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标签: ]

高一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注: 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 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 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 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注: 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 变”的哲理。
2、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注: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余音袅袅[注: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不绝如缕[注: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 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注: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注: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 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注: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之妙。”(马积高《赋史》)
(四)作业:
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