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7
   [标签: ]

第二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茅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注: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注: 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注: 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⑴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组织文章的特点。

第1、4、6、8、9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本文是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来组织文章。

⑶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

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⑷小结: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的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使学生了解作者使用象征手法的意图)。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注: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注: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物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枝干笔直)、(努力向上)和(倔强挺立)的形象,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树中的伟丈夫),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贵族化的楠木),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总结

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对白杨树的具体描写展现的。那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写的呢,以及又是怎样由描写白杨过渡到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课堂作业

1、选择文中你喜欢的句段摘抄在积累本上,并作适当点评。

2、积累一则抗日军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第二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茅盾

教学重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①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注: 形容极其坚定、牢固。]或摧毁。 

②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③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精读品析

(一)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后面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注: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

(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

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注: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三、课堂延伸

1、你一定看过不少抗战题材的电影、电视,你能给大家讲一个反映抗战军民精神的故事吗?

2、当今的和平年代,作为青年学生,你又该如何发扬抗日精神呢?

四、课后学习

以自然界的某一植物为题,以象征为主要手法写一段文字。

【板书设计】

                           不只是树

 写——颂:伟丈夫——象征  北方的农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家乡的哨兵

                           精神和意志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