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赤壁赋》教案35
   [标签: ]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何理解。

2、景、情、理的融合,写景的技巧。

教学课时

2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和“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注: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注: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不禁俯仰古今,唱出了“大江东去[注: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本文写作背景三、文体介绍和诵读指导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重读、韵脚),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2、字词过关

3、集体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研读

1、请一位学生朗读,重点字句的分析。

2、第一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

然物外的境界。

4、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明确以喜悦为主。

点击下载本文件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