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9
   [标签: ]

   

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浅近文言文,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注: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1、简介文体: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  

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  

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  

结合起来就像《岳阳楼记》。   

2、简介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  

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奋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  

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  

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  

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  

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  

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  

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注: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写出自己  

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  

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  

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整体感知: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1)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2)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面山而居:居住。
(3)通: 政通人和:顺利。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北通巫峡:通达。
           中通外直:贯通。
(4)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不求闻达[注: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于诸侯:谋求。
(5)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句式:
(1)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倒装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多会于此;
                   吾谁与归?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结构层次为: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注: 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注: 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注: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成了一幅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a、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b、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湖光山色[注: 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注: 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5、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第3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第4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注: 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1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注: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3、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