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中考专题复习:散文复习(导学案)
   [标签: ]

散文复习第一课时

方法指导

如何答题看配分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

①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即"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

②如是4分题,则是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语句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出卷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序号,如是出卷人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生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4分题配分法在许多阅读理解题目中均有涉及。

③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性强,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靠主观想像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着眼于全文,根据文章的潜在认知,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内容即可,此类题目,出卷人一般都标明了序号。从这些配分情况来看,答题除用语须高度概括外,那就是具有层次性,而这个"层次性"不是无中生有[注: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层次的映射。如果在阅读文章时,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也能很容易地去答题。 3、选用合理的句式规范的答题

 利用恰当的句式作答,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认知能力,同时亦能巧妙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所以在作答时,选用何种句式,应仔细斟酌。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所谓"相关联",就是"问"与"答"具有联系性,如何问就如何答,一可体现答案的完整性,二可激发灵感,确定选用何种句式作答,避免误答。答题还应注意叙述对象。答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往往忽视了它的针对性,疏忽了叙述的对象,导致错用句式,出现语病,不完整又不规范,甚至误答,所以在作答时,写出叙述对象有百益而无一害,但避免张冠李戴[注: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课堂训练:

一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师孙老师臼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找们这些学生来说,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笫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钤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钤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 “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休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注: 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责的财富……

  (选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张彩虹有改动)

 1.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探究句后问题。 (任选一题) (3分)

  (l)“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

1.体现在两个方面:⑴学生起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2)最讲信用,答应学生什么事,总会做到

2.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孙老师“待人处事无可挑剔”“讲信用”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榜样。(2)不好,“印”字突出孙老师的鞠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可磨灭[注: 磨灭: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用“留”字显得平淡。

 

二   山 的 呼 唤

   琼 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注: 捉摸:揣测,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的旖旎与神奇。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注: 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注: 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憧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

   1.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①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②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2.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2分)

   ①白天的玉山:

     ②夜晚的玉山:

 3.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

4.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注: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4分)

  1.①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 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 ②不懈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3分。①题2分,②题1分)

  2.①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构如幻 ②山籁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2分,每小题1分)

   3.童年登家乡的山是游球松林,编织梦想(2分);后来登上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觉,实现自己的心愿(2分)

   4.示例:①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举例略)②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显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举例略)[4分。举例1分,分析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分。若从其他角度如调用多种感觉器官、先总写后分写、变换人称等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

  

第二课时

方法指导

语句赏析题

从修辞角度切入;从描写方法切入;从词语角度切入;从语言风格切入

(1)例如: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 修辞: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拟人:使“****”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反复:强调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规范化答题: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怎么样)地写出了(谁的什么样的特点 ),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如:她的小脸犹如盛开的桃花。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脸红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与喜爱。

 (2). 词语:

 规范化答题:本句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把*****写得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或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本句运用了“潜”“细”两个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把春雨的轻柔描写得惟妙惟肖,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3).文段或全篇的语言风格

 ①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朴实无华,朴实自然,质朴简明,通俗易懂

②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如诗如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生动形象,优美感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③情感真挚动人的语言;

 ④多用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语言;

 ⑤幽默诙谐的语言;

 

规范化答题:这篇文章的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句子或词语)”,它“****(适当选入相应语言赏析词库的语言)”,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或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例如:朱自清《背影》进行语言赏析

      赏析:这篇文章语言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如父亲说的那几句话,它感人肺腑[注: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含蓄隽永,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杭州市中考阅读题训练

 井 绳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首先发现的。在他们之前,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

         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水,一根井绳,一颗虔诚的心。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内心安静一些,清澈一些。低下你高贵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洁净明亮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不再做美丽的梦。他们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他心目中的月亮仍然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吴刚的月亮。没读过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那个月亮。

        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他一生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

        他抬头望一眼天上的月亮,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水井里等待出水的月亮。他弯下腰伸出手,就把那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乍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地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有多长?据美国航天局说,是30万公里。走了30万公里,他们到达了一块冰冷的石头。我丈量了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3米。父亲通过这3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冷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父亲满身满心披着圣洁的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我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

       我记着父亲的那根井绳,3米之下,就能接触到月亮;3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般的月光。

            

11. 文章在说明接近月亮的方法时,说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文中哪些词语是具体表现“虔诚”的?请一一摘录。(3分)

    12.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5分) 

    ①文中说,“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那个月亮。”请写出你读过的李白诗中与月亮有关的两句。

         ②文中说,“仔细看,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地在地上行走。”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3. 文中把美国宇航船登月和父亲得月作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14. 关于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5分)

               第一种:不该用技术去洞穿天地奥秘,扼杀人的精神生活。

               第二种: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

               第三种:人必须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答案   11. 安静 清澈 低下 弯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谦卑 敬畏

              12. ①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②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月夜挑水时月亮与他相随相伴的情景,表现人与天地精神的和谐交融。

               13. 强调了人要有美好的精神向往,要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14. 略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

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

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注: 形容众多。]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注: 旧时指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女子。]亭亭玉立[注: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注: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注: 省吃省穿。形容节约。],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注: 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注: 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简要回答。(6分)

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

    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13.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3分)

14.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11.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6分,三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12.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②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3.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3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妥帖;有欠缺酌扣)

 

 第三、四 课时以训练为主,练习以教学指南为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