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2010届南通市三模语文阅卷反馈意见整理
   [标签: ]

2010届南通市三模语文阅卷反馈意见整理

一、概括归纳意识淡薄、能力缺失,理解偏移文本

试题明确要求“概括”,却不“概括”而是直接从文本中提取词语,且组词不成句。如要求“分别概括造成小说创作‘长盛短衰’现象原因”的第三题。

试题明确要求“概括”,却撇开“概括”肆意描述、解说,不是把金贵的时间用在思考上,而是浪费在做无用功上。如第九题的第二小题,题干明确要求“分别概括颔联、颈联的主要内容”,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在“概括”,而是在解说、在描述,且解说、描述多有不准确处。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互文意味,“山色里”“水声中”“鸟去鸟来”“人歌人哭”,“山色”“水声”“鸟去鸟来”——饶有生机的自然之景,“人歌人哭”——生老更迭、不断上演的尘世生活图画,在生机永恒的自然这一大背景上,人世间不断地上演着“人歌人哭”的人生活剧。本题命题者未为“歌哭”加注,固然是一大失误,但我们更应正视我们复习、讲评中客观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立即行动起来,着力解决它!

“概括”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总括”,“内容”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概括””“内容”,要求我们立足文本的理解,又跳出文本去审视文本、提炼文本的内核——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情况;“概括”“内容”,只要求我们客观地、高屋建瓴[注: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地、从“类”的意义上而不是从“点”的意义上回答文本“写了什么”,至于写的目的、用的手法(技巧)、蕴的情感,都不在解答本题时的考虑之列。但我们却有相当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谈目的、手法(技巧)和抒发的感情上。而这些即使是正确的,也属于“正确的废话”。

友情提醒我的同仁们:在学术问题上、学理问题上,切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注: 不懂装懂,本来不知道,强说知道。]”!该翻检工具书时,一定不要怕麻烦,图省事,想当然[注: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感觉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不太明晰或心存疑虑时,一定不要怕“丢脸”,顾面子,绕过去;走进教室面对学生前,务请多多向各类工具书请教,多多与你的同事切磋探讨,即使是某个熟词的理解也不例外,“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丰厚自身积淀、增益自身识见的同时又能厚泽学子,造福后学,如此好事,你我何乐而不为[注: 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不少学生理解为“秋雨打在千家万户的帘幕上”,殊不知,此处是把“雨”比喻成“帘幕”,从诗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就可以推知,这句是描写深秋时节在阁上看到(或想到)的迷离朦胧之雨景——如牛毛般的细雨飘洒在天地间,仿佛给千家万户挂上了帘幕。理解偏差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学生理解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学生静心阅读、潜心体物的良好阅读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养成!

第九题第三小题——“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兼顾尾联诗句“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与诗下注释两个方面,而是偏执于诗下注释,想当然地写下“怀才不遇[注: 怀:怀藏;才:才能。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壮志难酬”之类的答案,更有甚者对本诗作者杜牧的生平遭际等知之甚少,以致写下诸如“想恢复故土”之类荒唐离奇的答案。尾联如果转换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杜牧)为没有机会见到当年那个泛游在参差烟树环绕中的五湖里的范蠡而惆怅”,中心词——“惆怅”,追问一下“作者为什么惆怅”,答案就昭然若揭[注: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了:作者为心羡范蠡却不得如愿而惆怅。具体而言,作者在此抒发的思想情感是——对建不世之勋后全身而退,归隐山水间,过着散淡逍遥生活的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厌倦官场、渴望像范蠡那样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以及由此生发的理想和现实间矛盾无法消解的惆怅失落之意。

第十三题,答题时只叙述相关情节而不作概括,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注: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非常普遍。

“附加”之第七题即全卷之第二十五题,其中关于元代、清代青花瓷的主要特点,学生的答案也有挂一漏二,概括归纳不全的弊端。

二、审题不清,知识边界不明或知能上存有明显的漏洞

第四题划横线句的的句式、辞格、韵脚字未看清,就草率落笔,甚至出现句序颠倒的现象。

第九题第一小题明白提问“‘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不少学生答的却不是一种,是两种甚至更多,这既反映了审题上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判断底气的不足和“撒大网多捕鱼”的侥幸心理,而这种心理绝对要不得!还有相当多的学生答的是“想象”“象征”“联想”“借景抒情”之类的,殊不知这些都不属于“修辞手法”,而是“写作方法”或模糊意义上的“表现手法”。

后期复习中务请各位老师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重温“考纲”,逐条逐字细读、研究“考纲”,将“考纲”放在案头,随时翻检,循纲组题训练,循纲讲评指导,“纲举”方能“目张”。

至于“修辞手法”,考纲明确了常见的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要让学生拎清其具体含义,要通过必要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能准确判认;“修辞手法”属于“表现手法”的一个支脉,“表现手法”具体包括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在假座双中召开的全县二模质量分析会上已跟各位老师细说过,如果遗忘了,务请你重温一遍并引导学生识记、廓清!

第十一题,题干明白地要求对小说开头画线部分关于“哑了的三角琴”的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我们却有很多学生撇开了“描写”而侈谈“哑了的三角琴”在文中的作用,以致“线索”一说铺天盖地[注: 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般出现在试卷上。这个问题的出现警示我们在复习、讲评中必须引导、督促我们的学生认认真真地读题、审题,必要时用笔在题干指令要求上做上记号以强迫自己循路而前。

“作用题”在题干指令要求没有诸如09高考第十一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限制的情况下,规范的答题思路是:先从“内容”角度谈作用,再从“结构”角度析作用。“作用题”与相关文字的表述方式、与相关文字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篇首、篇中、篇末)关系十分密切,复习推进到今天,这个道理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位,像本次模拟的这道题,我们有一部分学生的答案中就出现了“升华主旨”这种荒诞无稽[注: 稽:考查。十分荒唐,不可凭信。]贻笑大方[注: 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的说法。

读全题干指令要求,读懂题干指令要求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意义——它的外延与内涵,严格按照题干指令要求聚焦思考,理清思路,靠船下篙,据问正确、规范的表达,是你我最后冲刺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甚至可以说亟待严防死守的!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注: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这种毛病是致命的,这个毒瘤一定要根除,否则,后患无穷[注: 以后的祸害没有个完。]

第十二题“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这条题目满分5分,实际得分全县仅有0.85,得分率仅0.17,超级低!

问题何在?一是审题不清,不懂得审题时必须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1)阅读的区间——“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始于何处,又终于何处?(2)思维方向——“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情节安排粗略地说无非两端——一是平铺直叙[注: 铺:铺陈;叙:叙述。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二是波澜起伏,“情节安排很有特色”?审视文本的相关区间,综合思考下,“特色”就浮现出来了。(3)表述要求——基本模式无非两种:“具体+概括”或“概括+具体”。二是知能网络远未健全,尤其是小说阅读考题所涉及的有关“情节”“人物”“环境”以及由这三者构成的形象世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 [2] [3] 下一页

 

本题学生答案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1)对情节安排特色没有总括性的说明——倒叙,而是直接写情节的几个阶段性内容;(2)对“特色”——“情节安排上的”认识不准,多答成“对比”“插叙”“补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铺垫”,甚或“拟人”“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之类的,答不对题,答非所问;(3)不是针对“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而是就全文的情节安排在分析,写下诸如“从我弄坏琴开始写起”“通过父亲的回忆”等等;(4)对拉狄焦夫这个形象认识不准确,把他片面、简单地理解成一个单纯的、热爱音乐的人。

第十三题,题干指令明确要求“探究‘哑了的三角琴’有哪几层深意”,绝大多数学生却在“哑了的三角琴”的表层意上做文章;“哪几层”三字暗示我们:答案至少要有两个要点,且最好用序号标示明白,但我们的学生却眉毛胡子一把抓[注: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希冀“趟浑水”能摸到“鱼”,结果是“鱼”没抓到,自己却成了落汤鸡且浑身脏兮兮。答案的第二个要点(“‘哑了的三角琴’象征拉狄焦夫因失去美好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破灭”)基本无人答出,这种思考的不到位、不深入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水平、认识能力问题,也与平时训练自我放松而考试时却焦虑急躁、平时复习没有“战时意识”而战时紧张却无法进入“战时状态”大有关系!

第十六题共三小问,第一问绝大多数学生能答到答案的第一个要点,而第二个要点却答不出;部分学生将试题误认为“在作者眼里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三问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而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

有鉴于此,冲刺的这短短二十天左右时间里,我们更要重视复习心态的调适、练习状态的管理、基本题型答题规范思路的导引以及思维品质的训练与提升。

“附加”之第二题即全卷之第二十题——“战国四公子”,近一半学生在此败走麦城。

重申一遍:执教选史班的语文老师要胸有全卷(160+40),要善于抓住当前训练文本提供的契机,首先适度合理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而帮助学生强化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与准确复现!你的目光有多敏锐,你的学养有多深厚,你的眼界有多宽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你的学生的高考乃至一生!

“附加”之第六题即全卷之第二十四题——“子午谷奇谋”,得分近乎为零。“名著名篇阅读”的缺位严重,“靠天吃饭”的机缘偶然让人不敢存丝毫的奢望!

“附加”之第七题即全卷之第二十六题,满分8分,实际得分1.03,得分率仅有0.13,超级低!问题何在?审题不清!题干指令明确要求“结合材料,说说当今研究青花瓷的价值所在”,可我们绝大多数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误以为是“说说青花瓷的价值”而忽视了至关重要的“研究”二字,抄原文侈谈“青花瓷的价值”还自鸣得意[注: 鸣:表示,以为。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这种大眼观花简直就是有眼无珠[注: 珠:眼珠。没长眼珠子。用来责骂人瞎了眼,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

三、草率表达以致表达严重不恰当,粗疏表达以致表达有筋骨而无血肉

如第三题之第三小题“难以超越”表述成“无法超越”。

如第十一题,答出“引出下文”、“奠定基调”,却没有联系文本做具体的展开揭示。

如“附加”之第三题及全卷之第二十一题,基本能答到“衬托”,但如何衬托的,具体内容不详,只写出“贤能”。

本次作文题“挤”与二模作文题“分享与分担”,虽说在某种意义上题型有差异,一是关系型的命题作文,一是语素型的命题作文,但有一个共性的地方——审题未为难我们的学生(这也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特点!),上手写很容易,但要写准、写好、写得出彩绝非易事。本次作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选材一般化乃至低幼化,立意肤浅而不深刻,表达平庸而少色彩。从现象层面大写特写“挤”的济济,而紧扣“挤”,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由实而虚,由“现象”而“精神”(本质、感悟)的寥寥。(2)审题不清,行文偏离“挤”的轨道,材料老套或牵强。不是缺少来自当下社会现实生活的鲜活素材,就是胡乱联系,写作记叙文的出现和母亲挤在一张床上,挤在母亲怀里,以此表现母爱亲情的;写作议论文的出现用“暴走母亲”、“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紧急赶赴玉树救援”之类与“挤”压根就没有丝毫联系的论据材料。从“怎样去挤”这个角度切入写作议论文的,立论“挤需要勇气”“挤需要智慧”……,行文时却抛开“挤”而大谈特谈“勇气”“智慧”……,严重偏离了命题“挤”;同时对“挤”的认识缺少辩证思维,文章理性思辨的色彩极其淡薄。(3)散打式行文,对命题缺少明确、集中的认识和把握,时而把“挤”理解为“拥挤”,时而又把“挤”理解为“竞争”,时而又把“挤”理解为“挤压”,四处出击,招招落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注: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究其原因,固然与学生的阅历、认识水平、表达能力有关,但与学生舍不得在审题立意上先期投入,把工夫花在为“砍柴”而“磨好刀”上,疏于甚至懒得放出眼光发散思维、挖掘库存甄别优劣,自觉摒弃“选材平庸”痼疾,自觉规避“选材撞车”风险,而急于动笔,仓猝成文,草率表达也不无关系。

冲刺阶段作文指导和训练仍然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正确工整书写、清通流畅表达以确保基础等级分力争爆发一两个亮点多拿分、拿高分上下功夫。

平凡不可怕,就怕“平庸”,更怕“偏题”“跑题”!在考前,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引导、指导、督促学生回望既往的习作(包括同窗的佳作),从中吸取教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要集中帮助学生强化写作素材尤其是当下社会现实生活素材的积累,指导他们合理剪辑,变通使用,贴切使用。

四、错别字触目惊心[注: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正字”训练(正确、工整地书写训练)刻不容缓

阅读部分:遮掩——摭掩,绚烂——煊烂,消逝——消×,箫鼓——萧鼓,匪我愆期——非我愆期,官盛则近谀——官胜则近谀,奠定——垫定,铺垫——辅垫,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尝君——孟偿(常)君,审美情结——审美情节

作文部分:不胜枚举[注: 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在此提请各位转告您的学生:错别字是硬伤,书写马虎也致命!名句默写题书写马虎以致字迹潦草模糊,是不能赋分的;阅读简答题、表述题中关键点出现错别字,也是不能得分的。作文中出现错别字,有一个扣一分,扣满五分止;同时,错别字密集甚至开篇就出现错别字,将严重影响阅卷老师的对你的印象。你的作文即使口吐莲花,写得满纸生辉,也会因为你书写的苟且马虎、错别字迭出而被降等处理。后期冲刺阶段每一次综合练习,务必在时间分配上做个有心人,一般而言,作文用于审题立意、落笔成文的时间不能少于50分钟!

五、翻译中关键词落实不到位,语境下猜读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第一句中的“指”,绝少有人明白这是一个曾经学习过的通假字。“卒”可通“猝”,但“猝”从来也不可通“卒”,再说“猝不及防[注: 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成语,但我们的学生就是缺少这种迁移能力,临场就是慌乱而不能凝聚心志,发散思维。

第二句中的“第”“断”“致”, 普遍译得不到位;而“浪”“寒”基本无人译出。这绝不是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你我平时教学中总是贪图省事,满足于“串讲”而不重视培养、发展学生语境下猜读意识、能力所铸成的必然恶果。

第三句中“本”的意思只有少部分学生译出,“本业”在这儿是“根本的产业”即“农业”,而“农业”在我们这个古代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就是“根本产业”,徐光启临终上《农政全书》这件事在一定意义上就暗示了“本业”的含义,学生就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注意到这一点,应试中心态的调整,前瞻后顾意识的坚持,何等重要!“正兵”一词属意译,徐光启生前一再强调练兵——只要你潜心读过文本就不难看到这一点,就不难在语境下推断出“正兵——训练有素[注: 素:平素,向来。平时一直有严格的训练。]的军队(士兵)”这一意义。

文言虚词(以考纲规定的十五个为主体)以及文言的一些词法(通假、活用、古今同形异义、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句法(省略、倒装、被动、判断,互文、合叙等)、辞格,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但在翻译中势必要涉及到,要注意引导、督促学生坚持在语境下审读、在语境下研读、在语境下猜读,力求译得准确、到位。

至少有这样四处需提醒学生在阅读解题时注意“顿一顿,想一想”:多音字处,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处,出现了一组意义相对或相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处(考虑是否是偏义复词或同义复词现象),搜尽枯肠难以译出处(考虑“通假”)。

六、译文普遍不通顺,占比不低于参考数的50%

评判译文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先决性条件是“译文通顺畅达”即译文基本忠实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且译文的表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2010年高考在评判译文优劣高下时将以此为第一点,希各位任课老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后期复习指导、讲评中予以强化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意识、自觉的意识!

 

【结束语】

问题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暴露出来绝非坏事,而坏事的恰恰是你我不能正视问题并想方设法[注: 想种种办法。]去解决问题。任何“定型论”、“到顶论”甚至因为问题的丛聚而退缩、恐慌的情绪以及“无所作为[注: 作为:作出成绩。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的消极观望的做法才是有害我们事业发展,有害我们延续语文学科高考辉煌梦想实现的,也是任何一位有职业良知、有高度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的语文人所不屑为、不可为的。

只要我们的学生没有踏进2010江苏高考的考场,你我就有施展拳脚的舞台,就有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从心理到学业)、编织知能网络、全面提升知能水平的空间和责任。事在人为[注: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只要你我咬紧牙关,努力不懈,我相信你我共同期盼的美好未来不是梦——弹指之间[注: 比喻时间极短暂。],她就会成为一个灿烂的现实!

 

 

上一页  [1] [2] [3]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