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桥之美》教学练一体化设计
   [标签: ]

12.桥之美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体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一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有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  《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注: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谁家粉本》等

2.桥梁审美观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注: 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注: 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

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注: 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注: 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地选择适合的形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艺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这是一篇美学小品,以描述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法:桥之美在于它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景物相配合,联系景物,组织富于变化的统一画面

2.文章结构

《桥之美》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一句诗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3~6):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桥美在于它在不同环境中的配合和勾连中介作用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3):阐述自己的爱桥观点,是总写

第二层(4~5):以六个实例从正面证明桥美在于它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说明“桥之美在于它能与周围的环境配合,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第三层(6):举例从反面说明因为与周围的环境没有呼应和衬托,很难让人产生美感说明建桥者应该兼顾实用和美学的问题

第三部分(7):由桥之美的具体含义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原则:不光是桥,凡是直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中介作用”——桥之美

3.对话文本

(1)课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什么?

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作者运用什么顺序说明桥之美的?

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人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所以课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3)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方式说明桥之美的?

文章为说明桥美在与周围景物相配合,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描写周围事物,有“石桥与苇丛”的描写,有“石桥与细柳”的描写,有“长桥与水面”的描写,有“风雨桥与廊亭”的描写,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与两岸的联系沟通描写……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说明桥之美的

(4)课文举例说明有什么特点?

作者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与从正面举例的一般方式不同《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和乡间小桥是从正面说明桥美在于它在不同的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南京长江大桥、成昆线上的直线桥是从反面说明与周围环境没有呼应和衬托,很难让人产生美感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力(mèi)  光(pù)    险(jùn)  酌(zhēn)  和园(yí)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煞风景(    )    销魂(    )    重叠(    )

摄影(    )    和谐(    )    孕育(    )

3.解释下面词语

(1)煞风景:

(2)美感:

(3)史诗:

(4)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二、文学常识

4.《桥之美》是一篇的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作者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三、重点语句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注: 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注: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

[1] [2] [3] 下一页

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人们珍视长桥之美”的原因是什么?

 

6.品味下列句子的情味(2分)

①茅盾的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芦苇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②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媒介(méi)    和谐(xié)   苍茫(mánɡ)  点缀(zhuì)

b.摧毁(cuī)    纤细(qiān)  前瞻(zhān)  画卷(juǎn)

c.摄影(niè)    纤维(xiān)  险峻(jūn)   笼统(lǒnɡ)

d.脂粉(zhī)    陡坡(dǒu)   浮萍(pīnɡ)  驻足(zhǔ )

2.给下列一段话标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3.将语句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也并非,而是

(1)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

(2)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

(3)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a.(1)(2)(3)  b.(3)(2)(1)  c.(2)(1)(3)

4.下面用语常出现在我们眼前,每一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在括号里

(1)购物抽大奖,园你一个出国梦(    )

(2)本店书藉一律九折销售(    )

(3)该产品款式新颖,质量上乘,享誉神洲(    )

(4)得天独厚[注: 天:天然,自然;厚:优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的自然风光,别具一格[注: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的民俗表演,一定会让你流连往返(    )

5.下列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写的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新大楼即将工的时候,附近一处下水道不通了,队长将疏下水道的任务交给了一位英的 小伙子,对他说:“这对你是个严的考验”    :

a.峻 竣 俊 浚    b.峻 浚 竣 俊

c.竣 浚 俊 峻    d.浚 峻 俊 竣

6.下面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说说这个开头妙在哪里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    )的大弧线,或方桥的(    )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    )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    )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7.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是(    )

a.单纯  强劲  赞赏  勾画

b.强劲  单纯  珍视  点缀

c.纤细  强劲  赞赏  勾画

d.强劲  纤细  珍视  点缀

8.本文举了哪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作者的什么观点?

 

9.判断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2)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10.文中加点的代词“那”指代: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l~15题

母亲桥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有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j建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声响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注: 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有一夜下了暴雨,

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了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的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搬石头搭桥呀<, span lang=enus>!”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这“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1.文章第一、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能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第三段中画线的语句是对“我”的描写,表现了“我”

 

13.揣摩下列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1)那年九月,我踏过这“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

 

 (2)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4.体会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

 

 15.结合语境仿写句子

母亲啊,你是一种安全,一种伟大,如殷实的土地,如

,如

表达交流

介绍一座建筑物,要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字数在300字左右

 

答案与导解

12桥之美

 

【课堂达标】

 

1.魅  曝  峻  斟  颐

 

2.shā  xiāo  dié  shè  xié  yùn

 

3.(1)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2)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3)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4)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毫、厘,计量的小单位

 

4.说明性  吴冠中

 

5.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6.①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②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石桥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风,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课后强化】

 

1.a  导解:b项“纤”应读“xiān”,“卷”应读“juàn”;c项“摄”应读“shè”,“峻”应读“jùn”;d项“萍”应读“pínɡ”,“驻”应读“zhù”

 

2.““,:——;、;,、1

3.c

4.(1)园一圆  (2)藉一籍(3)洲一州  (4)往一忘

 

5.c

6.用俗语开头,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并引起下文

 

7.b  导解:可结合原文语境体会词语

 

8.①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特别的感受②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出动人的景致③写长桥之美④写形式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举例子是为了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既能够和周围的景物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9.(1)拟人  (2)比喻    ,

 

10.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

 

11.说明母亲搭桥的缘由,为下文母亲搭桥作铺垫

 

12.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  心理  内心受到触动,顿悟母亲的爱心

 

13.(1)“母亲桥”指母亲为“我”搭的石桥(2)第一个“母亲桥”指母亲为“我”搭的石桥;第二个“母亲桥”指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是“我”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14.这个词体现了母亲对子女崇高无私的爱她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都是无须向子女表白的,同时母亲意在去除“我”内心的不安

 

15.示例:奔腾的黄河,巍峨的五岳泰山

 

【表达交流】

 

【例文】

 

文昌阁

文昌阁建筑雄伟,金碧辉煌[注: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高约有两三丈,长宽各有一丈多,分平台和楼阁两部分平台是用一块块长条巨石和方砖砌成的每隔五六层方砖便有一溜长石,美观整齐

平台正中间就是楼阁楼阁四周用青石板铺的路有二尺多宽,供游人行走支撑阁顶的是16根红漆圆木柱,虽然经过长年累月[注: 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的风吹日晒,漆痕斑斑,但隐约还能显出当年那光彩夺目[注: 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的风韵阁顶红、黄、绿三色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注: 飞阁:架空建造的阁道;流丹:彩饰的漆鲜艳欲流。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形容建筑物的精巧美丽。],金碧辉煌,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晶莹发亮,流光溢彩檐是飞角重檐,琉璃瓦上刻着各种各样形象逼真的飞禽走兽[注: 禽:鸟;兽:野兽。飞翔的禽鸟,奔跑的野兽。泛指鸟类和兽类。];第二层檐装有雕花木饰,正面雕刻着洗脸盆大小的莲花,这些莲花大小一样,形状相同,花瓣一片片微卷着,花的上部和下部刻的是细小而密集的叶纹,这些莲花和叶纹都是用金彩描绘的,工艺十分精美阁的四个飞檐上是四个高昂的龙头,龙角高高翘起,龙眼圆睁,龙口中含一颗绿莹莹的珠子,四条龙好像带着文昌阁腾飞而起似的龙身是用彩色琉璃瓦砌成的,一直连到阁狮身上隐隐地放着一朵莲花,莲花上是一个宝莲帽

文昌阁从台基到阁顶,无论从色彩到构造艺术,还是从雕塑到设计,无不表现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它虽然经历了五六百年的风刀雨剑,历尽沧桑,但仍不屈地屹立着那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砖石,一座座形象逼真的雕像,都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上一页  [1] [2] [3]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