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设计6
   [标签: ]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设计

文/川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是一篇哲理性议论文,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的第四篇议论文,与其他三篇议论文(另外三篇分别是《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集中在八下道德修养单元内)相比,这是本单元内最能展现议论文基本结构的篇目。作者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特别是举例论证极能体现体现议论文选例的原则,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写简单的议论文。在研读文本时我发现文本情理交融,这与作者作品总体风格是吻合的,因此本文的另一教学目标定为感受本文融哲理与情感于一体的特点。据此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渲染情境 导入新课

   周日早上立在新华书店热销书书架前,一本书闯入我眼帘——《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作者周国平。我看见有一个书评是这样写的:“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父亲,一个爱他的孩子胜过一切哲学的父亲,甚至只要他的孩子活着,随便什么哲学死去都好。”他写了他的女儿——妞妞在世的526天,一年半,她的可爱她的痛苦,父母为病痛的女儿在爱与痛中煎熬的经历。我想如果你能看懂那本书,你一定会懂得你的父母,你会珍惜今天的幸福。

周国平,当代学者,散文家,哲学家。大学里曾流传“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借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感受作者作品融哲学与文学、哲理与情感于一体的风格。

二、理清结构 感受哲理

1、板书课题,齐读,感知课文文体及课文内容,知道标题就是观点。

2、本文采用了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分析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课文第一小节是提出问题部分,请同学串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点题(点明中心论点),又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提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举例论证)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读课文第二至六节,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作者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的形式来说说这几个例子。

在学生回答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注意过渡句的作用。

4、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五个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两个例子去掉行吗?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发现周国平作品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他写信。

5、作者从不同角度选取的五个典型的事例让我们知道不仅一切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的贤哲可以拥有高贵的灵魂,而且普通人也能拥有高贵的灵魂。然而现实又怎样呢?作者期待人们怎么做呢?齐读第七小节,感受作者的被现实刺痛的感伤和对读者的殷殷期待。

三、深入文本 品味真情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注: 用道理来说服人。],更能以情动人。阅读课文第六节第七节,找出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并让你深有感触的词语或者句子,以“从什么词语和句子读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他让我感到应该怎么做”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四、合作朗读 学写议论文

1、男女生合作朗读第二小节,女生读概括交代事例的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当停则停,当接则接,一定要判断好记叙和议论。感受议论文记叙和议论的特点。

2、小结本文“灵魂”的含义,指出它包含广泛,还可以指坚强、勇敢、乐观、奉献、爱心、坚持······在我们日常平庸的背景下,一定也有一些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在闪烁着动人的光彩。仿照第二小节“事例1+议论!+事例2+议论2+综合议论”的写法,写下你观察到的高贵的灵魂。

3师做示范。

4生写作。

四、小节本课时,布置作业。

关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设计

文/川子

这些日子,有很多机会学习同行,因此学到很多东西。有的是课堂理念,过去含糊不清的,现在很清楚了。有的是课堂技巧,过去没注意的没想到的,忽然发现它其实很有趣也很实效。于是在课堂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它们。

第一,“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得!”话是铁梅说的,她说每位老师要对学生负责。我心深以为然。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的老师只满足于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提取课文信息,至于如何深入思考,思考什么,如何表达,学生一节课下来究竟应该有怎么样的收获,老师并不管的,即使管,也只是浮光掠影[注: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一般。这恐怕就是黄厚江老师所批评的课堂“缺少思维的张力”吧!铁梅曾举一例说,八年级的《石榴》一课,大多老师上课会让学生品味语言,而学生必然会品味其中的比喻。然而仅仅蜻蜓点水[注: 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般让学生说说哪句运用了比喻,有什么好处,这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早就会了。不如把品味语言的目标定为品味本文独特的比喻,集中体悟考古学家郭沫若的比喻,会变化的比喻,从而指导八年级学生写出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的比喻。

基于这样的考虑,从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我把教学目标之一定为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为写小议论文做准备。学生初学议论文,首先要把握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论证方法。而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最标准的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这是最容易把握的结构形式。论证方法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本文所举事例兼有古今中外[注: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既有古往今来的贤哲的,也有生活中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的。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选取作为论据的事例。另外围绕观点对事例进行分析,上下文之间的过渡勾连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另一目标定为感受周国平作品的哲理与情感相交融的特点。议论文贵在以理服人,但是如果同时以情动人,这就更难能可贵[注: 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了。周国平的这篇议论文恰恰做到这点。如何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阿基米德爱思想胜于爱自己的生命,第欧根尼把灵魂生活看得比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王尔德以自己的艺术才华为自豪,作者对这些古往今来的贤哲的赞美已经让人为之动容,他对专心致志[注: 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读书的少女,节衣缩食[注: 省吃省穿。形容节约。]看画展的青年画家发自肺腑的感动羡慕,对自己“已经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缅怀感伤,更让每一个普通读者感受真切,原来即使生活的光再暗淡,灵魂生活依然动人。面对现代人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而精神家园荒芜的现实,作者忧心忡忡[注: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他对人们提出了殷殷希望,“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深味文中流露的种种情感,更坚定要做一个灵魂高贵的人。

第二,问题设计力图让学生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常常在课堂碰到这种情况,提出问题后,学生抓耳挠腮[注: 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不知从何下手,如何组织语言回答。这往往不是我们提的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理解接受的能力范围,而是我们提的问题太笼统。比如在一些说明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品味语言,老师常说:“本文的语言准确而生动,下面我们找出例子来体会这一特点。”考虑周到的老师会给出语言分析范例。但是语言准确也好,生动也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更何况抓住什么分析、怎么分析也需要老师引导,笼统提问只会使学生分析未免抓瞎了。时间长了,学生能从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什么呢?

所以,在设计本文的主问题时,我力图让学生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例如:第一个主问题是关于论据的。

原稿:本文举了那些例子来证明观点的。

改稿:读课文第二至六节,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作者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的形式来说说这几个例子。

对原稿的问题,学生可以只从举了哪些人的例子的角度来回答,也可以只从事的角度回答,改稿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提取课文内容,促使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思考组织规范化的语言;同时,强调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理解。

第二个主问题是关于文章写作顺序的。

原稿:这五个事例之间的顺序是什么?

改稿: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五个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两个例子去掉行吗?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两个问题都关乎写作顺序,第一个正面提问,但第二个问法侧面出击,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抓住过渡段——第四节,思考后两个事例和前面三个事例之间的关系。这么做既可以让学生思得课文的写作顺序,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议论文选例的原则,有心的学生还可以注意到过渡段衔接上下文的作用。这在后来的作文训练中可以看到学习效果是明显的。

第三,读进去,悟出来

一直以为,课堂上断不可少读书声。很多东西,老师讲出来,不如学生悟出来。这个悟还不要期望学生顿悟,得在课堂朗读中慢慢悟,在课外阅读中渐渐悟。读进去,是学生悟出来的很好的抓手。经常在听课时,看见老师提了问题后,以期待的目光看着沉默的学生,急得满头冒汗地一遍遍对学生说,“动脑筋啊!”“想想看!”可学生就是想不出来。此时,我真想提醒他们,让孩子读书啊,深入到文本中去,才能回答问题啊!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读,课堂上书声琅琅[注: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每次读都有其作用,效果很好。这让我们的教导主任很是感慨,课堂上怎么读,得向川子学习。(告诉你一个秘密:都是偷师偷来的。这是多听课多学习的好处哦。)

1、            齐读标题两遍,说说从标题中你读到什么。(师丁卫军老师)

2、            串读课文第一小节,找到点题的句子,思考作者如何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的。(师王伟老师)

3、            串读课文第二至七节,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作者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的形式来说说这几个例子。

4、            齐读第七小节齐读第七小节,感受作者的被现实刺痛的感伤和对读者的殷殷期待。

5、            男女生合作读第二小节,女生读概括交代事例的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当停则停,当接则接,一定要判断好记叙和议论。感受议论文记叙和议论的特点。(师余映潮老师)

有必要解释一下串读和男女生合作读。

串读,是在扬州听王伟老师执教《石榴》一课时学到的。当时王伟老师是为了帮学生放松心情设计了这样的读法。是指让一个学生先读,当他读错了,大家鼓掌,该生坐下,后面一个学生从他错的地方开始读起,错了,鼓掌,换人,直到读完要求读的文字。刚开始见到这种读书形式,我以为,这样的鼓掌不是喝倒彩吗?不会挫伤读错而被换下的孩子的自尊心吗?可是王老师课堂上轻轻扬起的笑声,后来我的课堂上孩子们欢欣鼓舞跃跃欲试[注: 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的笑容,消释了我的怀疑。孩子们很喜欢这种读书方式,有孩子说,下次我一定争取读的时间长点。呵呵,可爱的孩子,想想,他们为了这个“下次读的时间长点”,课前要做怎样的准备呢?

男女生合作读第二小节的朗读设计,是为议论文写作做准备的。这么做是要让学生明白:举例为了证明观点,举例之后要围绕中心对事例作分析议论。我以为,这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毕竟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设计了这个朗读时,小小为难了学生一下,让他们自己判断叙事部分和议论部分。班上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注: 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担心他们分不清。结果发现自己是杞人忧天[注: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真的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

这堂课很“老实”,没有一点花哨,算不上漂亮,心中惴惴然。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