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黛玉初进荣国府》教案
   [标签: ]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能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了解生词的意思。

  3.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4.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教学重点

  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

  《红楼梦》相关资料;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文章?作者是谁?

  2.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3.今天我们又要采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文章《黛玉初进荣国府》。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的收获

  1.说说这篇文章改编自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你对这部小说有多少了解?

  2.教师补充《红楼梦》的相关知识。《红楼梦》中写到的人物有四百多个,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足见作家的功力。

  三、浏览课文,说说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找出文章主要描写的人物

  四、自学重点段落第5、6、7自然段

  (一)1.出示思考题:王熙凤都说过些什么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

  2.学生自学,在书上作记号。

  3.小组范围内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二)1.出示思考题:王熙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小组内探究、讨论,并做记录。教师巡视。

  3.小组内推举代表在全班发言。

  (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新的揣摩人物性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再谈课文,想想从文中你了解到黛玉是个怎样的人。

  五、自学课文第1、2、3、4自然段,在书上作记号

  1.交流,你从这四段中又读出了什么?

  2.播放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封建贵族的奢华,了解林黛玉的谨小慎微[注: 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冰雪聪明[注: 比喻人聪明非凡。]和王熙凤泼辣爽快、圆滑的性格。

  六、推荐阅读:《红楼梦》第三回

  

  【备课参考资料】

  

  曹雪芹的《红楼梦》

  曹雪芹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成长在一个富贵显赫而又富于文化氛围的家庭里。祖上与皇室关系密切,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等要职。后来,曹家因事得罪朝廷被抄家,境况日益败落,甚至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家庭的荣辱变迁和世态的炎凉无常,使曹雪芹对人世社会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并为他写《红楼梦》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作,后40回据说为高鹗续写。小说从贾宝玉出生、林黛玉丧母投奔贾府开始,到黛玉病逝、宝玉出家结束,着重描述了贾府的盛衰过程和宝黛的爱情悲剧。

  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和初步的民主思想,他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宫廷、官场、贵族家庭、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宗法思想、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并在描写贾府内部的相互倾轧和荒淫腐败中,显示出封建制度濒临崩溃的趋势和贵族统治行将灭亡的命运。

  同时,通过宝玉与黛玉对爱情的追求,作者歌颂了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朦胧地提出了要求平等、自由的民主主义主张,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进步人士的思想愿望。

  此外,书中还时时透露出女性优于男性的意识,作者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与当时“男尊女卑[注: 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这是重男轻女的不平等封建礼教。]”的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注: 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由此可以看出,《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深刻与独到。它的批判矛头不仅指向各种腐朽的封建制度,而且还包含了对它的思想文化——尤其是父权思想、父权文化的鄙夷和反叛。

  《红楼梦》是古代小说中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作者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塑造了许多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宝玉、黛玉两个叛逆者,其他如王熙凤、薛宝钗等,也都写得性格鲜明、血肉丰满,放射着奇异的光彩。

  在情节结构上,《红楼梦》有新的突破,它改变了《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人物情节单线条发展的结构模式,置众多人物于同一空间和时间里活动,尽管头绪纷繁,交互错落,看来却脉络分明,关联紧密,而又自然顺畅,仿佛完全是生活的再现。

  语言方面,作者兼采当时北方人民的口语和传统文言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精练典雅而又生动自然的语言风格。

  人物语言写得尤其出色,或长或短或文或野,无不切合每个人物的身份、口吻。即使是书中人物所写的诗词,也都能表现出各自的性格。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

  反映社会生活是绘画艺术的重要功能之一。从最早的岩画,到汉代的画像砖,再到三国、隋唐的壁画,都有不少是描绘狩猎、耕耘、集市、祭祀、庆典等社会生活情景的。

  宋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反映到绘画领域则是风俗画的繁荣。譬如反映走街串巷沿途叫卖的小贩生活的货郎图就成了人们所热衷的题材,著名画家苏汉臣、李嵩等都有同题作品。

  再譬如反映耕种收获与养蚕织丝的《耕织图》和《耕获图》在宋代也很流行。此类作品后期经常有人仿作,清代康熙皇帝还让人重描《耕织图》,并亲笔题诗,以示皇室对农事的重视。

  此外,反映岁时节令等民俗题材的绘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社会风俗画的代表作当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全卷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以全景式的构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景象。整幅作品由三组有机结合的画面所组成。卷首以汴梁郊区为背景,寒意尚未退去,树枝上却已露出了新绿,路上往来的行人,有的匆匆赶路,有的赶着毛驴往城里送炭,有的则是携亲带眷踏青扫墓归来。

  中间部分以一座横跨的拱桥为中心,汴河上船只穿梭往来,一艘巨大的漕船正放倒桅杆准备过桥洞,船夫的吆喝声引来众多驻足观望的人们,呈现出一派运输、商贸的繁忙景象。

  第三部分是城区的商业街道,各式各样的店铺作坊鳞次栉比[注: 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不仅药铺、旅舍、肉店、钱庄应有尽有[注: 该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齐全。],甚至看相算命等三教九流[注: 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无所不包[注: 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

  来来往往的人有的骑马,有的乘轿,有的徒步,装束不同,情态各异,显示出不同的身份特征。

  画中人物多达五百余人,可称得上是宋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整幅画面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

  张择端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画中人物不仅神态鲜明,而且人物之间又组成独立的情节,饶有情趣。每个局部都是全画的有机组成部分,疏密得当,层次分明,整幅画就像一首动人的交响曲,有序曲,有过渡,有高潮,令人陶醉,又让人回味。

  社会风俗画大多取写实的手法,刻画细腻准确,形象生动,或多或少反映了某个特定的社会生活侧面,从民俗民风、饰戴装束,到不同阶层社会地位的变迁都有反映,具有较强的文献史料价值,是文字记载所难以替代的。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