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标签: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注: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文章是先秦诸子散文,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定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此为基础,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本身的特点,我设置了三个目标:
(1) 知识积累目标(重点)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能力训练目标
  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难点)
 (3)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注: 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三、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四、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在“导入---诵读---翻译----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独立解读文章,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教育理念。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体会文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突出实效的特点,课件的运用力求达到调动学生热情、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辅助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掌握重点词语意思,整体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导入: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人们为了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鹿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疾病在鹿群中流行,许多鹿病死。不得已人们又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很快总结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人是不是也是这样?

通过这样设置导入语,学生很快被吸引住了,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增强了学习兴趣,很快进入角色。

(三)诵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读出情感。)

    2、提读,组织学生听读、点评。

    3、范读,播放朗读录音。

4、齐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对文言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突出“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这一目标,为“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这一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四)细读释义

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也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

本环节我这样来设计:

①自主翻译,学生参照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文章,划出疑难词句。

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将仍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记录下来。

③课堂释疑,学生提出上尚未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④强调检测,投影出示重点词句,检查学生翻译掌握情况。

⑤自主巩固,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主翻译一遍文章,以达到巩固效果。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扫清词句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五个步骤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紧推,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内容探究

在这一环节上主要理解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即本文的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即文章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

问题设计一:

自主思考: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举他们的例子想说明什么?

通过思考,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总结明确“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紧扣这一问题,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通过自主举例,古今中外[注: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同类型的事例,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这一环节也是紧扣 “体会作者思想观点,把握文章主旨”这一教学重点。

问题设计二:

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讨论问题,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和教师适当点评补充后。鼓励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回答,比如论证方式、论证角度、语言特点等,教师予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大家的探究热情。教师最后做简要的总结。

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而且也领会理解“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这一教学难点。对语言特色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排比的效果。本环节的设计不仅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重点,而且也解决“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和把握文章写作特色”的教学难点。

)拓展延伸

辩论小活动:

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各自陈述理由,展开辩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更是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关注社会。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不仅理解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更能贴近生活,客观理智的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与顺境。

(七)作业积累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再搜集两个能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实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思想主旨,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拓宽了视野。

六、教学理念

1、以学生读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点拨为辅,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运用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收获了道理,体验到学习的成就与快乐。

2、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增强了合作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让他们每个人都能用好自己的40分钟。

3、拓展延伸不仅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而且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文言教学中增强趣味性、生动性。

、板书设计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