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2010届南通市三模语文阅卷小结
   [标签: ]

语用题阅卷分析

1、学生的概括能力仍需提高,大多只是用原文中的一些词语概括,未能再提升一个层次,反映原因的实质。

2、第3题答案,做了小部分微调,第1点答到“短篇难写,写作要求更高”、“作家写作水平不高”分别给1分;第2点涉及“稿酬”的答案亦给1分;第3点不变。均分为:3.19。

3、仿写题阅卷时对字数、句式未做严格要求,句意不通的酌情扣分。

4、仿写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句意不通,比喻不恰当。学生结合语境恰当运用修辞的能力需要加强。均分为:2.93。

翻译题阅卷分析

此次三模考试我市翻译题总均分仅为3.23 ,三小题分数分别为0.44、0.67、2.12,分数偏低。

第一小题,学生翻译时忽略了联系上下文的原则,尤其是要翻译句子前后的一两句一定要清晰地把握意思,为翻译句子提供语境。前两句说徐光启写文章不说空话,总是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开始动笔。这样“五六指”就能落实了,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五六指”,容易翻译成“五六个手指”或者“看五六遍”,还有“凡”没有落实为“总共、总计”之类,后半句学生容易翻译为“最终没有理解”。

第二小题较难,均分0.7分。三个得分点均很难得分:“第断”,很多同学直接照抄;“浪”,很多同学翻译成“浪荡”、“流浪”,更有翻译成“像波浪一样”;“寒”,考生多翻译成“使人寒心”或者将“寒城”作为地名照抄。由于得分点不到位,又会导致语句不通顺,因而得分率就很低了。

第三道翻译题,本题难度不大,绝大部分同学得分较高!少部分同学出现的错误:

1、语句不通顺, 2、“富国”译为:“国家富有”或“富有的国家”,“强国”译为:“国家强大”或“强大的国家”

3、“本业”不翻译,4、“正兵”译为“正直的士兵”等

建议大家在进行文言文复习时,注意让同学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积累,某些重点实词出现频率如果较高,一定要引起重视。另外,在翻译时,要强调语境适合义,上下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较准确翻译出正确含义。

诗歌鉴赏题阅卷分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背景】

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南朝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赏析】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六朝,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天淡云闲,是泛指自然风景。意思是说:六朝时代的繁华文物,都已成为一片荒草,只是自然风景还是与当年一样。开元寺是六朝的文物之一,当然不可能是当年的样子,这样,就把题中所说的开元寺很自然地包括进去了。

下面两联,是进一步具体说明今古相同的自然风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飞鸟在山色中来来去去,人们世世代代在溪边生活。人歌人哭,是引用一个典故:春秋时,赵武盖了一所房子,一位来祝贺的人说,这所房子又高大又华美,你的子孙将在这里歌(办喜事开宴会),在这里哭(办丧事),在这里兴旺发达。这个典故的原意是一种祝愿,这里却是用来说明人们世世代代在宛溪两岸生活。“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写得非常美,上句是实中带虚,深秋的细雨,仿佛千家万户挂上帘幕。这里,雨是实物,帘幕却是虚景,并不是千家万户真的挂上帘幕,而是雨中看起来象挂了一道珠帘纱幕。这种用法,过去的诗人也用过。初唐的王勃,诗中有“珠帘暮卷西山雨”,说珠帘象雨。杜牧说雨象帘,说法虽然恰好相反,但艺术构思中的联想,是一致的。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还能看到“雨帘”“雨幕”这样的词。下句,夕阳斜照的楼台里,阵阵笛声在晚风中飘散。这就完全是实写了。

以上这两联诗,艺术表现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上句写景色,下句写声音,两两间错。第二联的画面背景是山和水,但着笔的却是山色、水声。第三联,上句,千家帘幕,是雨中景色;下句,楼中一笛,是风里声音。这样写山水和风雨,鲜明生动,读起来好像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是作者在抒发感慨。由前面所写的山村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人物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度过难关,奋发图强[注: 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雪了会稽之耻。范蠡立了大功后,弃官归隐,驾小船入五湖。杜牧在这里,表示对范蠡的景仰,说:遗憾的是在这烟树参差的五湖,已经见不到古人范蠡了。

杜牧年轻时就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他希望能象范蠡那样做一番事业。可是他一生很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结尾两句正透露了他对那个社会的厌倦和不满的情绪。

【阅卷情况】

 

 

题组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9(1)

3

0

0.4

0.62

0.13

9(2)

4

0

0.2

0.46

0.05

9(3)

3

0

1.7

0.55

0.57

 

【存在问题】

9、(1)修辞手法答不出来,大部分学生答比喻、夸张等。首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学生答题时,不注意分析诗句,而是笼统地回答“物是人非[注: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或“时光流逝”。

9、(2)学生不概括,而是翻译诗句,即使是概括,也不能准确概括出诗句内容,因此该题得分异常低。

9、(3)大部分学生能答出厌倦官场,能说出“惆怅”(因为诗句中有)。但是很多同学说不清楚为什么而惆怅。绝大多数同学答不到“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

【建议】

1、加强知识储备,比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要熟记并能准确辨别。

2、强化文本意识,阅读题答题时一定要扣住文本答题。

3、强化分点意识,答题时注意分点分层,多层面考虑问题。

名句默写题阅卷小结

 

名句默写

最高分

最低分

均分

难度

 

8

0

7.0

0.88

 

 

 

 

出现的错误:

(1),            ,衣冠简朴古风存。

箫(萧)鼓追(吹)随春(村)社(舍、色)近

(2)射者中,奕者胜,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呼也。

觥(躬)筹(酬)交错

(3)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

匪(非)我(吾)愆(迁)期

抢(抢、强)子无怒

(4)人间如梦,         

一尊(樽)还酹(捋)江月

(5)位卑则足羞,             

官(宫)盛(胜)则近谀(腴)

(6)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注: 形容岩石高耸。]             

海纳(耐)百川

无欲(玉)则刚(钢、纲)

原因分析:

大多能记住句子,但默写时同音字、通假字、形似字对考生正确写出干扰极大,其中特别是同音字。

复习建议:

冲刺阶段,在现有基础上,把初高中39篇中学生的易错处让让学生逐篇标出,互相问难;也可由课代表汇总,交老师制成小练习,进行针对性训练,力求记忆准确,书写无误,把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阅卷小结

11题均分:2.1

本题主要得分在第二点结构方面的回答,但部分同学未能具体写清楚为下文什么作铺垫。答案第一、三两点少数同学能写到,第三点即使写到感情基调,也不能写出“哀伤、凄清的氛围”。只会空谈不会结合文本具体深入分析值得注意。

12题均分:1.1

本题在评分时候略微进行了调整:考生写到倒叙可得2分,写到基本情节酌情给1—2分。题目要求分析情节安排上的特色,很多同学在谈如何来描拉狄焦夫,如谈论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部分同学在概括情节时未能看清题目要求——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写的是全文的故事情节。此外,错别字这样的硬伤要避免,如将“倒叙”写成了“倒序”。

13题均分:2

本题概括什么和什么的矛盾冲突,考生基本写不到,这样的学术语言对学生而言的确难。考生能想到去概括已经很不容易。后面的具体分析学生基本可以涉及及到两点。

14题均分:2.7

本题很多同学未能审清题目要求——探究深意,仅是停留在浅层含义的理解,认为“哑了的三角琴”是“弄坏了的三角琴”。在具体答题时部分同学一直围绕一点在谈论,始终跳不出圈子。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阅卷分析

第16题均分约2.4,主要存在问题:⑴前2个小问不少同学只答什么态度,而原因未答;⑵第3小问引用金圣叹的话的作用,只从内容未从结构角度回答;⑶不少同学没有分点意识。

第17题均分约2分,主要存在问题:⑴只知摘抄原文,不知取舍整合;⑵答案组织张冠李戴[注: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不知所云[注: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⑶不认真审题,不知“靠船下篙”,毫无章法可言。

 

作文阅卷小结(丁中)

此次作文学生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立意偏低,不能透过现象进行剖析,只是在强调和列举“挤”的现象:如中国人多,日常生活中“挤”,五一放假,坐车“挤”,出门游玩“挤”,路上交通“挤”等等

2、引用材料牵强附会[注: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把不能论证观点的材料强扭在一起:如写陶渊明因为“挤”,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地位;司马迁因为“挤”,才创作出了《史记》;居里夫人因为“挤”,才发现了镭等等。

3、写90后的话题太滥,不少同学的作文受高考作文“我说90后”的影响,甚至有套作的现象。

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对题目缺乏认真深入的思考:

“挤”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性。从命题意图上看,出题者不是在让人来消极的面对“挤”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而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当“挤”成为一种社会实际状况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去对待:可以积极的去面对,也可以超然的去面对,也可以道德的去面对,但绝不可以消极的去面对,不择手段[注: 择:选择。指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的去面对。可以有苦恼,有困惑,但不可以想不开。

建议:

1、后期继续加强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南通一模、二模、三模作文命题分别是辩证结构、关系型和独词型,再结合省内各大市的模拟考试作文题及省内名校的作文题,参考研究上海、宁夏、广东等省的最新信息,可以分类进行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

2、加强材料的积累特别是热点材料的积累,进行必要的材料运用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如何围绕观点选用、叙述材料、如何紧扣论点进行材料的阐述论证(议例)。

3、磨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规范书写和作文格式,做到格式合理,书写工整清楚。

 

作文阅卷小结(一中)

以议论文为主,记叙文次之(约三分之一),少有书信、访谈之类的文章。

记叙文表现的中心肤浅:坐车挤,菜市场挤,超市挤…详细描写挤的过程,所记事情没有多大意义,“挤”之内涵没能拓深。

议论文存在问题:

1.观点不明确。开头列举“挤”之现象,没有观点;结尾云:“面对挤,我们应慎重对待。”观点仍模糊。

2.论证层次模式化。中间三段贴标签似的“观点+例子”,且例子老长。三部分有的内容重复,有的又缺少必然的逻辑联系。没能深入挖掘“挤”之内蕴,没有自己对问题的理性分析。

3.用例论证太随意,拉过一个历史人物,再加上“挤”字,不管内容一致否,也不管能不能证明观点。

4.偏题。如:开头提出“挤”即竞争,主体全部围绕“竞争”行文。

5.倒数第二段联系自身,普遍提及“90后”,用语相近,雷同,泛滥成灾[注: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复习建议:

1.严格审题。审题的任务,一是弄清作文类型,确定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二是要分析题目,选准角度。

2.记叙文除了注重细微的描写等手法的训练外,更要注重在中心的深刻上做文章。

3.议论文要结构完整,中规中矩。比如开头明确亮出观点;中间分论点单独成段彰显出论证层次;论证时要在概念的内涵上挖掘、剖析;材料要精选,要恰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材料和观点要契合;要有对材料的分析,这是文章的生命力。

4.润色首尾。开头要引人,结尾要有力,开头结尾忌冗长、拖沓,可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5.卷面要整洁,消灭错别字,这些是作文中的硬伤,要尽可能避免。

 

附加题阅卷小结

总均分22.4分

一、阅读材料题  均分6.3。

断句题在“豪贵”后和“贱之”后断不出来的居多。有一些学生仅仅断五处,不知道为什么不按要求做。

文学常识,战国四公子,要么写不出来,要么写出来的有很多错别字,比如“春生君”“梦长君”等等。要求平时积累的时候,一定要写。不动笔墨不读书。

问答题,“这段文字是论述信陵君的,为何写平原君”,大多同学答对比,其实没有读懂题目的暗示,应该是反衬,起码写出衬托。另外原因讲不到位。

二、名著阅读题 均分6.7

选择题大多拿5分,错选的人大多错选a d。

《呐喊》中篇目涉及鲁镇的名字的,大多能写出三部。名著还是需要积累得再细致一些。

“子午谷奇谋”大多写不出来。应该是平时没有涉及。名著范围很广,只有尽量再补充。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均分9.4

第一题学生能答出,但是也有点不全面,还有超过12 个字的。

第二题,说说研究青花瓷的价值所在,有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写的是青花瓷的价值。还有部分学生写的仅仅是文中明显的两处,不全面。

需要我们加强阅读筛选的指导,提高概括能力。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