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将相和》教案
   [标签: ]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注: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负荆请罪[注: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注: 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注: 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注: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注: 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战无不胜[注: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每战必胜。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注: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交流,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四、找准矛盾点,抓住探究主题

  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读议结合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2.讨论交流:蔺相如是真的要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注: 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注: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之计。)

  3.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4.通过这个小故事,你们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5.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和秦王针锋相对[注: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该不该升官?

  二、读演结合学习“渑池会”部分

  1.自读“渑池会”这个故事,想一想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蔺相如又为什么以死威胁秦王?

  2.从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3.想象一下蔺相如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秦王的神态、动作,以及大家的表现。然后再来演一演。

  4.思考一下,“渑池会”与“完璧归赵”这两个故事之间有联系吗?

  三、读写结合学习“负荆请罪”

  1.廉颇不服气的原因我们找到了,那为什么蔺相如每次都要躲着呢?

  2.从中你又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呢?

  3.廉颇最后决定负荆请罪,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4.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故事有联系吗?谁来把这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

  5.“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得比较简单,请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这个小故事扩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四、回归文章中心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

  

  

  孙子和他的《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他的祖父因有战功,被齐景公赐姓孙。由于齐国发生内乱,孙子的父亲率全家到了南方的吴国。这时的孙武只有二十岁,他酷爱兵法,过着亦耕亦读的田园生活。

  孙武到吴国后,被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发现,并推荐给吴王。吴王把180名宫女交给孙武,命他练兵示范。孙武受命后,将宫女们分为两队,又选派吴王宠爱的两名妃子为队长。当宫女们披挂停当,手持武器,来到操场后,孙武连下三道命令:一、队伍不许混乱;二、不许吵吵闹闹;三、不许故意违反命令。说完后他一阵击鼓,宫女们或坐或站,参差不齐[注: 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孙武又大声重复一遍命令,再次击鼓。宫女们依然如故[注: 依然:仍旧;故:过去,从前。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有的甚至捧腹大笑。孙武大怒道:“口令不清,乃将之过,口令已清,而不去执行,乃士兵的罪过。”说罢,不顾吴王求情,斩掉了两名队长。自此以后,再也无人敢把操练当做儿戏了。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吴宫教战”。

  经过教场操练,吴王确认孙武是一位既能著书立说[注: 立:创立、提出;说:主张,学说。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又能统兵打仗的奇才,遂封其为上将军。孙武也的确不负厚望,日夜练兵,准备伐楚。楚国是南方大国,春秋以来吞并诸侯国最多。但由于孙武善出奇兵,速度又快,楚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注: 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此次战役中,吴军11天行700里,五战五捷,占领楚国都城郢,逼得楚王弃城而逃,吴国从此声威大振。

  孙武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一书中。这部兵书是我国最早的兵书。它总结了春秋末年以前的战争经验,创立了较系统的军事理论,被称为“兵经”,曾是宋代武士考试的必考经典之一。

  《孙子兵法》一书包含了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它强调指挥战争必须客观全面地了解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孙武认为准确的预见不是来自求神问卜[注: 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及妄自猜测,而是源于对敌我双方各种情况的真实了解和综合分析,如政治条件、气候、时令、地形地势、将领的才干、各种制度等等,没有对这些情况的全面掌握,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其次,《孙子兵法》考察了战争中的许多矛盾,如敌我、主客、众寡、劳逸、勇怯、虚实、动静、攻守、进退、成败、生死、奇正等,并且认识到这些矛盾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一支部队被置于死亡之境后,反而能激起求生的意志,从而取得胜利。

  但矛盾的转化并不是无条件的,战争的指挥者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在矛盾运动的动态过程中使战争态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譬如,在虚实方面,要使自己的部队无形无声,使敌人不知我们的攻守进退;在动静方面,要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使敌人大意,来不及反应。

  显然,这些原则甚至在现代化战争中也是极有实用价值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孙子兵法》一书至今仍备受各国军事家推崇的原因。

  

  

  以史为鉴的《资治通鉴》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光彩夺目[注: 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的古典历史名著。

  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翰林学士,后因在变法问题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辞去高官,退居洛阳,潜心读书著述。

  他在研习史学的过程中,深感继《史记》之后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通史,使读史的人多有不便,于是立志要编写一部编年体通史,把有关国家兴衰、百姓生活的一些大事囊括其中。司马光把编这样的一部通史的目的概括为:以史为鉴,“善可为法,恶可为鉴”。

  1066年,司马光仿《左传》体例,以编年体记战国、秦的历史,取名《通志》,进呈宋英宗。宋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命他继续编撰,并给他提供了自由选择史官作为助手、专门设置书局、可随意借阅宫廷藏书,以及政府供应笔札等良好的编书条件。于是,专门编写这部史书的机构——书局成立了。

  书局开始设在开封,后来迁往洛阳,内有主编、同修、书吏等多人。

  此书的编写过程是先成目录,而后按年代先后分层次编写具体内容,最后由司马光定稿成书。

  该书剪裁得当,考订精确,文字洗练,使来源于不同时代、不同文笔的史料,熔为一炉,浑然一体[注: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自成一家[注: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后来,宋神宗听司马光讲读此书,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重新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294卷,记载了从东周到五代十国之间长达1300余年的基本史实,是《史记》之后包容年代最长的通史之一。

  由于该书编写的宗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故对历代的治乱兴衰,记载极为详尽。该书所叙述的各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所记载的战争的谋略和经过,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和言行,都非常生动。

  至于与政治关系不太密切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记载则略为少些。但总的说来,该书是一部以政治史为中心,比较全面反映历史内容的通史。

  《资治通鉴》在编写过程中对正史、杂史、笔记、小说,无不广搜博采。往往一件事用三四处材料综合写成,内容真实,时间概念清晰,因果关系明确,使读者对历史发展的梗概一目了然[注: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特别是汉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实,尽管头绪繁,司马光却将其叙述得井井有条[注: 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难能可贵[注: 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的是,《资治通鉴》记人叙事,生动逼真,如《赤壁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等,已成为文学史上有名的佳作,被收入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书中史论,虽有迂腐之言,但更多的是平正之见,颇能给人启迪。

  鉴于司马光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的巨大成就,后人把他同司马迁相提并论[注: 相提:相对照;并:齐。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有“古今文章两司马”之说,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乃至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双子星

[1] [2] 下一页

座。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