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岳阳楼记》学案3
   [标签: ]

第七单元 亭台楼阁

 

【单元学习目标】

一、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

二、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及其抒发的情感。

三、正确理解课文表达的“先忧后乐[注: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与民同乐[注: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安排】

25,《岳阳楼记》三课时。

26,《醉翁亭记》三课时。

※27,《诗二首》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滕王阁》唐·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注: 物换:景物变幻;星移:星辰移位。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这首七言古体诗,前四句写滕王及滕王阁当年的繁荣兴盛情景,后四句写岁月推移,世事变迁,繁华难久,唯江水自然奔流,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见证。第一句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故址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这样好,如今有谁来游赏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注: 一去就不再回来了。]了。第一句兴致勃勃[注: 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滕王阁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临远,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寄慨遥深。 

《池州翠微亭》宋·岳 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诗意〗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征衣,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赏析〗  岳飞(1103--1142),字鹏举,著名的抗金将领和杰出的民族英雄。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时,年仅39岁。孝宗时追谥武穆,后来又改谥忠武。宁宗时追封鄂王。

这首记游诗,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起句,是对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对句的“特特”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强调、突出的作用;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是诗歌结尾的伏笔。这样,对句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注: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雄伟气魄,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三四句,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山好水”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注: 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月明归”,说明返回时间之晚,它同“看不足”一起写出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岳阳楼记》

范仲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整句散句结合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紧扣特征铺陈写景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由景而议,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中学语文在线()

1,重点:紧扣特征铺陈写景、由景而议的写作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先忧后乐”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关提示】

1,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叙事状物写景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阐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2,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宋朝文学家。

【正音正字】

谥shì 谪zhé 霪yín 属zhǔ 汤shāng 樯qiáng 楫jí 芷zhǐ 汀tīng

【词语积累】

守,做州郡的长官。作动词。      (予)观:集中目力看。

会:聚集。              览物之情:观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

霪:淫,过多、过甚。         去国:离开国都。国,这里暗指朝廷。

感极:感慨到极点。          而或:或者、有时。

锦鳞:指好看的鱼。借代手法。     岸芷汀兰:互文辞格。

百废:百,泛指数量很多;废,作名词,指荒废的事业。

贤:本是形容词,这里作名词,指有才德的人,这里指名人。

以记之:以,连词,表示目的,来。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得无…乎:固定句式,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能不…吗?”

有…者:有…的心情。者,代“览物之情”的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辞格。物,外物,指客观环境。

庙堂之高:高高之庙堂,定语后置句式。之,定语的标志。

进、退:仕进、隐退,即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助词,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初学课文】()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圈划出写景、抒情的句子

3,本文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发了什么议论?它们关系如何?

( 叙事很简,是写“记”的缘由;所写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刻意描写远眺的洞庭湖景色,引发迁客骚人[注: 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的览物之情;对照古仁人,作者否定了“迁客骚人”注重个人得失荣辱的情怀,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含蓄地规劝滕子京。文中,抒情融于其它表达方式中。 )

4,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巴陵郡做长官。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盛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上面镌刻唐代名家、现代作者的诗歌赋文。嘱咐我写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原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注: 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  我看巴陵的好景色,就在洞庭湖。包含远山,鲸吞长江,浩浩荡荡[注: 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各不相同,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直通巫山、三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人、诗人,大多在这里会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原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几月不放晴;阴风怒吼,混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旅客无法出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哀啼。登上这个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别人讥讽、极目远望一片萧条、万分感慨悲伤的心情。

原文:  至若春和景明[注: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干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注: 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  至于春和日丽,波澜平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的小草、兰花,颜色青翠,香气很浓。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明月一泻千里[注: 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浸在湖底的圆形玉,渔人的歌声此起彼伏[注: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这种乐趣哪有穷尽。登上这个楼,就有忘却一切荣耀和屈辱、迎着清风端酒畅饮、高兴到极点的心情。

原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上面说的)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或悲;身处高高的朝廷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远远的江湖就为君主担忧。这样进朝廷做宫也担忧,隐居江湖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没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原文: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全文包括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写记缘由,透露政治情绪。这是全文的引子。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点明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和重修岳阳楼的时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很有份量,既赞扬了滕子京的政绩,又表明是在百废具兴的前提下,才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到任第二年,就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说明他是有能力、为百姓的好官;联系他的“谪守”,含蓄地透露出内心的不平,以及对保守派政治集团的不满。“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概括重修时的盛况。“属予作文以记之”:说明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这些简明的叙述,实际上已经透露了全文的主旨。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积极治理政务,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极为赞赏的。下面的写景、议论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展开。

第二部分(第2-4段),描绘两种景物,归纳不同情感。这个部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第2段)总写洞庭湖的景象,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暗中切“岳阳楼”三字,是这个部分的总领句。接着写洞庭湖远景。“衔远山,吞长江”:两个动词写出洞庭湖包含远处山峦、鲸吞奔腾江流的雄伟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角度写出湖面广阔浩淼、一望无际[注: 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的壮阔境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角度写出洞庭湖早晚、阴晴千变万化[注: 形容变化极多。]的多采姿色。“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一段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表明自己无需再写,暂时结住写景,构成文章的一大跌宕。“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兼有承接和推进之意,从描写岳阳楼的景象,转折到描述岳阳楼的地理位置,表明岳阳楼地处交通要道,自然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反问句,肯定“异”,自然引出下文两种景物、两种心情的描写,也为全文结尾的议论张本。

第二层(第3、4段)分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因景而“异”。这一层包含两个排比段,全用见景生情[注: 看到眼前的景物,唤起某种感慨。亦指看到眼前的景物,想起应对的办法,即随机应变。]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

前一段,描写迁客骚人面对险恶景象而忧伤悲哀的感情。“若夫”引出一个阴冷画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描写雨季湖上风雨景象,极力描写阴冷恶劣的天气,大肆渲染凄凉压抑的气氛。“霪雨、阴风、浊浪”富有贬义色彩,“霏霏、连月不开、怒号、排空”写出厌烦不快、憋闷不堪、冷风肆虐、浪涛凶恶的情景。“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照应“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隐曜、潜形”拟人描写。“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照应“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从人的停止正常活动,进一步表现自然景象的险恶。“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晚上的景象,从视觉到听觉,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增加了凄厉恐怖的气氛。“登斯楼也”:由写景转到写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迁客骚人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的普遍心理。“满目萧然”:是对这段景物描写

[1] [2] 下一页

的概括,突出一个“”字。“感极而悲者矣”:这句话,意味深长[注: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与“”照应,突出了主题。  

后一段,描写迁客骚人面对美好景象而产生欣喜愉快的感情。用“至若”引出一个晴明的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第一句写天,第二句写水,三四句写天水合一,蓝天绿水,互相映衬,一派和畅平静、开阔幽美之静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前两句描绘美景中的动态,写出了一幅活跃的情趣。后两句从视觉转到嗅觉,写出芳草香花,茂密鲜美,馨香醉人。这四句静中有动,以动写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干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描写月夜湖面景象;前两句写天空深邃如洗,皓月朗照千里的广阔境界;后两句写湖面的微波上闪烁着金色光芒,月影映在平静的水底如同圆形的美玉,这两句动静相映,构成一幅月夜静谧、幽美的画面。“渔歌互答”:从听觉描写湖面情景,一个“”字把渔人的和乐都表现出来了。最后用“此乐何极”收住。至此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形、色、气、声俱佳的洞庭湖美景:阳光灿烂,湖平如镜,清清湖水,蓝蓝天空,鸟儿飞翔,鱼儿游泳,一切充满了生机;皓月当空的夜晚,水上闪烁银光,湖边响起了渔歌。这层景物描写,与前面的景物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迁客骚人喜悦时,把宠辱全忘了的心情。“宠辱”的重点是“”,也就是忘了谗毁、贬谪的处境。“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进一步描写了迁客骚人“宠辱偕忘”的动作、神情,突出了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注: 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时的喜悦之情。用意味深长的“其喜洋洋者矣”收住,突出了“喜”的主题。

上面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景物,后写感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通过一定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情感,对比鲜明,突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悲和喜,为过渡到下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积蓄足够气势,作了充分铺垫。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三部分(第5段),展现阔大情怀,抒发政治抱负。这是议论部分,也是全文中心,正面表白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前面的叙事和写景都是因此而设。这一段可分三层,作者用设问逐层深入阐明观点。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突兀急转,笔力雄健,以迁客骚人跟“古仁人”比较而设问,借古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紧承上文,又开拓新境界。这一问,实际上已包含这个意思: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实质上都源于个人荣辱得失,而“古仁人”决不如此。这样完全否定了“二者之为”,使文章出现起伏跌宕。“何哉?”领起后文的议论。

②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反面说明胸襟阔大。“以物喜”照应“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以己悲”照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进而突出一个“忧”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一下子连用四个“忧”字,极写了“忧”字,是从正面解说“古仁人之心”,同时深刻揭示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由忧转到“”,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再反出一层,提出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大气包举,境界崇高,是全文思想感情的焦点,着重论述的中心,体现了作者的广阔胸怀、宏伟抱负。最后用“微斯人,吾谁与归?”结束全文,深沉的感叹中,透露出作者学习古仁人“先忧,后乐”精神的坚定意志,含蓄有力,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思维训练】()

1,辨别下列各组词义:

①极:南极潇湘( 直到 )   此乐何极( 穷尽 )

②一:一碧万顷( 一片 )   长烟一空( 全  )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①吾谁与归?       (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倒装句。“之”使定语后置。   )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省略句。省略主语“古仁人”。  )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判断句。“……也”,判断句式。  )

3,如何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①我国古代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提法,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没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

②他那忧国忧民[注: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注: 精神振作,有所作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对此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并继承发扬。 

③范仲淹毕竟是封建官僚,“先忧后乐”是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而提出来的,“忧君”体现了他的封建忠君的正统思想,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对此,不能盲目吹捧。 )

4,本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 略写洞庭湖美景,详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 这是因为本文写作目的不是状物绘景,而在表达作者“先忧后乐”的见解,规劝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 语言非常凝练优美。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四字句、叠字句,整散结合,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读起来整齐有力,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醉翁亭记》,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