的忧愤,同时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渲染自己幽独凄清的心境,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一样的,但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却截然相反,本词塑造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正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借咏雁来抒发个人幽愤寂苦之情。
 七、总结
1、回顾一下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注: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八、布置作业
背诵本词
做《导学练》1—4题

闫松霞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